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市市长兼林管局局长许兆君:“林权要改革,不要改良”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6-09-26 00:00
信息来源:
这座被称为“林子上的城市”的市长兼林管局局长许兆君,并非“专业人士”,他拥有的是一般人看来高深神秘的哲学博士头衔。
但就是这个“外行人”,上任3个月之后就出人意料的要改掉老黄历,“管了三个月森林,就想把林业的天捅漏。”当初一些老职工就是如此评判许兆君关于林权改革的想法。
对此,许兆君本人不温不火:“森林里同样蕴涵着朴素的哲学理念,管理好森林,就要透过森林看森林。”
当然他也承认:“我在给专业人士讲林权改革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不懂的林业知识。”许兆君日前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告诉记者,“那时我就会当场请教专家,然后接着再讲。”
2005年9月25日,伊春被联合国国际交流合作与协调委员会(CCC/UN)评为“城市森林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范例”,并被授予“绿色伊春”称号,而“林业外行”许兆君以其保护环境和森林的杰出贡献,被授予人居环境贡献奖中惟一的“森林使者”称号。
一位伊春市政府部门的人士告诉记者,“森林使者”称号除了给这个“林业外行”带来意想不到的荣誉以外,更多的则是给他在游说林改过程中增加了有力的砝码。
“如果城市犯了错误,那就是市长的错误”
“我也知道多砍树能多卖钱,但是我不能这样做!”,许兆君坦言,每一任领导来之前都不想砍林子。可是最后都不得不向林子伸了手,因为那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在2003年许兆君赴任伊春市长之初,伊春的森林资源就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很多人预言许兆君也会向森林要效益要政绩,毕竟,这是一个林业为主的城市,连城市的管理都是“政企合一”,市长,同时也是林管局的局长。
“在这种条件下如果你再超采,就是造无米之炊!”许兆君说。
2003年,伊春新一届市委、市政府上任后,就率先实行了“严管林”和“停伐红松”两大举措,同时对现存中龄红松活立木实行每木建档立卡管理。
许兆君认为,只有把资源保住了,把现有的生态保住了,伊春才有条件发展、才有可能发展。否则,一旦把林子砍光了,小兴安岭变成‘黑土高坡’了,伊春也就没有希望了。
伊春林区在开发初期拥有天然红松林120多万公顷,到2003年锐减至不足5公顷。除丰林、凉水自然保护区及几处红松母树林以外,已很难找到规模较大的天然红松林。
“更严重的是,伊春的木材生产中天然红松仍占到30%左右,每年要消耗红松达30—40万立方米,再这样干上三五年,伊春的天然红松就消耗殆尽了。”许兆君说。
据林业专家介绍,如果天然红松林被持续采伐直至物种消失,靠自然力恢复成现实天然林状态至少需要2500年,甚至更长时间。
但国家允许他们采伐天然红松,也正常下达了生产指标。伊春财政本来就捉襟见肘,毕竟,一立方米红松要卖到400元钱,停伐红松,每年就少收入1个多亿。
“不少人怀疑,以为我们的政策是假的,台上讲一套,台下做一套;会上讲一套,会后做一套,有的地方就还偷着砍。”许兆君说。
为了切实管好林子,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到目前,林管局召开了3个现场会,出台了《伊春市关于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及木材经销中违纪违法问题责任追究的暂行规定》,撤了4个正的林业局局长,包括许兆君自己亲手提拔的局长。处分了6个局长,撤了26个林场场长,追究了900余人的刑事责任,对超采、毁林、盗伐等森林资源案件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三年了,再也没有人敢动一棵红松。”
大家终于明白,市委市政府动真格的了,超采、乱砍滥伐案件得到了有效遏止。“严管林”管出的绿色伊春。
退一步海阔天空,严管林以后,木材价格开始上涨。三年来,木林平均价格由每米390元涨到560元,每年因木材涨价而增收5000万元以上,到今年年底可达1.8亿元。
“以前一年砍130万立方米,加上偷砍的,要100多辆车拉。偷砍还不敢卖高价,300元一立方米有时会买到100元。现在严管以后每年只有20多车木材,价格开始逐年上涨,有的一立方米要卖到将近600元,去年仅木材价格上涨一块财政就增收1.544亿,今年可以达到1.8亿。”许兆君向记者介绍,森林保住了,财政也没有受到损失。
许兆君说,“如果城市犯了错误,那就是市长的错误。”
“为国家留青山,为自己留资产”
《中国经济周刊》获悉,20多年以来,伊春林区实际上出现了2—3万公顷的私有林,涉及千余职工,那些林子,都是当年国家和林业部门无钱造林时由职工自费造的。自费林造林的成功经验,也进一步增强了伊春进行国有林权改革的决心。
