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中平:君山区林业领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问题与建议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2-11-30 17:41
信息来源:
回顾君山区改制14年来林业领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成就非常显著,其在经济方面突出体现在三大产业的成长、壮大:以纸浆材基地为主的第一产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以三大加工企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实现年产值过千万元,依托天井山森林公园、君山公园和团湖野生荷花世界的森林与湿地旅游事业发展迅猛;在基本民生保障方面的成就突出体现在三类项目的成功实践:十多年来连续实施的德援项目、长防林项目、退耕还林、林业血防等林业生态工程带来林农在育苗与营造林行业就业率大幅提升,国有林场棚户区改革项目给林区职工带来的住房保障,林场转型为国有林场并升格为省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小区成立以及“天坑造林”等生态修复工程打造了更坚实的公共生态安全屏障。
纵观近十余年君山林业发展历程,其在林业领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最主要的问题,是公共安全问题,我们林业行业叫做生态安全问题。要认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首先必须清楚君山所处特殊的区位条件。君山和其它地区相比,地不大,物不博,产不丰,它的特殊性在哪呢?就在于其生态区位。君山区地处中国冬季候鸟越冬和夏季候鸟繁殖结合部,是候鸟重要的越冬地之一,全境77.44%的国土面积处于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占保护区总面积(19.03万公顷)的25.55%。境内长江流域、君山后湖、濠河、采桑湖、团湖以及华洪运河北岸沿河内湖均属于保护区的核心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湿地和珍稀鸟类。正因为如此,对君山区生态现状的肆意改变,无疑将对现有良好生境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我们一直说“生态”是君山立区之本,其实质就在这儿。但很遗憾的是,我们往往看到的是事与愿违的结果:
一是不足全区总面积17%的低丘山地(主要是天井山沿线)采石场及石材加工厂仍未禁绝,全长50里的天井山脉沿线采石场鼎盛时期曾高达近60家,整顿后至今还剩7家,其对林地与林木的破坏程度令人触目惊心,给天井山森林公园开发建设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二是开山取土现象屡禁不止,对传统耕地、林地破坏甚巨,完全是逆可持续发展之道而行;三是平湖区农田防护林网局部破碎化,“三杉”林地在“建设”的口号下不断被征占用,导致池鹭、夜鹭等栖高木候鸟栖息地锐减,林带生态景观严重退化;四是湿地过度开发利用,如扩种芦苇、养殖螃蟹、养殖珍珠以及洞庭湖“迷魂阵”仍方兴未艾。今天许市镇金盆村村民们抱怨近几年来前钩子湖珍珠养殖导致昔日清澈、可直接饮用的湖水如今变成了一塘臭水,影响了当地生产、生活。湿地过度开发还严重导致湿地物种分布区急剧收缩,芦、荻的经济效益促使自然湿地面积锐减,导致原生树种——川三蕊柳(被称为淡水湿地的“红树林”)濒于绝迹,昔日常见的野生菱角、芡实、睡莲(均为国家二类保护野生植物)等典型湿地水生植物美景不再。
维持良好的自然生态是一个地方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基——这也是上述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针对我区的实际情况,各级政府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有一个一以贯之的生态思想。那就是深入骨髓的生态理念,任何决策出台首先要讲究一个生态伦理。君山区历史上儒、佛、道三教和谐共生,文化底蕴相当丰厚,儒家“天人合一”、道教“道法自然”、佛教“众生平等”的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生态消费观在全区民间仍多有原生态体现。敬天畏地就是对自然生态最好的尊重,也是对公共安全的最大贡献。总而言之,生态就是大局。
二是要有一个一以贯之的城乡规划。应坚持集中规划、长期规划不动摇。君山垸城区规划在我的印象中至少改了三次,一次一个样。朝三暮四、朝令夕改、游击式的城市规划带来的不是生态和谐,而是生态灾难。人家澳大利亚首都一百多年前的规划到现在还不过时,这和我们前几年引进的两家泡菜厂刚投产又要搬家真是个鲜明比照。人家的规划是不平山不断水,我们的规划是斗天斗地,建设越多,林地越少,这已是个不争的事实。
三是要有一个一以贯之的强力举措。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应尽量避免对现有生境的破坏。要尽量保留现有森林和湿地植被,学学江浙人“遇沟不填,遇水不阻,遇树绕行”的那种气度,对任何违背生态原则的事件均予以严厉处置,这是确保生态安全的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