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渊路: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 稳步发展桂阳县油茶产业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9-09-02 17:41
信息来源:
一、 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1、 我县现存油茶资源及经营情况。
我县油茶面积最高峰曾达45.9万亩,在我县大部分乡镇都有分布,其中以东城、洋市、樟市、团结、雷坪、桥市、莲塘、欧阳海、塘市等乡镇居多。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油茶面积逐年下降,进入本世纪后,更是锐减。据2004年“十五”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统计,我县油茶面积现存仅18.9万亩,为鼎盛期的41%。这还是三年前的数据,经过三年的变迁,目前油茶保存面积估计已远低于18.9万亩这个数字。现存面积中,弃管、荒芜、残次林分占多数,年均亩产茶油不足5公斤;部分林分进行了一定程度管理,林相较好,但由于树龄老化、品种低劣,产量不高,年均亩产茶油不超过10公斤。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我县群众倾向于种植烤烟和外出打工创收,对油茶疏于管理,不重视、不发展、不投入。因长期处于只取不予的状态,群众还乐称之为“不吃潲的猪婆”。然而,管理的缺失,最终导致了严重后果。一是油茶面积减少。一些地方占用油茶林地进行水果、国土、建设、移民等其他项目开发,或者毁林开荒种植烤烟,再加上火灾、樵采、病虫害、其他优势树种入侵、自然荒芜等原因,油茶面积大幅度减少,目前已不足鼎盛期的2/5。二是产量下降。由于缺乏正常的经营管护,油茶林内杂灌丛生、土壤板结,林分卫生状况差,病虫害较多,严重影响了植株的生长和授粉结实,也出现了树龄老化、品种变异的问题,油茶产量每况愈下:好的林分年均亩产茶油不到10公斤;差的林分年均亩产茶油1-2公斤,其收入仅相当于采摘工资,处于聊胜于无的尴尬境地,致使一些群众大为叹息:这“潲”倒是真没有吃,但“猪婆”之称却未免名不符实了。三是引发纠纷。在采摘季节,出现跨户、跨村、跨乡哄抢和偷摘茶果的现象,引发社会纠纷。哄抢者往往还振振有词:这山上谁也没投钱,谁也没出力,已经是没人管的野茶子了,你采得,我也采得。这虽然有些强词夺理,但也折射出油茶缺乏管理所产生的一些垢病。为防止哄抢,有些群众未到季节便提前采摘茶果,更大程度地降低了茶油产量。面对油茶面积少、产量低、纠纷多的现状,群众对油茶更加缺乏信心,更加不会主动去管理和投入,这样,逐渐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2、我县油茶产业建设情况。
作为油茶原产区,我县对油茶产业一直来极为关注。为重振油茶经济,桂阳县林业局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采取了很多措施和办法,积极致力于恢复油茶资源、提升油茶地位、实现油茶产业化。
1995-1997年,县林业局自筹资金,在东城乡实施油茶低效林改造示范林工程500亩,计划以此为基础,向国家和省级争取立项扶持,引导和带动当地群众大力发展高效油茶林。该项工作持续了三年,最后因上级油茶项目资金稀少,立项未能成功;同时,由于对油茶的认识不到位及资金不足等原因,群众对发展油茶的积极性不高,该项工作未能继续推进。
1991-1997年,为打好油茶开发的种苗基础,县林业局与湖南省林科院(时称湖南林科所)进行技术合作,在我县七只塘苗圃建设油茶种苗基地,营建了油茶优良无性系采穗圃,收集省林科院专家选育的油茶优良无性系数十个。采穗圃面积50亩,可年产合格穗条50万根,用于低效林嫁接换冠或培育油茶嫁接苗进行植苗造林,确保油茶品种的纯正性、优良性。因我县油茶产业一直未进入规模发展阶段,该油茶优良无性系采穗圃暂未发挥作用。
今年6月,在湖南省林业勘察规划设计院为我县所作的《桂阳县林业发展十年规划》中,把油茶作为重点发展树种,对油茶的资源培植、加工增值等方面进行了科学规划,为今后的油茶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我县发展油茶产业综合分析
1、有利因素。
目前,油茶产业具备了一些有利条件,其中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给产业发展带来了良好契机。
⑴油茶身份攀升,市场前景广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油茶的多层价值被深度发掘,它在生态、饮食、医药、化学原料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优秀品质和良好功效,为各方专家所推重,也为国内外广大人们所欢迎,油茶身价水涨船高。据专家统计分析,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油茶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仍是资源不足,以茶油为主的油茶产品也将长期处于卖方市场状态。这给油茶产业开发形成了很大的市场空间。