许兆君认为,近些年国家为了造林育林,相继投入了不小的资金,可是效果却事倍功半。经常是砍一米木头提25%的育林资金,这种管理和投入都是病态的—要多获得育林资金,就要多砍林。
但是,职工自费造的那些林子却保存的很完好。
“大家开始造林子,成林后由国家出资收回。后来林业局陆续收了一批,但因为再也没有财力,2000年以后,没有收回的自费林归了个人。”
“为了保护这些林子,职工们宁可出去打工,除了间伐抚育,一棵都舍不得砍。因此,十几年、二十几年这些林子都被职工很好地呵护着。”现在,这些人成了被人羡慕的对象—因为那是一大笔资产。
实际上,伊春这次争取国有林权改革的出发点是,给国家留青山 , 给自己留资产。
“经常有人怀疑这样的改革会导致乱砍烂伐,我认为这是保守派的借口,因为他们拿不出来实例。”谈及某些人对改革的质疑,许兆君不自觉地提高了声音,“只要我们不制定那种今天卖给个人明天就收回的精神病政策,就不应该有这种担忧。”
“如果想彻底解决国有林区乱砍乱伐、改善职工生存状态和解决林区发展瓶颈,就必须进行林权改革,而不能只作改良。”许兆君态度坚定地说。
事实也证明了选择产权改革是正确的:活立木市场的建立,使职工不仅不砍林子,反而在大量造林。在今年春季造林期十几天中,5000公顷荒芜了多年的林地被它们现在的主人重新种上了树苗,造一棵活一棵,死一棵补一棵。还有500多公顷被退耕还林。
改革解决了造林问题,也解决了护林和防火问题,因为责、权、利在改革后实现了统一。
“国有林区下一步要引进战略投资者”
这次改革还有一个关键点是,就是通过资本运营、资本流转,有效地激活了民间资本,解决了森林培育投入乏力问题。过去国有林区森林培育的投入一直是靠国家的育林基金,随着木材产量逐年下调,伊春林区的育林基金提取总量相应减少,国有更新造林数量大幅度减少,许多需要更新的林地未得到及时更新和改造,甚至有很多林间公路也因无资金投入而弃养。
“以前伊春作为一个贫困地区,职工存款达到170亿,但是大多流向发达地区了,因为银行不给当地没有效益的企业贷款。而是投向了北京、上海、大连、深圳、珠海等地。”许兆君说。
而实行林权制度改革,一下子敞开了民间资本进入的闸口,职工群众投资林业发展营造民有林的积极性非常高涨。“现在,这笔资金在回流,老百姓宁可取出存款和借钱也要投向只升不跌的‘绿色股票’。这是投资体制和方向的重大转移。使国家投入不足部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补充。同时,为下一步引进战略投资者进入国有林区奠定了基础。”
“现在,我们首要解决职工‘家家有其山,户户有其林’的问题,原始股都给职工让职工得到最大的实惠,而不向干部、企业和外来投资者敞开。这是中央、省、市的一致意见。”许兆君说,“等老板来了,我们就有更高的价格了。”
但就是这个“外行人”,上任3个月之后就出人意料的要改掉老黄历,“管了三个月森林,就想把林业的天捅漏。”当初一些老职工就是如此评判许兆君关于林权改革的想法。
对此,许兆君本人不温不火:“森林里同样蕴涵着朴素的哲学理念,管理好森林,就要透过森林看森林。”
当然他也承认:“我在给专业人士讲林权改革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不懂的林业知识。”许兆君日前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告诉记者,“那时我就会当场请教专家,然后接着再讲。”
2005年9月25日,伊春被联合国国际交流合作与协调委员会(CCC/UN)评为“城市森林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范例”,并被授予“绿色伊春”称号,而“林业外行”许兆君以其保护环境和森林的杰出贡献,被授予人居环境贡献奖中惟一的“森林使者”称号。
一位伊春市政府部门的人士告诉记者,“森林使者”称号除了给这个“林业外行”带来意想不到的荣誉以外,更多的则是给他在游说林改过程中增加了有力的砝码。
“如果城市犯了错误,那就是市长的错误”
“我也知道多砍树能多卖钱,但是我不能这样做!”,许兆君坦言,每一任领导来之前都不想砍林子。可是最后都不得不向林子伸了手,因为那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在2003年许兆君赴任伊春市长之初,伊春的森林资源就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很多人预言许兆君也会向森林要效益要政绩,毕竟,这是一个林业为主的城市,连城市的管理都是“政企合一”,市长,同时也是林管局的局长。
“在这种条件下如果你再超采,就是造无米之炊!”许兆君说。
2003年,伊春新一届市委、市政府上任后,就率先实行了“严管林”和“停伐红松”两大举措,同时对现存中龄红松活立木实行每木建档立卡管理。
许兆君认为,只有把资源保住了,把现有的生态保住了,伊春才有条件发展、才有可能发展。否则,一旦把林子砍光了,小兴安岭变成‘黑土高坡’了,伊春也就没有希望了。
伊春林区在开发初期拥有天然红松林120多万公顷,到2003年锐减至不足5公顷。除丰林、凉水自然保护区及几处红松母树林以外,已很难找到规模较大的天然红松林。
