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吉安市林改促进农民增收社会和谐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7-07-12 00:00 信息来源:
  吉安市位于江西省中部,赣江中游,土地总面积3790.7万亩,所辖13个县(市、区)中有11个是重点林业县,是全省重要林区之一。全市林业用地面积2599.8万亩,其中有林地2119.3万亩,森林覆盖率65.5%;活立木蓄积量6787.3万立方米,毛竹2.2亿根。
  
  吉安市林改工作2005年5月全面推开以来进展顺利,林农收入明显增加,造林护林积极性明显提高,林区秩序明显好转,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2006年5月,在全省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表彰暨配套改革动员大会上,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林改工作先进市称号。8月25日,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在该市井冈山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与会代表深入该市泰和县桥头镇石壁村、遂川县林业要素市场及衙前镇上芫村,对3处林改现场进行了参观考察。截至2007年5月底,全市发放林权证403349本,林地使用权人已签收林地111.21万宗、面积2470.51万亩,签收率97.6%;全市分山到户率79.1%,分户登记率83.8%,自留山比例27.2%;调处山林纠纷12156起,计957764.5亩,起数调处率为94.3%,面积调处率为94.3%。与此同时,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工作积极有序跟进,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林权制度改革成果。
  
  一、主要做法
  
  (一)高位推动,坚持“四级书记”抓林改。一是高规格召开林改会议。2005年5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由各县(市、区)委书记、分管领导、各乡镇党委书记参加的全市林改工作会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市四套班子分管领导出席会议,省林业厅厅长刘礼祖到会讲话,与会人员参观了遂川县林改办和乡、村、组林改现场,把工作部署与现场学习相结合,取得了良好效果。二是高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全市林改工作会后,各县(市、区)及时对林改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由县(市、区)委书记担任组长,县(市、区)长任第一副组长,分管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各乡镇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林改机构,各行政村成立了以村支部书记为组长的林改小组,各县(市、区)把林改工作纳入对乡镇的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同时,市、县(区)两级从纪检监察、宣传、政府办、财政、林业等有关部门抽调了294名精干人员到市、县(区)林改办集中办公,具体组织、指导林改工作。三是高标准保障工作经费。全市各级共落实林改工作经费2247.4万元,其中市本级90万元、县级904万元、乡级555.15万元,确保了林改工作顺利进行。
  
  (二)示范带动,坚持乡村试点推开林改。一是学习推广遂川经验。林改工作全面展开前,就组织各县(市、区)到遂川参观学习;林改工作启动后,又组织县、乡两级林改领导小组及林改办负责人到遂川县实地参观学习,把遂川林改的主要做法、工作制度、文件材料进行系统整理,汇编成册,制成光盘,分发到各县(市、区)学习借鉴。二是认真抓好乡镇试点。要求县(市、区)至少选择1个有代表性的乡镇作为林改试点乡镇。在抓好试点示范的基础上,以点带面,稳步推进。三是加强林改示范村建设。无论是试点乡镇,还是非试点乡镇,都要求确定1—2个林改示范村,做到村组林改方案规范化,村级公示样板化,村组会议通知、送达回执、表决票样式、村组会议记录和会议签到册格式化,充分发挥其典型示范作用,使其他村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三)还权于民,坚持民主方式开展林改。一是广泛宣传,让群众掌握政策。在层层召开动员会的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简报、标语、墙报、网站、文艺演出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林改。市、县两级累计编发林改简报416期,印发致农民朋友公开信70.74万份,各级电视台、报纸报道林改稿件1620篇。安福县创作了18首以林改为题材的诗歌,深受群众欢迎。二是规范程序,让群众民主决策。在制定村、组林改实施方案时,严格按照“两个2/3”和“四签两不准”的程序表决,对外出务工人员,要求办理委托手续,让被委托人代行表决;对于不会写字的村民,可以代签字,但必须打手印。在明晰产权、选择改革形式中,坚持因地制宜,形式多样,让群众自主选择。在外业勘界前,组织林农先期踏界,不少村组在技术人员上山勾图前,就已将各自的四界标识得清清楚楚,不仅有效化解了界址纠纷,而且加快了外业进度。三是排忧解难,让群众放心满意。做好一榜公示,林权证的收集是难点。针对不少群众林权证遗失的实际情况,各级林改办积极与档案馆联系,以村为单位免费开放查找、免费复印,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四)规范操作,坚持稳妥有序促进林改。认真把好“三关”,确保林改工作质量。一是把好技术培训关。林改全面铺开后,市、县、乡实行分级负责、层层培训。市重点培训市林改督导组和市林改办工作人员、县(市、区)林改办主任和外业技术骨干、乡(镇)林改负责人;县(市、区)重点培训县林改督导组、县乡林改办工作人员、外业技术人员;乡镇培训驻村干部、村支书、村长、会计、村民小组长。市、县(区)共举办政策法规和业务培训班490期,培训48603人;外业勾图培训班28期,培训1436人。市级举办计算机操作培训班1期,培训40人;内业培训班1期,培训72人。二是把好督导调度关。市抽调33人组成12个林改督导组派往各县(市、区),并安排每个督导组1万元专项经费。各县(市、区)从县直单位抽调757人组成195个驻乡镇林改督导组。建立了市、县、乡三级林改调度制度,由专人负责调度,调度情况及时通报。市、县(区)每月召开督导情况汇报会。三是把好检查验收关。为确保林改质量,实行“转段制”质量管理办法。对林改每一阶段的工作,本着“成熟一个,申报一个,检查一个,转段一个”的原则,严格检查验收;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转段”进入下一阶段工作。
  
