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改激发江西林业勃勃生机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7-04-16 00:00
信息来源:
渝水区地处赣中中西部,属罗宵山脉北端武功山东北余脉,全区土地面积200余亩,其中林地面积97万余亩,森林覆盖率虽已达到4⒋3%,但森林资源明显存在质量差,结构不合理,经营粗放产业化程度低等情况。日前,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将这些长期以来制约林业发展的难题逐一破解,渝水林业的发展在经历这次前所未有的重大改革之后,借林改春风驶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期。
珠珊镇:森林潜力得到有效释放
通过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渝水山林明确了经营主体,明晰了林地产权,使用权以及林木所有权,落实了处置权,保障了收益权,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和社会各界投身林业发展的积极性,从而加快了经济林建设步伐,尤其加快了高产油茶开发力度,油脂产量从过去亩产不足3公斤达到如今的15公斤,森林潜力得到了进一步开发和有效拓展,受到了国家林业局以及省林业厅的高度评价。
老百姓从中得到了最大实惠。仅在渝水区珠珊镇,林改后,全镇3.86万亩山全部分给了农民,他们将自己分到的山进行垦复种植,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精心照料,或转租给林农大户,坐以收利,低产林得到有效改造,仅此一项,该镇便增收260万余元。此外,随着该镇“绿色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城镇化脚步加快,大批山地通过有序流转,林地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每亩经济效益均增30%。林地补偿费用由原来的集体留用按林改政策全部分配到农民手中,该镇板桥村小组共有320人,人均获得山地补偿金1800余元,这部分资金将给林业发展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
水北镇:林农积极性空前高涨
在林改前,渝水林业一直没有摆脱人种天养的粗放型经营状态。一边种一边砍,林木缺少抚育,导致林业产业化程度低,经营单一,林业经济裹足不前,森林的生态效益得不到有效开发。随着林改各项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并付诸实施,山地及林地资源分配到户,百姓对发展林业提高了积极性。
2006年,渝水区由农民自己主动承包造林的荒山面积达8600亩。水北镇钱圩村村民老钱一次性承包了520亩山,他激动地说:政府现在的政策真是叫好,山地原来说是我们的,其实没有什么实际收成,每家一年到头顶多是分百来十斤油茶籽榨些油。现在不一样了,山是我的,30到70年随你包,还降低了很多税费,自留山长期无偿使用,政府还有补贴,这是以前不敢想的。
姚圩镇:林业产业得到规模发展
渝水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给林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吸引了各方投资。2006年,全区完成造林⒋2万亩,占任务的105%,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发展10万高产油茶林基地”的目标,该区林业部门狠抓了油茶产业发展,将全年的退耕还林项目全部用于建设高产油茶林,达到了⒈5万亩,高产油茶林建设得到了国家林业局和省内外高度评价,10万亩新余蜜桔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全区林业总产值达⒋5亿元,比上年增涨⒙9%。
林业经济快速增长促进了林业产业的规模发展。外商胡禄高在该区姚圩镇投资300余万元将全镇的低产林,残次林进行了改造,栽种了枳壳等药材1059亩,有效地带动了社会各界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在该镇裴港村,目前已开发果园面积2500亩,药材面积1000亩,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目前,渝水区山林整体呈现连片开发,多种经营的发展格局,生态与经济林相互作用,步入了良性循环、协调快速的发展 道,形势喜人。
珠珊镇:森林潜力得到有效释放
通过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渝水山林明确了经营主体,明晰了林地产权,使用权以及林木所有权,落实了处置权,保障了收益权,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和社会各界投身林业发展的积极性,从而加快了经济林建设步伐,尤其加快了高产油茶开发力度,油脂产量从过去亩产不足3公斤达到如今的15公斤,森林潜力得到了进一步开发和有效拓展,受到了国家林业局以及省林业厅的高度评价。
老百姓从中得到了最大实惠。仅在渝水区珠珊镇,林改后,全镇3.86万亩山全部分给了农民,他们将自己分到的山进行垦复种植,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精心照料,或转租给林农大户,坐以收利,低产林得到有效改造,仅此一项,该镇便增收260万余元。此外,随着该镇“绿色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城镇化脚步加快,大批山地通过有序流转,林地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每亩经济效益均增30%。林地补偿费用由原来的集体留用按林改政策全部分配到农民手中,该镇板桥村小组共有320人,人均获得山地补偿金1800余元,这部分资金将给林业发展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
水北镇:林农积极性空前高涨
在林改前,渝水林业一直没有摆脱人种天养的粗放型经营状态。一边种一边砍,林木缺少抚育,导致林业产业化程度低,经营单一,林业经济裹足不前,森林的生态效益得不到有效开发。随着林改各项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并付诸实施,山地及林地资源分配到户,百姓对发展林业提高了积极性。
2006年,渝水区由农民自己主动承包造林的荒山面积达8600亩。水北镇钱圩村村民老钱一次性承包了520亩山,他激动地说:政府现在的政策真是叫好,山地原来说是我们的,其实没有什么实际收成,每家一年到头顶多是分百来十斤油茶籽榨些油。现在不一样了,山是我的,30到70年随你包,还降低了很多税费,自留山长期无偿使用,政府还有补贴,这是以前不敢想的。
姚圩镇:林业产业得到规模发展
渝水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给林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吸引了各方投资。2006年,全区完成造林⒋2万亩,占任务的105%,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发展10万高产油茶林基地”的目标,该区林业部门狠抓了油茶产业发展,将全年的退耕还林项目全部用于建设高产油茶林,达到了⒈5万亩,高产油茶林建设得到了国家林业局和省内外高度评价,10万亩新余蜜桔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全区林业总产值达⒋5亿元,比上年增涨⒙9%。
林业经济快速增长促进了林业产业的规模发展。外商胡禄高在该区姚圩镇投资300余万元将全镇的低产林,残次林进行了改造,栽种了枳壳等药材1059亩,有效地带动了社会各界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在该镇裴港村,目前已开发果园面积2500亩,药材面积1000亩,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目前,渝水区山林整体呈现连片开发,多种经营的发展格局,生态与经济林相互作用,步入了良性循环、协调快速的发展 道,形势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