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正汉:大力发展油茶产业 打造常德木本油料林基地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9-03-10 17:41
信息来源:
一、要站在建设“两型社会”维护粮油安全高度审视油茶产业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把生态发展放在首要位置;维护粮油安全,必须拓展食用油发展空间,加快木本食用油开发步伐。打造以油茶为主的木本食用油基地,在建设“两型社会”、维护国家粮油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发展油茶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油料产业的发展,出台了具体的政策措施。2006年,国家林业局提出了《关于发展油茶产业的意见》;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2008年,国务院在长沙市召开了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同时,国家林业局对油茶产业发展进行了专门规划和部署,将投入巨资支持油茶产业发展。省委、省政府对油茶产业的重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08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到2015年,全省油茶林总面积达到2000万亩、亩产油50公斤以上丰产林达到1000万亩、年产值300亿元的发展目标;张春贤书记、周强省长多次考察油茶产业,强调要把油茶产业发展成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业。市委、市政府也将油茶产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将油茶产业作为丘岗产业综合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重点支持。
第二,发展油茶产业可以缓解耕地压力。我市地貌特征是“三分丘岗两分半山,还有四分是平原和水面”,耕地面积702万亩,468万农业人口人均拥有耕地1.5亩。人均耕地虽高于全国水平,但人多地少矛盾依然突出,耕地不仅要承担水稻等粮食生产任务,还要承担棉花和油菜、大豆等油料作物生产任务,压力很大。油茶生产在山丘区,不与粮棉争地,我市有山地678万亩,丘陵地853万亩,相当部分适宜种植油茶,发展潜力巨大,可以有效缓解耕地紧张的压力。据测算,种植1亩良种油茶,产油量相当于种植1.15亩油菜或2.3亩大豆。全市如果在适生地区新扩100万亩优质油茶,可置换出115万亩种植油菜或230万亩种植大豆的耕地,用来种植粮食,有利于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维护粮食安全。
第三,发展油茶产业能够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林业是难点。油茶一次种植、多年受益,稳产收获期达80年以上,是“铁杆庄稼”。据统计,2007年以来,油茶籽的销售价格已突破6000元/吨,毛茶油价格达4万元/吨,茶枯也达到1800元/吨,种植1亩优质油茶,稳产期年收入2000元左右,产值相当于4.2亩油菜。实践证明,新品种油茶林亩产茶油已达50-80公斤;现有油茶林通过技术改造,产油量也可达到50公斤以上。我市现有油茶林亩均产油量一般为3-5公斤,如实施100万亩低产改造,使亩均产油量达到35公斤,全市茶油产量将增加4.8万吨,农村人口人均可增收410元;如再新造亩产油50公斤以上的优质高效油茶林100万亩,全市茶油又将增产5万余吨,总产值可达到42.4亿元,农村人口人均可获收入906元。
第四,发展油茶产业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我国食用植物油供应严重不足,每年缺口高达700万吨,需要大量进口解决。当今世界,开发木本食用油已成为解决食用油的主要渠道和趋势,不少国家已基本实现食用油木本化,发达国家人均20公斤,而我国人均占有量仅有0.1公斤。茶油作为木本食用油主要品种之一,是联合国粮农组织重点推广的健康型高级食用植物油,据《中国油脂植物》公布的数据,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远远高于菜油、花生油和豆油,比被誉为“液体黄金”的橄榄油高出7个百分点,维生素E含量也比橄榄油高一倍,还含有橄榄油所没有的特定生理活性物质山茶甙,长期食用对于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很好的医疗保健作用,倍受消费者青睐。