  (五)加强保障,坚持稳定和谐推进林改。建立健全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的工作机制,把防止乱砍滥伐、纠纷械斗,维护林区秩序贯穿于林改的全过程。一是健全林改信访接待机制。市、县、乡三级均设立林改信访接待室,负责咨询和解答调处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及时化解矛盾。市领导还通过信访接待周活动,为林区群众排难解疑。据统计,市、县两级共接待群众信访502批次,接待来访人员2205人次,其中市本级接待群众来信来访202批次、接待人员486人次,答复率100%。二是健全林改纠纷调处机制。坚持逐级负责、分级调处的原则,稳妥调处山林权属争议。乡镇设立山林纠纷调处机构,村一级成立山林纠纷调解队,充分发挥林改理事会和“三老”(老党员、老干部及威信高的老同志)的作用,把问题解决在基层。三是健全林政管理机制。连续开展了“绿色旋风”、“绿剑”等行动,共查处各类破坏森林资源案件2523起,依法打击处理违法犯罪人员3341人,摧毁毁林违法犯罪团伙14个,整治木材加工单位252个、木材市场42个,收缴非法木材5078.4立方米,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近1000万元,确保了林区社会秩序稳定,为林改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六)落实政策,坚持综合配套巩固林改。一方面,坚定不移地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对全市涉林收费进行全面清理,加大对涉林收费暗访的力度,由市税改办、林改办联合抽调人员组成4个暗访组,对全市涉林收费情况进行专项暗访,对个别地方存在的巧立名目乱收费,责成限期整改。另一方面,坚定不移地落实相关配套改革政策。一是市委、市政府把林业部门行政事业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作为林改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市政府在审定县级林改方案时,凡是未明确将林业部门行政事业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的不予审批。市委、市政府领导分别深入到12个县(市、区)召开林改工作现场督查会,具体落实林业部门纳入财政预算以及森林公安待遇等有关政策。二是稳妥推进国有林场和森工企业体制改革,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置换职工身份等形式,进行国有场圃和森工企业改制。全市森工企业共113家,职工11732人,已完成改制60家,占53.1%;完成改制职工6545人,占55.8%。三是抓好林业产权交易中心建设。林权明晰后,林农经营林业观念发生改变,从产品经营上升到资本经营,变林地、林木资产为资本。该市将林业产权交易中心建设作为配套改革的总抓手,先后有遂川、永新、安福等11个县(市)建立了林业产权交易中心,经营场所总面积达5463平方米,共配置了114名专职工作人员。截至目前,有9个县开展了林权交易,累计办理交易的林地面积104644亩,交易金额16805.5万元;遂川、峡江两县已开展了林权证抵押贷款业务,涉及林地24宗,面积19432亩,贷款金额1502万元。四是加快建立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全市各县(市、区)已落实县级地方公益林补助面积49.7万亩,补助金额119万元。五是积极组建民间林业协会。共组建各种民间林业协会167个,涉及林地337万亩,参加农户14451户。
  
