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保:临武县林业冰雪灾害的成因与重建对策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9-09-08 17:40
信息来源:
关键词:临武县;冰雪灾情;原因;对策与建议
临武县位于湖南省南端,东连宜章、北湖区,南与广东省连州市相邻,西和永州市蓝山县交界,北接嘉禾、桂阳县。全县总面积138660公顷,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4℃-18.1℃,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6℃。2008年年初,临武县遭受了近50年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气温降至-5℃并持续20多天。此次灾害对林业危害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时间之长,为历史罕见。本人积极指挥、组织了抗灾救灾及恢复重建工作。痛定思痛,深刻分析这场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影响,认真总结我们应对这场灾害的经验教训,有利于临武林业的恢复重建及可持续发展。
1 临武县林业灾情、影响及原因
1.1受灾情况
全县林业受灾面积92.04万亩,其中,重度受灾面积达28.2万亩,中度受灾面积达43.1万亩,轻度受灾面积20.6万亩。所有受灾林木、苗木和林区基础设施等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9亿元。据调查分析,临武县北部灾情重于南部;高海拔区重于低海拔区;低山区重于丘陵区;中幼林重于成熟林;马尾松和毛竹林重于杉木林;湿地松几乎全部毁灭,采脂松林尤为严重。
1.2灾情特点
这次冰雪灾害的总体特点:纯林比混交林受灾严重;抚育林比未抚育林受灾严重;过度利用的林分比正常利用的林分受灾严重;外来树种比乡土树种严重;针叶林比阔叶林严重;人工林比天然林严重。具体表现为:
1.2.1松树林毁损严重
全县1.1万亩湿地松、29.2万亩马尾松全部成批成片拦腰折断,有的甚至连根拔起。
1.2.2毛竹遭受毁灭性破坏
全县60%以上的毛竹林被冰雪压爆裂。全县有5.72万亩毛竹林受到不同程度的灾害,受损毛竹株数达490万根,直接经济损失2500万元。
1.2.3杉木受灾损失较为严重
特别是90年代中期杉木速生丰产林,90%断头断梢,有的拦腰折断,有的拔根而起,杉木受灾面积21.6万亩,占总面积的100%,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2000万元。
1.2.4造林苗木遭受冻害
全县育苗面积共136亩,冻死苗木25万株,直接经济损失7万元。
1.2.5新造林受灾较为严重
近几年来临武县退耕还林、珠江防护林体系工程造林6.4万亩,不同程度地受到灾害,尤其是近几年来临武县所造的工业原料林基地桉树全部拦腰折断,毁灭性受灾面积0.45万亩,直接经济损失5480万元。
1.2.6果树冻害尤为严重
全县杨梅和其它易冻害果树受灾面积4.8万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880万元。
1.2.7天然阔叶林及古树名木遭受灾害严重
全县所有的天然阔叶林断枝断梢多,绝大部都已成为光头树,特别是有许多古树名木连根拔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0余万元。
1.2.8林业基础设施遭受严重损失
林区道路、通电、通讯设施遭到破坏,林场、基层林业站断水断电,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
1.3灾害产生的影响
1.3.1林农、林业职工生活出现困难
这次冰冻灾害的巨大破坏力造成了近几年来林农群众投入大量资金营造的一批速生丰产林毁于一旦,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林区道路、通信、水电和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林业科研、林木种苗等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削弱了临武县林业后续发展的能力,未来5-10年受灾林农和林业职工收入将大幅度降低,民生问题值得关注。
1.3.2森林生态系统破坏严重
因灾影响,临武县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则大幅度降低,与此同时,大量野生动物因灾死亡,生物多样性也遭到破坏。临武县森林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1.3.3次生灾害隐患明显增多
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有可能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如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泥石流、禽流感等。仅上半年,临武县就发生森林火警火灾69起,受害面积838公顷。
1.3.4木竹供求矛盾更加突出
临武县这几年林产工业发展迅猛,木竹原材料本就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从短期看,清理大量受损木竹会造成市场供应量增加。但从长远看,活立木生长量减少,可供采伐资源大幅萎缩,木竹原材料供求矛盾将进一步凸显,今后几年部分加工企业将面临被迫减产甚至停产半停产的风险。
1.3.5林业灾后恢复重建艰难
林业生产周期长,破坏容易恢复难。按一般规律,毛竹恢复需要五年时间,湿地松和杉木恢复需要十年以上,阔叶树恢复时间需要20年以上。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则更加艰巨,一般可能需要20年,局部生态系统的恢复可能需要50年。同时,林业灾后恢复重建需要巨额的资金,这对于本来就不富裕的临武县而言是非常困难的。
