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玖义:推进环洞庭湖生态环境建设的几点思考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2-06-28 17:41 信息来源:
  洞庭湖是我国最为典型的湿地,被称为“长江之肾”,在维系整个长江的生态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进环洞庭湖生态环境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多年来高度关心的民生课题,也是省委、省政府近年来部署的重点工程。如何加快环洞庭湖生态环境建设步伐,我结合汨罗工作实际,谈点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推进环洞庭湖生态环境建设具备条件
  一是地理优越。 汨罗市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幕阜山与洞庭湖之间的过渡地带。境内地层简单,出露地层内蕴藏着丰富的高岭土、花岗石、砂砾石、钾长石、石英、粘土等矿产;主体水系为汨罗江,是仅次于湘、资、沅、澧的重要水系,总流域面积5543平方公里,流长253.2公里,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
  二是气候温和。 汨罗市地处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区,属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水集中,严寒期短;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345.4毫米;区内相对湿度稳定,全年平均相对湿度81%,为半湿润区域;年平均日照时数达1650小时。
  三是资源丰富。 汨罗市湿地植被生物多样,据不完全统计,有种子植物576种,隶属于365属、121科;野生动物种类繁多,通过实地调查和原始资料的整理发现,野生脊椎动物共计208种,隶属于30目、74科。汨罗市湿地内现有野生脊椎动物资源中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19种,占湖南省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总数的34.3%;省级重点保护动物100种,占总数的27.8%。
  二、推动环洞庭湖生态环境建设所作工作
  一是大力植树造林。 以城乡绿化为重点,加快了造林绿化步伐,五年累计造林15.508万亩,封山育林4.65万亩,义务植树362万株,四旁绿化950万株。认真开展了补植补造和春、秋季抚育工作,退耕还林、血防林等重点工程造林先后12次顺利通过国家、省级检查验收。目前,全市林木绿化率达45.84%,活立木蓄积达225万立方米,林业总产值达4.2亿元。
  二是严格林业管理。 通过严格执行森林资源管理各项制度、加强征占用林地管理、从严防控森林火灾、强力推进病虫害防治、大力整顿木竹经营市场、积极调处山林权属纠纷、严厉打击涉林犯罪、稳步推进林改工作等,有效保障了森林资源安全,巩固了生态建设成果。
  三是强化湿地保护。 汨罗江湿地公园建设面积2954.1公顷,现已在公应围、乌加咀等地恢复湿地900亩,建立了生态农业补偿机制,装配了野外视频监控等监测和巡护设备,组建了湿地及其野生动植物保护巡护专业队伍;荷叶湖湿地保护区已设立工程区界碑界桩、标示牌270个,建设工程区管理站3个,建设巡护道路30公里,沼泽植被恢复面积1260公顷,白塘湖清淤35000立方米。同时为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做了大量工作,如通过水质保育、水禽栖息地保护项目的实施,保护了水禽栖息地安全和提高了其质量;通过水禽栖息地营造、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湖滨消涨带等建设,为更多的水禽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保障了候鸟迁徙生态通道的安全,并为来洞庭湖湿地越冬的水禽提供了后备栖息地。
  三、推动环洞庭湖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是技术含量低。 必需的科研监测、宣传教育设施设备缺乏,手段落后,深入广泛的科研、监测和宣教工作难以开展,难以满足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及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工程建设项目的需要。同时林业生态建设投入少,扶持力度小,林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品转化增值低,林种结构不够合理,经济效益低。
  二是管理体系散。 目前,洞庭湖区域生态经济发展工作任务繁重,相应的保护管理制度还不完善,管理体系尚未建立,管理主体不明确。环洞庭湖生态环境建设相关部门单位各司其职,各办各事,工作中未形成整体合力,工作效率低。
  三是保护意识淡。 生态保护宣传力度不大,公众生态保护的意识十分淡薄。在经济发展中,生态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比较突出,不惜以牺牲资源为代价换取地方经济发展现象普遍存在。
  四、推进环洞庭湖生态环境建设努力方向
  一是加强环保宣传。 针对目前洞庭湖严峻的环境形势,应该大张旗鼓的宣传教育,营造保护环洞庭湖生态环境浓郁氛围。各相关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应建立联动机制,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分层分类推进环境宣教工作;借助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日等环保重大纪念日,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建立“环保联络员”制度,架起与企业、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增强新闻宣传舆论引导能力,助推生态环境建设工作。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环洞庭湖生态环境保护,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事。各级党政和责任单位应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加强对环洞庭湖生态环境建设的领导,把生态环境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的关系,实施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生态保护责任制,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环洞庭湖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任务重,涉及部门广,各部门要通力合作,齐抓共管,要按照各自的分工职责,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支持力度。
  三是加强项目建设。 抓好湿地保护与恢复及湿地公园建设,以白塘、新塘、屈子祠、磊石、营田办事处等乡镇为主线,做好湿地保护管理和恢复工作,以新市、红花、屈子祠等三个乡镇为核心,着力打造一个优质的国家级湿地公园;抓好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工程,进一步完善测报点的基础设备添置和技术人员配备,力争全部完成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的达标建设;抓好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完善公益林管理制度,实施优材更替,调理林分结构,提高公益林质量;抓好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工程,继续对退耕地造林实施政策补助,全力推进油茶新造、楠竹低改、金银花改造及新造工业原料林工作;抓好林业血防工程,在全市血吸虫病疫区有螺滩地和疫区丘岗地,营造林业血防工程抑螺防病林;抓好碳汇林业及建设工程,在荒山荒地营造针、阔、混交林,并对疏林残林进行提质改造。
  五、推进环洞庭湖生态环境建设的意见建议
  一是把洞庭湖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治理。 把洞庭湖区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协调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使人口规模及增长率维持在经济和资源环境承受能力之内;保护和恢复湖泊自然生态环境和湖区生物多样性,对已经遭受到破坏的水生态环境在短时间内全面修复。
  二是把洞庭湖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以“清洁田园、清洁能源、清洁水源、清洁家园”为目标,以“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付费”为准则, 积极探索加快建设洞庭湖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大力改善城乡面貌,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洞庭湖区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繁衍生态之地。
  三是把洞庭湖区各重大项目建设有机结合。屈子文化园、龙舟竞渡中心、环洞庭湖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沿江大道绿化等与湿地公园建设相关的项目,市里分设了各自的指挥部,工作中很难做到协调办事,协同作战,导致规划不统一,方案不健全,资金没有发挥最大效益。建议从速成立“湖南省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根据职能范围和管理项目等实际情况,将管理机构分设科室,明确各科室职能,提高工作效益和经济效益。
  近年来,因长江和湘、资、沅、澧四水携带大量泥沙注入洞庭湖,“八百里洞庭”已今非昔比,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强化洞庭湖湿地保护管理,任重道远。我想,只要我们提高认识,齐心协力,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增加投入,洞庭湖一定会再现浩浩荡荡的历史风貌。
  

吴玖义:推进环洞庭湖生态环境建设的几点思考

6677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