  二、初步成效
  
  (一)实现了农民增收。一是取消涉林税费让农民得利。林农在竹木产品销售中,除按规定收取育林基金和植物检疫费外,其他税费全部取消。2006年全市农民因取消木竹特产税增收8432.01万元,因取消市、县、乡出台的收费项目增收9668.34万元,因调整育林基金增收1421.1万元,三项合计使农民年人均增收54.2元。二是林产品价格上扬使农民增收。林改打破了木材垄断经营的格局,全面放开竹木经营市场,使林产品价格上扬。2006年,全市木材价格每立方米上涨100—150元,毛竹每根价格上涨2元以上,松脂收购价格每公斤增加2元以上,三项合计使农民年人均增收66.5元。林改后,全市林业总增收额达43.4亿元,全市364万农业人口人均年增收120.7元。
  
  (二)促进了社会和谐。一是通过林改,农民减轻了税费负担,增加了经济收入,农民在实实在在的增收中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增强了对基层政府的信任感。二是县乡村基层干部吃苦耐劳、公道正派、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化解了干群、党群之间的思想疙瘩。在这轮村主任换届选举中,多数村干部高票通过并继续连任。三是通过林改,以前部分荒山、插花山的归属不清、权责不明等问题得到解决,实现了山有其主、林有其权,有效避免了围绕林地归属、林木财产纠纷而引发的群体械斗、打架斗殴事件的发生,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构建了全民创业的新平台。林改为全民创业至少搭建了三个平台。一是激发了全社会的造林积极性。林农造林积极性空前高涨,社会资金大量流向林业,形成了外资、个体、民营等多种经济成分并举的多元化投资格局,涌现了一批造林大户。二是促进了森林旅游业的兴起。林农纷纷利用自己的森林或单独或联营搞起森林旅游。如,遂川县碧洲镇白水村66户农民自发入股办旅游,泰和县桥头镇的邱春祥利用村里1200多亩楠木林开发了一个“邱老根度假村”,每天接待游客1000多人,成为井冈山下最热闹的新景区。三是有利于松脂等林产工业的发展。该市是全国松香主产区,林改后松类资源优势为松脂等林产工业发展提供原料保障。
  
  (四)推进了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林改确保了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改革形式选择、集体山林流转、集体林业收入分配等,都坚持群众自愿的原则,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严格按照“两个2/3”要求进行表决,即必须有2/3以上的村民或村民代表参加会议,必须经村民2/3以上成员或村民代表会议2/3以上代表同意。木材采伐指标确保到户并实行两榜公示;林农自愿自主、互助互惠建立民间林业“三防”协会等。不仅保障了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及配套改革的顺利进行,也为基层民主法制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加快了林业发展。一是造林事业得到发展。2007年全市春季造林46.96万亩,为计划任务的117%,其中非公有制造林28万亩,占61%;大户造林十分踊跃,达25.4万亩。二是交通干线绿化保护得到推动。全市交通干线沿线两侧共造林3万余亩,其中大广、泰井高速公路沿线8县(市、区)高标准完成造林2.27万亩;沿交通干线划生态公益林55.4万亩。三是产业经济得到提升。2006年,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达70.14亿元,名列全省第二,一、二、三产业比重结构日趋合理;龙头企业强劲扩张,全市规模以上林产工业企业60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占林业工业总产值的32%;松脂林化产业已成为该市独具优势的主导产业,规模和效益居全省之首。2006年生产松脂5万吨,占全省的60%;松香、松节油4.5万吨,占全省的60%;松脂林化产值占全省的70%。林产品牌效益逐步提升,一批产品获得省级名牌商标、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和行业标准推荐产品。
  
  
< img src=""/>

江西吉安市林改促进农民增收社会和谐

6696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