同时,油茶产业链条长,综合利用价值高,不仅可以生产茶油、营养保健品、护肤品等精深加工产品,还能在加工剩余物中提炼茶皂素和制作饲料、肥料、清洁洗涤剂等,对带动农村工业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具有积极作用,市场前景看好。我市土壤、气候非常适合油茶生长,并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和2300多年的栽培历史,随着油茶产品市场不断升温,把油茶产业从特色产业提升为优势产业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
二、要站在丘岗山地产业综合开发的层面谋划油茶产业
丘岗山地产业综合开发是我市市委市政府依据“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立足国家粮棉油基地实际,作出的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全市计划用8-10年的时间,沿长(沙)常(德)、常(德)张(家界)、常(德)吉(首)建设100公里的3条产业带,以桃源县、鼎城区、汉寿县、临澧县、石门县为核心区域建设5个产业群,以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实施油茶产业化工程,建立油茶产业基地,化特色为优势,打造新的支柱产业。
(一)加强种苗生产管理
发展油茶产业,种苗是根本、是关键。新植油茶一般4年开始结果,7-8年进入盛果期,如果种苗出了问题再重新栽植,影响就是十几年,不仅造成巨大损失和浪费,还会严重挫伤群众的积极性,甚至导致整个油茶产业化工程建设的失败。
一要选择好发展品种。油茶品种多,每个品种都有其最适生的区域和最适合的生长条件,要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科学确定发展品种,不得盲目调引,降低丰产性能。我市油茶适生品种是寒露子系列,要重点搞好自主选育的“铁城一号”良种推广,霜降子系列的品种推广一定要慎重,必须在试验证明可行的基础上进行。
二要加强良种基地建设。我市现有良种苗木年生产能力不到10万株,根本无法满足建设优质高效油茶基地的需要。要加快建设全省6个良种采穗圃之一的市林科所油茶良种采穗圃,为全市良种繁育提供充足的种源,建设标准要高规格,建设面积要达到400亩;要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模式,确定一批良种育苗基地,加快苗木的培育,年生产能力要达到400万株。
三要加强种苗质量监管。对采穗圃要进行严格的种源和品种调查核实,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坚决禁止来源不清、品质不优的,进入采穗圃生产;对育苗基地要严格执行生产经营许可证、种苗质量检验合格证、种苗出圃标签等制度,做到“四定三清楚”,即:“定点采穗、定点育苗、订单生产、定向供应”,“品种清楚、种源清楚、去向清楚”,确保生产用苗是经过国家级或省级林木品种委员会审定和种苗质检人员检验合格的优良品种和苗木,坚决杜绝非良种壮苗上山造林。
四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油茶种苗生产单位和种苗使用单位要在林业主管部门监督下,签订良种供应及售后服务协议,对因种苗质量问题造成使用者损失的,要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二)努力扩大种植规模
“六五”时期,我市油茶林面积曾达到200万亩,证明到2015年,全市新造优质高效油茶林117.8万亩、实施低产改造78.2万亩,使总规模达到196万亩的目标是切实可行的。
一要合理安排生产用地。各地要将油茶新造林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结合起来,与雨雪冰冻灾害后森林资源恢复结合起来,与现有低产低效林更新结合起来,依据发展目标,选择最适宜种植油茶的土地,做好规划,逐年实施。其中,桃源县、鼎城区、汉寿县、临澧县、石门县要实行“55321”战略,使种植面积分别达到55万亩、50万亩、30万亩、20万亩和10万亩。
二要遵从油茶生物学特性。油茶具有自交不育的特点,是异花虫媒授粉树种,昆虫最佳授粉距离50米。因此,新造油茶林,要采用花期相同的多个无性系混交,或者实行块状混交,确保授粉率和坐果率,达到高产目的。
三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栽植油茶前,要对土壤成分进行测定,分析肥力结构,根据油茶生长特性进行配方施肥,实行“对症下药”。
