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林改唤醒沉睡财富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7-02-08 00:00 信息来源:
  以前,每到农闲,农民们或是“仨一群儿,俩一伙儿”地聚在一起娱乐,或是忙着走亲戚。然而去冬今春,阜新市的农民却非常繁忙地加入到轰轰烈烈的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大潮。有人说,这次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是继解放之初的土地改革、改革开放之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第三次革命”。
  
  368万亩林地易主 由“我们的”变成“我的”
  在阜新市现有622万亩林地面积中,集体林地面积464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75%。随着市场体制的逐步完善,集体林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日渐突出。林业产权主体虚置,责权利不统一,阻碍了资金、科技和人才各种要素向林业的集聚,林业资源的潜能长期无法释放,制约了林业经济的发展,严重挫伤了林农的积极性,林业成了林农只存不取的“绿色银行”。
  阜新这次林改就是将森林资源变成资产,然后盘活,可以抵押、流转、出租、贷款,从而把森林资源资产转换为资本,调动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形成林业产业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其核心是要明晰产权,在保持林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体、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集体林经营体制。将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经营权落实到户、联户或其他经营实体,并依法签订林地承包(流转)合同,及时进行林权登记,核发林权证书。阜新市这次纳入林改范围的集体林地368万亩,也就是将有368万亩集体林通过林改将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户,使造林、管林、护林、育林与林农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把“我们的”变成了“我的”。
  林木价格写上树 民意在林改中受到尊重
  前不久,记者跟随当地林业部门深入到各乡镇及村屯走访时了解到,在改革过程中,农民们自己丈量土地,制订林木和林地价格,提出改革方案、方法,参与林改的热情非常高。林改的具体实施方案,也因村因地而定。
  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镇查海村,村支部书记齐金山介绍,村里的林改方案,是经村民代表大会反复讨论了6遍才确定下来的。齐金山说:“我们只能给出框架,具体实施方案要村民自己说了算,然后经过村民大会2/3以上成员或村民代表会议2/3以上成员同意才开始实施。”
  透明度高,实行阳光操作是这次林改工作的又一特点。查海村是蒙古族聚居村,有集体林地1500亩,其中小老树占多数。该村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在村民中选出27名代表和4名两委班子成员组成林改评估领导小组,并成立村民代表大会,制订本村的林改工作方案。经村民代表大会同意,先将地上林木作价,按照先内后外,先组后村的顺序竞拍。将竞拍所得收入按照村有林的60%留做集体使用,40%分给村民;组有林的40%留给集体,60%分给农民。留给集体这部分也将由村民代表同意,用于社会公益事业。在确定林木价格时,按照农民的意愿,村民代表们用了10天时间对集体林中的10374棵树一一核价,并将每棵林木价格写到树上,让全村人都知道。这样一来,林木值多少钱,村民自己就能算出来。
  “林改前是一村人瞅着一片林,林改后是每棵树拴住一颗心。”
  林改前,各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乱砍滥伐事件,村民们认为林子是集体的,与自己无关,往往视而不见。林改后,林子变成自己家的,农民自发的护林、育林,由过去的“要我种树”变成了现在的“我要种树”,形成了主动经营林地、管护林地的好局面。
  彰武县满堂红乡满堂红村的村民王庆山说:“以前全村就那么几个护 衷保迕衩欠叛颉⑹安窕鹕兜模懵б话易樱业芬幌伦樱竟懿涣恕9ザ妓祷ち址阑穑巳擞性穑伤苣模棵蝗恕O衷诹肿臃值阶约菏至耍帜居腥斯芰耍┟袷杖胍苍黾恿恕!?
  13.9万户农民有了“摇钱树”
  截至记者发稿时,这次林权改革已在阜新市65个乡镇铺开,已有135万亩林地找到了新“主人”,13.9万户农民有了自己的林地,拥有了自己的第二块“责任田”,又多了块致富基地,农民也舍得在林地上投钱了。
  王庆山手捧着林权证给记者算了笔账,自己花2万多元承包了50亩林地,使用年限为30年,自己在林地间种农作物,4年就能收回全部成本还有结余,剩下的时间就等着赚钱了。而按每棵树80元计算,再过十几年,这50亩林地上的林木就可为他带来近30万元的收入。“政策这么好,你说这生活能不奔小康吗?”王庆山兴奋地说。
  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兴林富民。2007年将是林改的关键之年,任重而道远,有关部门决不能将林地一分就完事,只有认真落实相关配套改革措施,指导农民怎样合理使用林地,才能长期有效地释放农村劳动力的潜能和林地的巨大生产潜力,使这次林改达到预期的效果。让山林更绿,农民更富,真正实现兴林富民的目的,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更大贡献。
   
< img src=""/>

阜新林改唤醒沉睡财富

6697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