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三喜:新邵县石漠化治理工作建议与对策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9-06-08 17:41 信息来源: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列为四大文明的重要内容。而森林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如何提高森林经营水平,提高森林植被的覆盖率,是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新邵县拥有55万亩石漠化土地,一直是生态建设的难题,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林业工作,使我县55万亩石漠化土地变为生态良好的绿洲和石漠化地区人民致富的宝地,是我们林业工作人员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责任所在。对此,笔者通过调研,得出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供广大同仁参考。
  一、新邵县基本情况
  新邵县地处湖南省中部涟邵盆地之间,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湿润气候。石灰岩遍布全县,是典型的岩溶石漠化地区。全县总面积264万亩,75万人。境内地势由偏北的西—中—东部山地向南敞开,逐级递降,正北部呈漏斗状向北开口递降。全县以山丘地貌为主,山、丘、岗、平、水俱备,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46.97%、22.47%、12%、14.77%、3.79%。中部山地盘踞,南北丘岗交错,北部低山、丘陵穿插。成土母岩有灰岩、砾岩、变质页岩、钙质页岩、花岗岩、红岩、红土,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27.84%、19.33%、13.72%、13.71%、2.66%、1.84%、15.65%。土壤类型以红壤、黄壤为主,占全县土地面积的77.67%,其次是石灰性土,占19%;土层厚度40厘米—80厘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75.6%,大于80厘米的占1.8,小于40厘米的占22.6%,土壤质地以壤土、壤土为主。全县年平均降水量1375毫米,降雨时间161—167天,日平均降水量3.5毫米,相对湿度75—85%。多年平均降水总量24.5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经流量12.3亿立方米,其余12.28亿立方米消耗于蒸发及渗入地下。
  全县有林业用地面积154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25万亩,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36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3%。
  二、新邵县石漠化土地现状
  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条件和岩溶液及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石砾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据今年3—5月新邵县组织的石漠化监测调查表明:全县岩溶液地区面积为189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71.5%。分布在全县所有15个乡镇、3个国有林场。其中石漠化土地55万亩,潜在石漠化土地27万亩,非石漠化土地107万亩。分别占岩溶地区面积的29%、14%、57%。在石漠化土地面积中,未利用地0.97万亩。按强度划分,轻度石漠化面积24.45万亩,中度石漠化面积21.7万亩,强度石漠化面积7.86万亩,极强度石漠化面积0.99万亩,分别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44。5%、39.4%、14.3%、1.8%、。在潜在石漠化土面积中,林地26.67万亩,耕地0.34万亩。按植被综合盖度划分,石漠化综合盖度10%以下面积0.27万亩,占石漠化土地的0.5%;10—19%面积5.27万亩,占石漠化土地的9.57%;20—29%面积9.43万亩,占石漠化土地的17.14%;40—49面积23.13万亩,占石漠化土地的42.06%。潜在石漠化综合盖度50—59%面积12.75万亩,占潜在石漠化土地的47.19%;60—69%面积8.64万亩,占潜在石漠化土地的32%;70—79%面常委会3.97万亩,占潜在石漠化土地的14.68%;80—89%面积1.61万亩,占潜在石漠化土地的5.96%;90%以上面积0.05万亩,占潜在石漠化土地的0.19%。
  三、石潜化土地的主要成因
  1、毁林开垦,上世纪50年代未至60年代初生产大运动时期,全县各地大规模扩大耕地面积,大面积毁林开荒,,大炼钢铁,大肆砍伐树木,致使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造成水土流失不断加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土层逐年变薄,岩石逐渐裸露。
  2、过渡樵。大部分岩溶液地区环境恶劣,经济落后,村民贫穷,群众烧柴以森林植被为主要能源,他们先劈枝,后砍树,再挖蔸,“斩草除根”,使土地保护,严重侵蚀。
  3、不适当经营。有的只取不予,只砍不造;有的粗放经营,年年造林不成林;有的造林方式不对,造成水土流失。