2 临武县林业受灾严重的主要原因
2.1树种和森林结构不合理
临武县前些年引进了一些外来树种,如湿地松、火炬松、桉树、桤木等,这次灾害中,损失最大的就是这些外来树种,出现了成片倒伏、折断、爆烈或翻蔸等现象。但同等条件下,本地乡土树种的优势体现得更为明显。由于过度开采,临武县天然林保存面积较少。现存的大多是近些年营造的人工林,且大多营造的是国外松、马尾松、杉等针叶树种。从这次灾情看来,这样结构的森林抗灾能力相对较低。
2.2营林措施有差距
长期以来,广种薄收,重造轻管的传统影响根深蒂固,从思想观念到建设措施,由造林向营林的转变才刚刚起步。这些年新造林大多数为人工纯林,营造混交林的少。造林后,精耕细作、抚育间伐也没跟上,“小老头”林多;采伐中“拔大毛”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导致林分质量较低。这是临武县森林经不起这次冰雪考验的又一原因。同时,不按技术规程操作,急功近利,不待松树成熟就开始采脂,也影响林木的抵抗能力。
2.3林业基础设施落后
长期以来,由于观念陈旧,投入不足,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一直很低,不少育苗温室就是木架和薄膜搭成的拱棚,大部分林区公路都是沙石路面,不可能经得起如此特大冰冻灾害的考验。同时,国有林场的交通、通信、电力、饮水等问题,长期未能纳入政府区域发展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影响了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质量。这次灾害中,林业基础设施遭受严重损毁,尤其是国有林场、林业站基础设施损失巨大,与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偏低不无关系。
2.4林业应急机制有缺陷
受全球气候变暖和前些年连续暖冬的影响,人们普遍没有预计到南方地区会遭遇这样严重的低温冰雪冰冻灾害。临武县虽然制定了一系列应对突发性事件的预案,但没有制定林业冰冻灾害应急预案。在救灾过程中,由于以前没有建立健全林业灾害评估统计制度,及时准确统计灾情都很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抗灾救灾工作的开展。
2.5林业保险制度不健全。
这次灾害中,许多林场、林农和林业经营者损失巨大。由于林业经营者投保意识不够,保险公司又没有设立林业基础设施和森林资源保险品种,林业灾害损失完全由林业经营者承担,严重影响了灾后恢复重建的速度和质量。
3 林业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建议
3.1调整树种和森林结构
在林业恢复重建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循生态建设规律,合理确定建设重点和建设方式;必须坚持科学规划、适地适树,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因害设防、因灾施策,科学部署、优化布局;必须坚持高标准设计、高起点建设,不断扩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率和到位率,加快升级换代,提高现代林业发展水平。在今后的造林,特别是重点工程造林,必须调整技术规程,尽可能多地营造混交林,尽量不营造纯林。
3.2提高森林经营水平
采取减免税费、实现直补、保证采伐指标等综合性措施,大力推进中幼林抚育间伐,提高森林质量和抵御冰冻灾害、森林病虫害和森林火灾的能力。完善技术规程,实行分类指导,严格限制松林采脂,对需要间伐的松林林分,在间伐前2-3年可对间伐株进行采脂,对保留株不能采脂;对主伐利用的林分,在主伐前2-3年可对整个林分进行采脂。
3.3增强林业基础设施抗灾能力
修订林业建设相关标准和技术规程,加大资金投入,全面提高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从源头上增强林业抵御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国有林场、林业工作站等单位多处高寒山区,管辖面积大,今后尤其要加强其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恢复或重建火险预测预报系统、林木瞭望监测系统、扑火保障系统、防火隔离系统等森林防火基础设施,以及国有苗圃、良种基地、野生动物疫病监测防控基础设施。
3.4完善林业应对冰雪灾害应急预案
科学制定完善林业应对冰雪灾害的应急预案。不论是林业科研、技术推广、树种结构搭配、营林措施,还是林业基础设施建设,都要充分考虑到自然灾害可能带来的危害,提前做好充分的思想、人员、物资准备,提高应对和处置自然灾害的能力。
3.5提高林农防灾减灾水平
完善科学救灾减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技术措施和方案,加大抵抗冰雪灾害的培训和宣传力度,让林农和林业基层单位掌握必要的抗灾救灾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出现灾害时,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告诉林农和林业基层单位采取防灾减灾措施。
3.6建立健全林业保险制度
积极研究探索实行森林资源自然灾害保险制度,提高林农和林业基层单位的抗风险能力。鉴于森林资源保险比较复杂,林业基础设施保险易操作的情况,可在参照一般财产保险制度的情况下,先行研究推出林业基础设施保险政策,从制度上建立林业基础设施灾害风险救助机制,切实减轻林业经营者的风险损失。
3.7争取实施林业灾后恢复重建工程
积极争取省、市规划启动的林业灾后恢复重建工程,通过工程治理,才能早日恢复林业生产能力和森林生态系统。
4 结束语
要真正有效恢复重建临武林业,不仅要抓好当前,而且必须着眼长远,从根本上提高林业防控自然灾害的能力,才能变坏事为好事,化危机为转机,实现临武县林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