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安:加快宜章县林业发展的对策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9-10-30 17:40 信息来源:
  林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纽带,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承担着生产物质产品、生态产品、生态文化产品的重要任务。搞好林业灾后重建,加快我县林业发展,是实现我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摆在全县人民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宜章县林业的现状
  我县国土总面积290.5万亩(不含莽山林管局,下同),大致成“七山一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加庄园”的格局。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特别是2003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出台以来,我县坚持把“生态立县”作为全县发展战略之一,大力开展工程造林、依法治林、科技兴林,我县林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全县区划生态公益林72万亩,已纳入中央、省生态效益基金补偿范围67万亩;森林资源实现了有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森林覆盖率同步增长的良好局面。根据“十五”森林资源调查,2007年底,全县林业用地总面积202.8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28.9万亩,森林覆盖率为58.7%,活立木蓄积为296.3万立方米。
  然而,2008年初,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雨雪冰冻灾害席卷我县,造成全县森林资源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我县多年林业生态建设的成果毁于一旦。专家评估,冰灾使我县的林业生态倒退30年以上。据不完全统计,全县143万亩有林地全部受灾,重度受灾面积达77.8万余亩,损失活立木蓄151.5万立方米,损失毛竹立竹600万根。同时,冰灾过后,由于林内可燃物载量大,引发多起森林火灾,使我县的森林资源雪上加霜。无论是京珠高速,还是107国道可视范围内,光山秃岭随处可见。全县造林绿化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正视我县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森林火警火灾频发。近年来,森林火灾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性最大,每年都给我县林业造成的巨大的损失,打击了林业经营者的造林积极性,已成为我县林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森林火警火灾频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群众烧田土坎等随意野外用火的恶习难改,森林防火意识差;二是乡镇行政领导责任制未真正落实,只是被动应付打火,没有积极主动抓防火;三是野外火源没有管住甚至没有人去管;四是对森林防火工作投入严重不足。
  (二)农民造林绿化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体现在:一是一些农民对责任山只砍不造或任其自生自灭,导致全县荒山出现增多趋势;二是全县的造林绿化主要靠国家投入项目资金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在全县造林绿化投入资金中,依赖国家项目资金占70%以上,其次是造林公司和造林大户,一般林农只占10%以下。全县造林绿化的投入严重不足。林农不愿投资造林绿化除林业周期长、投资见效慢的原因外,还有林业发展环境不优和存在体制和机制障碍的原因,如:造林绿化风险大(主要是森林火灾),投资林业可能血本无归;分山到户使得一个山头由几十户农户分割成“豆腐块”,山林过于分散,面积太小,山林经营好或坏都对自身收入和生活影响不大;林业税费过高,投资造林利润太低;大多数林农文化低、不会计算木材材积,加上申办采伐许可证手续复杂,担心自己不能申办到采伐许可证,只好委屈“一脚踢”贱卖给当地木材贩子,有好树也卖不了好价。
  (三)森林资源流转难且不规范。我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林业“三定”中,大面积的集体山林被分割成千家万户的小面积的责任山、自留山,而且,加上发证工作粗放,界线范围重叠,引发山林纠纷多。要通过山地转让、承包、租赁等形式,使这些分散的林地资源向造林大户或造林公司聚集,实现连片开发、规模经营,困难很大。森林资源流转也不规范,尤其是在林木的转让中,双方当事人多凭口头协议,界线纠纷不断,强买强卖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在集体森林、林木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流转中,不走民主程序、弄虚作假、恶意串标、损害村民收益权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林业执法和服务矛盾突出。我县林业行政事业人员多,林业人均负债达4.35万元,行业活力弱。仅我局就有202人自收自支,迫使我局把80%的精力放在抓收入上,特别是基层林业单位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抓钱”,大量的服务职能无法履行。社会上戏称林业执法人员是“执罚”人员,林业站是“收费站”,检查站是“罚款站”。从中可折射出林业行业形象和林业工作的无奈。所征收的育林基金多用在了发工资上,实际成了“育人基金”。县林业局对服务林农和保护森林资源心有余而力不足。