  4、森林火灾。全县石漠化面积中因森林火灾而形成的占14%,有的石山、陡崖地段经火烧过后,植被在期内无法恢复。
  5、修路、建房、开矿、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等
  6、自然灾害,山体滑坡等。
  四、石漠化对社会的危害
  新邵县岩溶地区面积宽,分布广。岩溶地区土地的石漠化涉及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危害严重,影响深远。
  1、引起土地严重退化,生产力急剧下降,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据测算,自然界形成一公分厚的土壤约需200—300年时间,而我县石漠化地区每年损失表土厚度为0.1——2毫米,大维流失表土60万吨,相当于4000亩耕地的表土层,表土层的流失,致使大面积的耕地被废弃,直接影响农业生产耕地面积和产量。
  2、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灾害频发。由于地表植被破坏,土壤大量流失,基岩裸露,涵养水源功肥锐减,水旱灾害频率增加。暴雨时洪水泛滥成灾,天晴时旱象又迅速露头。据调查,我县石漠化地区几乎每年都不同程度地发生山洪灾害和旱灾。全县90%以上的干旱死角都分布在岩溶地区,有的村庄一年有4至5个月存在人畜饮水困难。
  3、严重制约县域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脱贫致富。岩溶地区条件恶劣,耕地面积少,单位面积产量低,人口多,范围广,发展受限,这不仅直接影响岩溶液区范围内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还影响全县经济的发展和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据统计全县85%以上的贫困村都集中在土地恶重石漠化的岩溶地区。
  4、影响社全稳定。由于岩溶地区经济落后,发展受限,人们观念滞后,社会矛盾和不协调因素增多,不稳定因素增加,势必会影响改革开放的成果,影响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五、开展石漠化治理的重要意义
  土地石漠化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关系到整个人类生态环境的质量。开展石漠化治理,已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大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扎实搞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拟和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国家已经把石漠化治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当前,加快石漠化治理,是党和国家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机时采取的一项战略重要措施,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加大综合力度,加快防治步伐已成为我县一项重要的生态建设任务。
  六、治理措施
  石漠化治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综合的社会系统工程。长期以来,新邵县委、县政府对石漠化治理工作高度重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全县调整林业生产经营方针,大规模开展封山育林、封山护林,人工造林、飞播造林,义务植树等齐头并进的消灭宜林荒山、绿化过标、恢复森林植被子的综合措施,石漠化治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全县自九十年代末至现在的十年间,累计造林面积30万亩,封山育林98万亩。至2008年底,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到了154万亩,森林蓄积量达到了36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53%,与1999年相比,林业用地面积增加了20万亩,有林地面积增加了11万亩,森林活立木蓄积量增加了11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从49.8%提高到53%。全县森林植被迅速得到恢复,生态环培有了明显改善,石漠化演变速度得到了有效抑制。但是,由于石漠化治理工作涉及到的范围广、时间长,投资多、见效慢,反弹现象严重,全县石漠化程度存在着整体好转,局部恶化,一边治理一边破坏,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局面,整体治理整度缓慢,生态防护功能脆弱。
  为了使全县石漠化治理工作更加快速、有效,结合新邵县当前实际,借鉴以往经验,从生态治理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议。
  1、指导思想