⑵国家重点扶持,政策导向明确。由于油茶的多层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国家对油茶产业越来越关注,并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2006年12月27日,国家林业局出台了《关于发展油茶产业的意见》(林造发[2006]274号),明确提出建立以湖南、江西为中心产区的油茶产业发展布局,“十一五”期间,国家林业局将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对油茶高产示范基地进行扶持,要求各省要结合退耕还林、扶贫、移民、山区综合开发等项目,规划安排丰产示范林建设,争取多渠道投入油茶发展。我省林业厅规划,“十一五”期间,在湘南、湘西等油茶主产区推广油茶低改500万亩。我县地处湘南,是油茶原产区,也是主产区,符合国家政策扶持条件。这使油茶开发在政策上有了一颗定心丸。
⑶自然条件适宜,栽培经验丰富。我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温度适宜。大部分土壤为石灰岩、板页岩发育而成的红壤,中性或微酸性土,土壤肥力中等偏上。自然条件极利油茶栽培和生长,全县大部分乡镇都有分布。我县油茶栽培历史悠久,且面积较大,最多时全县有油茶林面积近50万亩。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油茶这一树种的特性为广大群众所熟悉,人们逐渐积累了丰富的油茶栽培、经营、管护经验。这些无疑给快速发展油茶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难点和问题。
虽然油茶产业开发出现了良好契机,具备了一些有利条件,但一些阻碍我县油茶产业发展的难点和问题依然客观存在,不容忽视。
⑴群众意识不强,开发积极性不高。油茶产业的衰落由来已久,大部分群众对油茶失去了兴趣和信心,群众对油茶产业开发的积极性目前普遍不高。一方面,受原来油茶产量不高且只进行粗加工的影响,群众觉得油茶预期效益不理想,还不如种点烤烟或者外出打工划得来。另一方面,高产油茶需要高投入,群众觉得投入大,风险也大,且资金难以保证,不如栽点松树、杉树简单。同时,因我县油茶已逐渐衰落,其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秩序维护等体系已不健全,即使有少部分群众认识到发展油茶的绝好商机,也终因孤掌难鸣、风险太大而止步不前。
⑵种苗市场混杂,品质难以保证。油茶良种品种较多,目前我省推广的主要有:湘林1号、湘林J2、湘林H6、永兴中苞红球、衡东大桃、巴陵籽、岑溪软枝油茶、白皮中子等。这些品种都是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油茶研究以来,由省林科所等科研单位精心选育出来的,在全省的推广应用中表现良好。但现在由科研单位建立的油茶良种基地数量不多,规模有限,而全省乃至全国油茶开发热潮兴起,各地油茶产业项目蜂拥而上,油茶良种苗木供不应求。在巨大的商业利润面前,部分商人用假、次、劣等苗木冲斥市场,冒充良种苗木出售,致使油茶种苗市场鱼龙混杂、真假不辨,品质难以保证。油茶是一年种植多年受益的树种,其受益期最长可达近百年,因此,在品种选择上更须慎之又慎,如果仓促间选错了品种或是误用了假种,那油茶就会变成“一年种植多年受损了”。
⑶国家扶持有限,项目资金不多。国家虽然明确提出扶持油茶产业,但由于油茶是商品林,国家不会象扶持发展生态林一样投入大量资金。目前,国家出台的大多是导向性政策,落实到具体项目的并不多,油茶开发的资金筹措主要依靠地方各级。我省很好地贯彻了国家林业局关于发展油茶产业的政策性意见,设立了油茶低改项目,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在湘南、湘西等油茶主产区推广油茶低改500万亩,但该项目所含资金并不多。今年该项目在湘西、邵阳等地实施,项目资金按以奖代拨的方式给付,项目区每发展一亩高效油茶林可得到100元左右资金,其中有偿资金(贴息贷款)占一半,无偿资金仅50元/亩,这对于亩平投资近千元的工程来说实在太少。
⑷投入成本较大,资金筹集困难。长期以来,我县部分群众把油茶定位为“一本万利”,称之为“不吃潲的猪婆”,认为油茶林投入较少,更认为造林后便可坐享其成,不再需要继续投入。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是科技不发达时代的产物。随着人类对油茶的深入研究,现在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提倡的都是高标准建设、精细化管理,提出要以经济林的标准和要求来建设和经营油茶林。只有高投入才能带来高回报,只有精细管理才能保证预期效益。高标准新造油茶林,从整地、植苗、施肥、抚育到挂果投产,其时间跨度一般需6年,亩平投资达到1010元 (其中:整地植苗费200元,苗木费180元,肥料费300元,6年抚育管护费300元,基础设施及其他费30元)。即使进入结果阶段,因其“抱子孕胎”,终年花果不离枝头,养分消耗极大,每年的垦复、施肥、管护必不可少,亩平年均投入需200元。低效林改造前期投入比新造林少一些,但亩平也达500元,而结果阶段每年的补充投入相同。如此高的成本,如此大额的投资,在上级扶持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恐怕一般的群众难以承受。
⑸山林权属不稳,不利规模发展。目前,我县林地特别是油茶林地,绝大多数已经分山到户,每户拥有的林地单块面积小、块数多且分散,不便经营管理。而且每隔一定时间,群众自发组织对林地进行调整分配,林地权属极不稳定。林地权属的分散及不稳定性,严重制约了油茶林的大规模发展。
