刘小平:衡阳县林下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2-04-12 17:41
信息来源: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衡阳县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实行林业分类经营管理,谋求林业发展新思路,扩展林业发展新内涵,开发林下种养殖业、发展森林旅游业。积极引导林农充分利用森林景观和人文优势发展森林旅游,依法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开发林下种植药材、养殖家禽等。
(一)做实九峰国有林场生态养羊,带动林养产业发展。九峰国有林场生态羊养殖基地充分利用1500余亩的竹林资源,引进贵州黄羊作种羊,聘请专家传授养殖技术,现已有羊栏面积200平方米,存栏200余头,年出栏150余头。由于推进生态养殖,羊肉质鲜味美,价格持续飙升,生产销售旺盛,供不应求。全县利用林下养殖山黄鸡的农户达到50户,年收益超过150万元。通过重点培植,促进了家庭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就业机会,推动了其它种植业,增加了林农收入。
(二)做强珍丰农业林间套种,带动林种产业发展。湖南珍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了充分发挥土地的效益,达到以短养长,确定“立体套种”的思路,实行“林间分片套种,林下特色养殖”, 引进“金翠蕾” 金银花3万株,选择立地条件好的油茶幼林梯土边进行林下种植,种植面积达300亩,推广发展立体林业发展模式,使林地经济效益获得提高,实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全县林下种植提供了标准样板。
(三)做大岣嵝峰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带动林游产业发展。近年来,岣嵝峰国家森林公园围绕“建成以休闲度假为主,集避暑疗养、公务活动、科普教育及弘扬禹文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森林公园”的总体思路,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000多万元,经过近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公园建设已具规模,形成了集宗教信仰、避暑聚会、娱乐休闲、生态旅游、攀岩探险为一体的城郊型森林公园,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全县以岣嵝峰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主体,整合陈坪省级森林公园、三阳县级森林公园、万源湖休闲、王船山故居、夏明翰故居、龙王峡漂流、三香风情旅游等森林、湿地旅游资源,开发资源潜力,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生态疗养业, 打造特色各异、优势互补的生态旅游精品,构建相互衔接、相互带动的生态旅游圈。近年来,全县发展林下经济每年增加经济收入1000万元,林农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有效地实现了“林业发展、生态良好、林农增收”的目标。
二、存在的问题
林下经济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衡阳县积极转变林业发展思路,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努力发展林下经济,不断提高林地生产力,促进了林地增效、林农增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规模总量不大,缺乏龙头带动。近年来,林下经济虽然取得了初步进展,但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林下经济发展规模较小,难以形成竞争优势,不能满足市场批量需求。
(二)林下经济模式和品种相对单一。目前,全县林下经济不仅发展模式较少,而且林下经济品种单一,很难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没有建立优势品牌和产业集群,市场竞争能力不足。
(三)基础设施条件差。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大部分属于生态公益林,主要集中在河道、水库周边,这些地方普遍存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林下经济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
(四)群众认识理解有偏差。一是农户普遍认为林下种养与普通种养没什么两样,甚至还不如普通种养;二是部分农户对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扶持方式和优惠政策等内容认识不够,缺乏参与热情;三是有的农户思想不解放,怕吃亏、怕赔本,畏首畏尾,对发展林下经济持怀疑观望态度。
(五)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提高。一是生产标准化程度低,林下经济发展规模小,粗放经营比较普遍。加之,都处在初期阶段,还没有形成标准化经营,造成经营成本高,经济效益比较低。二是市场组织化程度低,因缺乏行业协会组织,没有形成订单农业,各农户单兵作战、自产自销,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管理技术水平不高,由于技能培训与服务指导跟不上,农户在种养过程中缺乏科学种养技术和管理方法,造成病虫害发生率较高,致使种养成本过大,经济效益不高。
三、下阶段发展思路
下阶段,衡阳县将制定优惠扶持政策,采取有力措施,依靠科技支撑,大力推广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最大限度的实现林地增值、农民增收,走高效集约经营、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一)扩大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通过技术讲座、科普宣传等方式,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技术模式和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通过算对比账、算效益账,展示林下经济的综合效益与优势,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激发广大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扩大发展林下经济的宣传力与影响力。一方面,让“走出去”的群众解放思想、开拓眼界,增强发展林下经济的信心与决心;另一方面,让“引进来”的投资者能扎根林下经济,起到导向作用。
(二)培育龙头,示范带动。要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种植户、养殖户搞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尽快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格局。要充分发挥政策扶持、金融支持等优势,培育种养大户,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催生扶强一批专业化林下经济发展龙头,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林下经济。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原则,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相结合,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林下经济发展潜力。要对林下经济发展进行合理布局,确定中长期发展目标,科学选择林间种植、养殖模式,拓宽林间种植、养殖类别,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提高林下经济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从现有成功技术经验和市场发展前景看,林下经济发展应重点推广四种模式。一是“林菌”模式,即在林下建晾棚种植木耳、平菇、香菇、草菇和鸡腿菇等食用菌。二是“林禽”模式,即在林下放养或圈养鸡、鸭、鹅等禽类。三是“林畜”模式,即在林下规模饲养肉牛、奶牛、野兔等畜类。四是“林菜”模式,即根据林间光照程度和蔬菜的需光特性,种植各类蔬菜。
(四)强化服务,合力推动。发展林下经济,需要众多部门通力合作、协调服务、形成合力。一要搞好技术服务。整合技术服务资源,由县科技部门牵头,汇同有关部门成立专业种养技术服务队,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服务。二要搞好资金服务。各乡镇财政每年应安排林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补贴农户和林地基础设施建设。县农业相关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林下经济快速发展。县银政部门要创新担保形式,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三要搞好市场服务。按照群众自愿、民主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成立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组织或协会,发展经纪人队伍,加强市场研究,建立预警机制,规避市场风险,提高林下经济产业化组织程度,使林下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五)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林下经济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大做强林下经济关键在领导。一要成立林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县林地资源进行规划、管理和指导、协调与服务。各乡镇要成立相应机构,制定发展规划、工作措施和奖惩办法。二要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和激励机制,将林下经济发展目标分解到对应乡镇和村,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目标,严格考核。三要实行职能部门包保督导责任制,县林业、农业、畜牧等涉农部门对县内有林地资源的乡镇实行分包督导,帮助建立示范基地,培育和扶持种养大户,组建协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不断提高林下经济组织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