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准确规范成为一种习惯 ——湖北省南漳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亮点报道(下篇)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8-05-06 00:00
信息来源:
走进位于南漳县林业局办公楼三楼的档案室,摇动先进的密集型档案架,一层层整齐排列的林权档案映入眼帘:薛坪镇顺流村、薛家坪村、长坪镇黄潭村……所有已经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改革村镇的林改档案,在这里都有据可查。
“你一个人负责这么多档案的管理工作忙得过来吗?”在档案室,记者碰到了林改档案管理员范小晶。作为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她几乎每天都要收集、整理、归档几百份村里交上来的林改档案。对于她而言,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很多时候,这意味着枯燥、乏味和一成不变。
“每份档案、每个文件都要逐一核对,一个人整理起来确实比较麻烦。但看到一份份林改档案整整齐齐地排列在档案架上,心里有说不出的成就感。”范小晶说,“整理后,无论哪村哪户的林改档案,在5分钟内都可以查得出来。”
范小晶的这份认真和成就感来源于南漳县林业局上上下下对林改档案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
“加强林改档案管理,是巩固林改成果,维护林权权益人合法权益,稳定和完善农村林地承包关系,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这是记者在《关于规范和完善林改档案管理工作的通知》上读到县林业局为林改档案管理工作的定位。
正是基于这种定位,南漳县林业局从林改伊始就把建立和完善林改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要求按照“统一管理,分级负责,集中保管,同步进行,规范运作”的原则,制定统一归档标准,实行县、乡、村三级建档制度,设立专柜集中保管。
“县、乡、村三级建档管理,连同林农手中的林权证,同一块林地的权属、四至有4份相同的记录。这等于为林改成果、林农林地归属上了四重保险。”在南漳林改档案管理试点镇长坪,镇林业站站长贾方正边对记者作着解释,边把记者带到了黄潭村村委会。
此时,村支书马常国正将一叠厚厚的林改档案搬到会议桌上。
“这边是全村林改档案的一小部分,那边是其他档案的总和,特意拿出来让你作个比较。”马常国说。顺着他的手指,记者看到仅是黄潭村林改档案的小部分已经比村里其他所有档案高出20多厘米。
聊起林改档案,马常国更是如数家珍。
“这一本是全村林改档案集合,林改中哪些领导下来指导工作,村委会召开了几次动员大会,上面下发了多 文件,在这份档案里都能找到。”边说边打开档案,拿出各种各样的文件指给记者看。
“其余的是全村222户林农的档案——每一户都有,一户都没有落下。”马常国特意强调。
在征得同意后,记者打开了林农郑立军的档案。档案袋内的内容并不像全村林改总档案那样繁琐,只包括三个文件:林改前的旧林权证,林改下发的《非国有林林权登记申请审批表》和郑立军拥有林地的简图。
旧林权证表明了林改以前郑立军的林地情况;《非国有林林权登记申请审批表》上清楚地标明了郑立军现有的四块林地位置,及每一块的四至界限;简图则勾画了他每一块林地的基本形状——简简单单三个文件将林农郑立军林地的历史、大小、位置、形状标注得清清楚楚。
“你看,旧林权证的内容模糊不清,林地四至说的比较含糊,这也是以前经常出现纠纷的原因;《非国有林林权登记申请审批表》则把林农每一块林地的大小、四至写的清清楚楚,一是一,二是二,一目了然。”马常国对比着两个文件向记者解释。
当然,要做到每一户的林改档案都这样详细、具体、准确并不容易。据介绍,为了保证林改档案的准确性、可靠性,每一个林农的每一块林地界限都进行了三榜公示:第一榜公示旧的林地界限,也就是旧林权证的内容;第二榜公示此次林改勘定的林地界限;第三榜公示记入林改档案的内容。如果村民有意见,每榜公示的时候都可以提出来。公示结束,全村每一户都要签字、按手印。
薛坪镇顺流村三榜公示时,针对32个外出打工户,采取写信、打电话等多种形式逐户联系,征求户主意见,并由户主委托他人代为签字。对5个搬迁户的146.9亩林地,村委会召开村民大会,进行签字表决,采取“山林拍卖、收益均利”的办法,对林地重新进行确权、登记、发证。
黄潭村村民刘继高说:“这次林改和以往不一样。以前,林权证上林地大小都是干部坐在村民家里问的,规定的很多内容本身就有矛盾。一有纠纷,谁都说自己的是准确的,解决不了问题。”
“现在不一样了,每一户林地四至明确,林权证上标的清清楚楚,都是林业站的同志和我们一起测量的,而且都有林改档案可以查。再有纠纷,我们可以在村里、林业站或者县里找证据。”村民郑如春说。
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不仅为解决林农间的纠纷提供了方便,也为林业站和村委会的工作带来了方便。“村干部最怕的就是调解纠纷,双方各执一辞,谁都有道理。现在有了林改档案,直接查找档案,这给村委会工作减少了不少麻烦。”马常国说。