由此可见,我县具备油茶开发的基础,可适当发展油茶产业。但不宜盲目推进,应进行科学规划,稳步实施。同时,县委、县政府应按照国家、省级扶持油茶产业发展的精神,出台我县油茶产业开发扶持政策,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优惠措施,完善林地流转制度,健全服务体系,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和企业的开发积极性。
三、油茶产业开发工作思路
1、发展目标。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经营、合理规划、稳步发展的工作原则,笔者建议,2008年开始,每年高标准新造油茶林0.2万亩,低改0.3万亩,到2010年,全县完成优质高产示范林1.5万亩,示范带动作用明显;从2010年起,每年新造0.5万亩,低改1.5万亩,到2020年,完成油茶低产林改造15.9万亩,新造优质高产油茶林5.6万亩,使全县油茶总面积达到21.5万亩,每亩年产茶油20公斤以上,年产茶油430万公斤,年实现油茶产值12900万元,农民人均从油茶产业中增收160元以上;发展油茶精深加工,年实现税收2000万元以上。
2、规划布局。
⑴苗木培育基地:改扩建原建于七只塘苗圃的油茶优良无性系采穗圃,到2010年,建成70亩无性系苗木培育基地,引进50个湘林系列优良品系,采用芽苗砧嫁接技术培育苗木,实现年产苗木50万株、穗条50万根。
⑵油茶原料林基地:建设东部东城片和北部莲塘片两个主产区,由两个主产区辐射周边乡(镇),形成“主产区+辐射区”的建设格局。选取经营基础较好的东城、洋市、樟市、团结四个乡(镇)为东城片主产区,桥市、欧阳海、莲塘三乡(镇)为莲塘片主产区,规划面积15.0万亩,其中高标准示范面积1.2万亩。其他适宜发展乡(镇)为辐射区,规划面积6.5万亩,其中高标准示范面积0.3万亩。
⑶茶油加工企业:在县城周边建设一个年加工300万公斤的茶油加工企业,在洋市镇建设一个年加工200万公斤的茶油加工企业,满足油茶就近加工的需求。
3、工作措施。
⑴加强领导,广泛宣传。成立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专门负责油茶产业发展日常管理和调度工作。各项目乡(镇)也应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指派专人负责,落实工作经费,抓好工作落实。同时,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多渠道多形式地向干部职工、群众宣传发展油茶产业的目的意义,使全县上下对栽种油茶的技术要求、经济效益都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发展油茶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⑵强化服务,维护林农合法权益。县直有关单位和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切实为林农解决技术、资金、销售等问题,特别是要维护油茶生产秩序、保障群众合法利益。尤其要稳定山林权属,对林业“三定”时已分户经营的自留山、责任山,稳定经营权不变,并允许合法流转;对林业“三定”后农户投资营造的油茶林,根据“谁造谁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归投资者所有;对有纠纷的山场,各乡(镇)要及时进行调处。
⑶广辟渠道,保障开发资金。县财政每年筹集资金设立油茶产业发展基金,用于培育优质无性系苗木和奖励积极性高、施工规模大的油茶林新造及低改农户。全县油茶林新造和低改所需苗木以补助形式由县里统一提供。对于高标准施工的给予奖励,对在油茶产业建设中涌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在资金筹措方面,重点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外地和本地企业投资油茶产业。激活民间存量资金,鼓励全县城镇居民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通过租赁、承包等形式带头发展高产油茶产业,充分发挥民间投资主体作用,促进民间资金投向油茶产业。
⑷以点带面,稳步规模发展。油茶是个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投资主体应以企业为主,应建立并推广“企业+基地+种植户”的发展模式,以点带面,辐射发展,最终形成多元化格局。要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政策,大力培育油茶精深加工龙头企业;鼓励企业采取公司加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依托企业带动高产油茶林建设;对积极性高且与企业联合的油茶种植大户,鼓励企业为其提供贷款担保。
⑸依靠科技,确保高产丰产。①培育优良无性系苗木。苗木是油茶发展的基础,选择优良无性系培育优质苗木是油茶林营造和低改的关键。全县用苗统一由营建在七只塘苗圃的优良无性系苗木培育基地提供,确保品种纯正性。②油茶林低改。通过间密除劣、修剪施肥、全垦深挖、开掘水平竹节沟,大穴补植、间种备用品种更新等综合技术措施,提高油茶产量。③油茶林新造。严格按技术标准进行整地、栽植、施肥、松土、除草、培土、扩穴抚育及病虫害管理。④油茶林经营管护。坚决杜绝对油茶只取不予的经营方式,每年进行一次施肥、抚育和病虫害管理,确保油茶林持续高产、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