四要实行标准化栽培管理。对采种、育苗、整地、栽植、抚育、施肥、采摘等每一个环节,制定统一的技术规程,实行种苗标准化、整地标准化、栽植标准化、修剪标准化,让生产者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用最省钱、最省时、最省力的办法,实现优质高效;认真做好间作施肥、林相调整、修枝整形、花期授粉、病虫防治等工作,像经营农作物一样精心经营管理油茶,彻底解决荒、老、残、疏、密、杂等问题,多途径提高油茶产量。
(三)全面开展低产改造
我市现有油茶林,绝大部分是低产低效林,在现阶段新造林缺少苗木的前提下,近两年应将低产改造作为工作重点,突出三条产业带,对所有低产林分进行全面的改造。
一要抓好品种更新。现有油茶林中,有超过50%的是产量、出籽率、出油率君低且抗病能力差的青桃、青橄榄等寒露子系列品种,应利用“铁城一号”杂交良种或湘林系列优良寒露子系列新品种,采取嫁接、更新造林等方式,更换品种;有接近30%的是产量、出籽率、出油率均高且抗病能力强的红球(含红桔)、红桃、红脐等品种,应采取去劣存优和垦复、施肥等措施,进行提纯复壮,促进高产稳产。
二要抓好更新造林。现有林分中的“老弱病残疏杂”油茶林,产量低,浪费地力严重,要与新造林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造林,通过更新造林,发展成优质高效林。
三要抓好抚育管理。以单位面积株树、立地条件、优良品种类型、产量等为依据,对现有油茶林进行分类,实施分类经营。立地条件较好的一类林,采取开竹节沟、修枝亮脚、病虫防治等措施,发展为优质高效林,使产油量达到50公斤以上;立地条件一般的二类林,采取深挖垦复、合理施肥等措施,实现高产稳产,使产油量达到35公斤以上;立地条件较差的三类林,采取砍杂等措施,提高产量,使产油量达到20公斤左右。
三、要站在建设木本食用油基地的角度推进油茶产业
我市油茶分布在除安乡县以外的8个县市区的98个乡镇,种植面积134万亩,其中,桃源县46万亩,鼎城区44万亩,汉寿县23万亩,临澧县14万亩,石门县5万亩,其它县市区2万亩。现有油茶林95%以上为寒露子系列普通油茶,油茶籽常年产量2.5万吨左右,折合产油8000吨。较长时期以来,由于油茶生产管理措施削弱,经营面积不断减少,经营粗放,大部分油茶林树龄老化、品种混杂,开发不够,综合利用水平低,油茶作为特色资源未能转化为优势资源。为此: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要把发展油茶产业纳入丘岗山地综合开发的工作安排,明确发展目标和工作措施;要成立油茶产业发展领导机构和专门的工作班子,安排专人,具体负责;要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定期通报制度,经常调度。
二要搞活经营机制。要抓住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契机,巩固完善油茶山经营承包责任制,保持政策的连续稳定,严禁毁油茶林开发其他作物;要建立规范有序的流转机制,推行承包、租赁、拍卖、转让、联营、股份合作等形式,活化林地使用权,在“自愿、合法、有偿”前提下,鼓励油茶山、油茶林向有实力、懂技术、善经营的生产大户流转,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经营效益;要坚持“谁造谁有,共造共有,长期不变,经营者依法享有占用、使用、收益、处置的权利”政策,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油茶产业发展。
三要搞好技术服务。油茶从育苗到栽植、到培管,技术要求比一般用材林和经济林树种都高,要加强良种选育、嫁接等实用技术的推广,使其真正运用到生产实践中;要落实好常规技术改造措施,如“七挖金,八挖银”、“多垦一次山,省施一次肥”等,都是油农长期生产实践的总结,要在低产改造中大力运用;要加强容器育苗、缩短生产周期等新技术的研究。
四要坚持示范引路。要在条件较好的地方,建设高产示范林,扶持一批油茶科技示范户,为广大油农学习油茶栽培管理技术提供样板,激发发展油茶的积极性。其中,长常高速公路产业带要以崔家桥为中心、常吉高速公路产业带要以丁家港为中心、常张高速公路产业带要以余田为中心,分别建立2000亩以上的低产改造示范核心区;桃源县要认真开展全国油茶示范基地试点县建设,在太平铺、漆河、凌津滩建立3000亩以上、集中连片的新造示范基地。
五要加大投入力度。发展油茶产业的前期投入较大,据测算,新造林从栽植到进入稳产期,每亩投入在1500元左右;连续3年的垦复、施肥低产改造,每亩累计投入在600-800元左右。这么大的投入光靠油农自己是难以解决的。要采取经营者自主投资、林业工程项目和国家政策性资金扶持、金融信贷支持、建立油茶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四轮驱动”方式,共同为油茶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