南漳县林改档案管理工作是湖北省县级林业局中第一个达到省特级标准的,每个林业站、每个林场都有专门的档案室,都达到省二级标准,县乡村三级都对辖区内的林改进行了存档保管。
正是因为有了详细、准确、完备的林改档案作保证,南漳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得以迅速平稳地向前推进,并很快发展成为湖北省林改的亮点。
“你一个人负责这么多档案的管理工作忙得过来吗?”在档案室,记者碰到了林改档案管理员范小晶。作为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她几乎每天都要收集、整理、归档几百份村里交上来的林改档案。对于她而言,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很多时候,这意味着枯燥、乏味和一成不变。
“每份档案、每个文件都要逐一核对,一个人整理起来确实比较麻烦。但看到一份份林改档案整整齐齐地排列在档案架上,心里有说不出的成就感。”范小晶说,“整理后,无论哪村哪户的林改档案,在5分钟内都可以查得出来。”
范小晶的这份认真和成就感来源于南漳县林业局上上下下对林改档案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
“加强林改档案管理,是巩固林改成果,维护林权权益人合法权益,稳定和完善农村林地承包关系,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这是记者在《关于规范和完善林改档案管理工作的通知》上读到县林业局为林改档案管理工作的定位。
正是基于这种定位,南漳县林业局从林改伊始就把建立和完善林改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要求按照“统一管理,分级负责,集中保管,同步进行,规范运作”的原则,制定统一归档标准,实行县、乡、村三级建档制度,设立专柜集中保管。
“县、乡、村三级建档管理,连同林农手中的林权证,同一块林地的权属、四至有4份相同的记录。这等于为林改成果、林农林地归属上了四重保险。”在南漳林改档案管理试点镇长坪,镇林业站站长贾方正边对记者作着解释,边把记者带到了黄潭村村委会。
此时,村支书马常国正将一叠厚厚的林改档案搬到会议桌上。
“这边是全村林改档案的一小部分,那边是其他档案的总和,特意拿出来让你作个比较。”马常国说。顺着他的手指,记者看到仅是黄潭村林改档案的小部分已经比村里其他所有档案高出20多厘米。
聊起林改档案,马常国更是如数家珍。
“这一本是全村林改档案集合,林改中哪些领导下来指导工作,村委会召开了几次动员大会,上面下发了多 文件,在这份档案里都能找到。”边说边打开档案,拿出各种各样的文件指给记者看。
“其余的是全村222户林农的档案——每一户都有,一户都没有落下。”马常国特意强调。
在征得同意后,记者打开了林农郑立军的档案。档案袋内的内容并不像全村林改总档案那样繁琐,只包括三个文件:林改前的旧林权证,林改下发的《非国有林林权登记申请审批表》和郑立军拥有林地的简图。
旧林权证表明了林改以前郑立军的林地情况;《非国有林林权登记申请审批表》上清楚地标明了郑立军现有的四块林地位置,及每一块的四至界限;简图则勾画了他每一块林地的基本形状——简简单单三个文件将林农郑立军林地的历史、大小、位置、形状标注得清清楚楚。
“你看,旧林权证的内容模糊不清,林地四至说的比较含糊,这也是以前经常出现纠纷的原因;《非国有林林权登记申请审批表》则把林农每一块林地的大小、四至写的清清楚楚,一是一,二是二,一目了然。”马常国对比着两个文件向记者解释。
当然,要做到每一户的林改档案都这样详细、具体、准确并不容易。据介绍,为了保证林改档案的准确性、可靠性,每一个林农的每一块林地界限都进行了三榜公示:第一榜公示旧的林地界限,也就是旧林权证的内容;第二榜公示此次林改勘定的林地界限;第三榜公示记入林改档案的内容。如果村民有意见,每榜公示的时候都可以提出来。公示结束,全村每一户都要签字、按手印。
薛坪镇顺流村三榜公示时,针对32个外出打工户,采取写信、打电话等多种形式逐户联系,征求户主意见,并由户主委托他人代为签字。对5个搬迁户的146.9亩林地,村委会召开村民大会,进行签字表决,采取“山林拍卖、收益均利”的办法,对林地重新进行确权、登记、发证。
黄潭村村民刘继高说:“这次林改和以往不一样。以前,林权证上林地大小都是干部坐在村民家里问的,规定的很多内容本身就有矛盾。一有纠纷,谁都说自己的是准确的,解决不了问题。”
“现在不一样了,每一户林地四至明确,林权证上标的清清楚楚,都是林业站的同志和我们一起测量的,而且都有林改档案可以查。再有纠纷,我们可以在村里、林业站或者县里找证据。”村民郑如春说。
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不仅为解决林农间的纠纷提供了方便,也为林业站和村委会的工作带来了方便。“村干部最怕的就是调解纠纷,双方各执一辞,谁都有道理。现在有了林改档案,直接查找档案,这给村委会工作减少了不少麻烦。”马常国说。
南漳县林改档案管理工作是湖北省县级林业局中第一个达到省特级标准的,每个林业站、每个林场都有专门的档案室,都达到省二级标准,县乡村三级都对辖区内的林改进行了存档保管。
正是因为有了详细、准确、完备的林改档案作保证,南漳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得以迅速平稳地向前推进,并很快发展成为湖北省林改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