  用科学发展观和现代林业思想作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经济,促进生态建设的宗旨,科学规划,根据石漠化的不同程度类型和不同的区域,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先重点后一般的程序整体推进。在方法上,采取“封、育、管、节、改、造”多管齐下,分类实施。即对潜在石漠化和难以造林的石漠化地区主要是进行封山育林、封山护林;对破坏森林资源严重的地区要全健全制度,加大管理和打击力度;对常年以植物薪柴为能源的乡镇,要积极推广实施节能工程,发展沼气能源;对趋于老化的人工疏残林、多年造林不成林、造林失败的地段在进行品种低产改造,重新造林;对植被综合盖度在50%以下的石漠化土地和潜在石漠休的疏残林,要进行植树造林和补植补造。总之,对石漠化地区的治理要做到“五个结合”,即长结合、造管结合、用材林与经济林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治理与脱贫致富相结合,从而达到石漠化治理有明显效果,生态环境有根本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的目的。
  2、主要措施
  ⑴广泛宣传。通过广泛宣传使各级领导和各个部门、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石漠化的危害性,治理石漠化的重要性和任务的艰巨性,自觉担起石漠化防治的重任。克服畏难情绪、悲观情绪、盲目乐观情绪,激发各级、各部门、全体干部群众治理石漠化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
  ⑵强化领导。领导是生产力,是一切工作的组织保证。石漠治理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跨越的时限长,必须要有坚强的领导,过硬的措施,连续的政策。县里要成立石漠化治理领导班子和工作办公室,负责领导、组织全县的石漠化治理工作,掌握石漠化变化动态,制订治理方案,协调有关矛盾,监测治理结果。各岩溶地区乡镇要将石漠化治理工作列入本级政府振兴经济,促进发展的日常工作来抓,制定长效的规划,安排主要领导负责,抽调专门人员,签订责任状,一级一级抓落实,一届一届领导抓下去,锲而不舍,常抓不懈。
  ⑶注重管护。石漠化的形成主要是人为破坏森林资源所致,因此,保护和管理好现有森林资源是防治石漠化的关键。一是在严格控制森林采伐量,坚决执行森林恨额采伐制度,做到采伐量不超过生长量。对生态地位比较重要,森林资源不多的坪上镇、寸石镇、酿溪镇、雀塘镇、新田铺镇、大新乡等要在幅度减少采伐指标,实行禁伐或轮伐,使森林资源得以休养生息。二是要严防森林火灾,森林火灾是破坏森林资源的头号大敌,近几年来,全县每年被森林火灾烧毁的森林面积1万亩以上,对森林资源造成极大的损失。营林十年功,火烧几分钟。毁林容易育林难。对此,各级要加强森林防火的责任性。加大宣传力度,严格火源管理,健全森林防火制度,严防森林火灾发生。三是积极开展封山育林和封山护林。封山育林和封山护林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最易被老佰姓接受,恢复森林植被效果最为明显的育林措施,在石漠化治理中应积极推广。要因地制宜,因山而异,根据不同的植被子绽合疬度和石漠化强度,采取不同的封山育林方式,以达至最佳的治理效果。对潜在石漠化和轻度石漠化土地,实行半封或轮封,对中度以上石漠化土地实行全封,严禁放牧、采樵,要建立护林队伍,制订护林公约,真正做到山林有人看,破坏森林有人管。四是坚持以法治林,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充分发挥森林公安的职能作用,对乱砍滥伐、超砍盗伐、森林火灾、毁坏林地等破坏森林的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从严打击,以震慑犯罪,教育群众,切实保护好森林资源。
  ⑷突出造林。植树造林,恢复植被,保持水土,是遏制石漠化进一步恶化的根本措施。因此,对于岩石裸露、植被稀少能够种树的石漠化土地,要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播绿种草,见缝插绿。石漠化地区土层瘠薄,林地生产力低,立地条件差,要因地制宜选择造林树种,科学确定林种结构和造林模式。根据新邵实际,在树种选择上应选择耐干旱,耐瘠薄,生长速度快,萌芽能力强,根系和侧枝发达固土能力的树种,如马尾松、国外松、柏木、刺槐、枫香、酸枣、黄檀、柿树、乌桕、枣树等树种。在林种结构上,实行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防护林多林并举,全面发展。山脚、立地条件好的地段、离村民住房较近的山头,营造经济林;一般条件的山头营造用材林;土质瘠薄、立地条件差、比较偏远的山头营造薪炭林、防护林。在造林模式上,根据造林地立地条件好坏,针对培育的目的和经济价值定。营造用材林可选择马尾松+枫香或刺槐,国外松+枫香或刺槐、黄檀,柏木+阔叶树等针阔混交模式;营造经济林可采用果药、林药混交模式,主要适合在旱土类型的石漠化土地。薪炭林和防护林造林模式,可采用刺槐、枫香,酸枣,黄檀,马尾松等多树种混交,每亩造林株数一般在400侏以上。在造林工作中,要严格坚持先设计,后施工,科学规划,按程序操作,切实提高造林成活率和质量合格率,真正达到造林成林,增加植被,改善生态,抑制石漠化的目的。
  ⑸政策支持。石漠化治理对治理地区要不同程度地实行禁伐、禁牧、禁采、退耕还林,对部分农民的眼前利益和生活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县乡各级政府要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配套支持。对于石漠化地区的贫困村,要优先纳入全县扶贫帮困对象,在扶贫开发项目上、资金上,优先予以考虑和倾斜。石漠化地区的造林能够列入重点项目的要优先列入重点项目,并免费提供种苗,充分调群众的造林积极性。县政府要加大岩溶地区的脱贫致富力度,帮助其建设饮水工程式、沼气能源工程,产业调整工程,努力改善溶岩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使老佰姓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使石漠化治理工措施落得实,稳得住,不反弹。

孙三喜:新邵县石漠化治理工作建议与对策

667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