“更严重的是,伊春的木材生产中天然红松仍占到30%左右,每年要消耗红松达30—40万立方米,再这样干上三五年,伊春的天然红松就消耗殆尽了。”许兆君说。
据林业专家介绍,如果天然红松林被持续采伐直至物种消失,靠自然力恢复成现实天然林状态至少需要2500年,甚至更长时间。
但国家允许他们采伐天然红松,也正常下达了生产指标。伊春财政本来就捉襟见肘,毕竟,一立方米红松要卖到400元钱,停伐红松,每年就少收入1个多亿。
“不少人怀疑,以为我们的政策是假的,台上讲一套,台下做一套;会上讲一套,会后做一套,有的地方就还偷着砍。”许兆君说。
为了切实管好林子,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到目前,林管局召开了3个现场会,出台了《伊春市关于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及木材经销中违纪违法问题责任追究的暂行规定》,撤了4个正的林业局局长,包括许兆君自己亲手提拔的局长。处分了6个局长,撤了26个林场场长,追究了900余人的刑事责任,对超采、毁林、盗伐等森林资源案件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三年了,再也没有人敢动一棵红松。”
大家终于明白,市委市政府动真格的了,超采、乱砍滥伐案件得到了有效遏止。“严管林”管出的绿色伊春。
退一步海阔天空,严管林以后,木材价格开始上涨。三年来,木林平均价格由每米390元涨到560元,每年因木材涨价而增收5000万元以上,到今年年底可达1.8亿元。
“以前一年砍130万立方米,加上偷砍的,要100多辆车拉。偷砍还不敢卖高价,300元一立方米有时会买到100元。现在严管以后每年只有20多车木材,价格开始逐年上涨,有的一立方米要卖到将近600元,去年仅木材价格上涨一块财政就增收1.544亿,今年可以达到1.8亿。”许兆君向记者介绍,森林保住了,财政也没有受到损失。
许兆君说,“如果城市犯了错误,那就是市长的错误。”
“为国家留青山,为自己留资产”
《中国经济周刊》获悉,20多年以来,伊春林区实际上出现了2—3万公顷的私有林,涉及千余职工,那些林子,都是当年国家和林业部门无钱造林时由职工自费造的。自费林造林的成功经验,也进一步增强了伊春进行国有林权改革的决心。
许兆君认为,近些年国家为了造林育林,相继投入了不小的资金,可是效果却事倍功半。经常是砍一米木头提25%的育林资金,这种管理和投入都是病态的—要多获得育林资金,就要多砍林。
但是,职工自费造的那些林子却保存的很完好。
“大家开始造林子,成林后由国家出资收回。后来林业局陆续收了一批,但因为再也没有财力,2000年以后,没有收回的自费林归了个人。”
“为了保护这些林子,职工们宁可出去打工,除了间伐抚育,一棵都舍不得砍。因此,十几年、二十几年这些林子都被职工很好地呵护着。”现在,这些人成了被人羡慕的对象—因为那是一大笔资产。
实际上,伊春这次争取国有林权改革的出发点是,给国家留青山 , 给自己留资产。
“经常有人怀疑这样的改革会导致乱砍烂伐,我认为这是保守派的借口,因为他们拿不出来实例。”谈及某些人对改革的质疑,许兆君不自觉地提高了声音,“只要我们不制定那种今天卖给个人明天就收回的精神病政策,就不应该有这种担忧。”
“如果想彻底解决国有林区乱砍乱伐、改善职工生存状态和解决林区发展瓶颈,就必须进行林权改革,而不能只作改良。”许兆君态度坚定地说。
事实也证明了选择产权改革是正确的:活立木市场的建立,使职工不仅不砍林子,反而在大量造林。在今年春季造林期十几天中,5000公顷荒芜了多年的林地被它们现在的主人重新种上了树苗,造一棵活一棵,死一棵补一棵。还有500多公顷被退耕还林。
改革解决了造林问题,也解决了护林和防火问题,因为责、权、利在改革后实现了统一。
“国有林区下一步要引进战略投资者”
这次改革还有一个关键点是,就是通过资本运营、资本流转,有效地激活了民间资本,解决了森林培育投入乏力问题。过去国有林区森林培育的投入一直是靠国家的育林基金,随着木材产量逐年下调,伊春林区的育林基金提取总量相应减少,国有更新造林数量大幅度减少,许多需要更新的林地未得到及时更新和改造,甚至有很多林间公路也因无资金投入而弃养。
“以前伊春作为一个贫困地区,职工存款达到170亿,但是大多流向发达地区了,因为银行不给当地没有效益的企业贷款。而是投向了北京、上海、大连、深圳、珠海等地。”许兆君说。
而实行林权制度改革,一下子敞开了民间资本进入的闸口,职工群众投资林业发展营造民有林的积极性非常高涨。“现在,这笔资金在回流,老百姓宁可取出存款和借钱也要投向只升不跌的‘绿色股票’。这是投资体制和方向的重大转移。使国家投入不足部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补充。同时,为下一步引进战略投资者进入国有林区奠定了基础。”
“现在,我们首要解决职工‘家家有其山,户户有其林’的问题,原始股都给职工让职工得到最大的实惠,而不向干部、企业和外来投资者敞开。这是中央、省、市的一致意见。”许兆君说,“等老板来了,我们就有更高的价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