  很明显,林业是典型的弱势行业。
  三、加快我县林业发展的对策
  森林资源是林业的兴业之本。加快我县林业发展,必须树立“生态优势就是经济优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始终坚持以生态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始终把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改善生态环境和兴林富民为根本的落脚点,始终坚持以构建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为目标,尽力满足全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为此,要根据林业的公益性和产业性的固有特点,我县必须进一步优化林业发展环境,加大政策性扶持,理顺林业体制机制。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必须举全县之力抓好森林防火工作。林业要实现快速发展,抓好森林防火工作最为关键。只要把森林防火工作抓好了,群众造林绿化的积极性自然会提高,林业发展的环境就会好起来。一要重点抓好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的落实。把森林防火工作作为各乡镇综合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各乡镇社会经济发展和各乡镇行政领导政绩的重要指标,制定考核标准,严格加以考核,严格追究责任,对森林火灾严重的乡镇要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同时要把森林防火工作纳入村支两委的考核范畴,调动村级参与森林防火工作积极性,解决森林防“冷在村里”的问题。二要全面贯彻落实《宜章县人民政府禁火令》,强化野外火源管理,在特防期内,各乡镇必须组建一支以上的野外火源巡查管理队伍,把野外火源监管到位,严厉打击违规用火行为。三要对森林火灾刑事案件,森林公安要集中警力,重点侦破,打击到位。四是加大对森林防火工作的财政投入,建立县乡两级森林防火基金,重点保证森林防火林带、森林防火隔离带等基础设施建设、森林防火培训和野外火源管理队伍建设方面的资金需求。
  (二)建立新型的林业管理体制。“砍树养人”的收费型林业管理体制,已与生态为主的林业长远发展战略格格不入。要严格区分林业的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公益性职能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解决我县林业主管部门后顾之忧,推动林业构建以管理、执法、服务三大职能为主的新型管理体制,使我县林业管理更加规范,林业执法更加有力,林业服务更加有效,使林业部门更好地发挥打击涉林违法犯罪、保护和培植森林资源的职能。
  (三)抓好林业灾后重建和林业重点项目,全面建设绿色屏障。林业灾后重建要紧紧围绕尽快恢复林业植被这个中心,遵照统一规划、分年实施、讲求科学、突出重点、生态优先的原则,对能够天然恢复的实行封山育林,对不能天然恢复的进行人工补植补造,人工促进更新;同时,加强种苗保障、技术保障、资金保障、执法保障,保质保量完成林业灾后重建项目建设,争取用5到10年时间逐步恢复到灾前林业植被水平。要在切实抓好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保护、长(珠)江防护林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加大林业招商引资的力度,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原则,吸引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的造林绿化格局,尽快增加我县森林资源总量。今年,我县全面完成了“十万亩生态营造林造林工程”,取得了一定成效,这是我县在新的形势下,以政府推动加上产业带动模式推进造林绿化的良好开始,但是,应该看到,林业生态建设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只有长抓不懈,才可能取得成效。为此,有必要启动第二轮甚至于第三轮、第四轮“十万亩生态营造林工程”,坚持不懈地抓好林业生态建设。
  (四)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相关配套改革,调动全社会办林业的积极性。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全面推进我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相关配套改革。一是要切实把林地林权换发证工作抓紧抓好,做好山林纠调工作,保障务林者的合法权益。二是对现在仍然由集体管理的集体所有山林,要分清情况,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对不宜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林地,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意,可通过均股、均利等其他方式明确经营主体,落实产权。三是要建立支持集体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公益林补偿制度、林权抵押贷款制度、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林地林木流转和森林资产评估制度等重大决策,从根本上理顺林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减轻税费,放活经营,优化服务,调动全社会办林业的积极性。当务之急,要尽快建立森林资源评估中心和森林资源管理中心等中介机构,促进森林资源流转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序进行。

余文安:加快宜章县林业发展的对策

6678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