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金源源不断流向林业—黄山市林改见闻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8-05-15 00:00
信息来源:
一进大厅,左边放着一台触摸式计算机,屏幕上有林情、政策法规、供求信息等菜单;墙上的滚动屏幕播放着林权流转公告;一字排开的柜台上放着“林木和林地权属登记、林权抵押贷款登记”等牌子;柜台右边的架子上摆着办理各种手续的告知单……这是记者在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林业要素市场见到的情景。
“2007年9月,黄山区在全省率先成立了林业要素市场,共发布各类林业供求信息260条,组织木竹交易12起,林权流转5起,办理林权抵押贷款25起,贷款额达2350万元。”说起林业要素市场的工作,区林业要素市场主任李林生如数家珍。
“我上午给市场打了个电话,下午来就办好了。”前来办理林权抵押贷款的乌石乡杨家垅村陈建辉告诉记者,“现在,国家对林业的政策这么好,林业部门服务得这么周到,我对投资林业充满了信心。”
“林业要素市场的建立,推动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黄山区林业局局长朱旭东说,“它还整合了林业行政服务功能,吸引了社会资金流向林业,促进了林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黄山区位于安徽南部,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2006年,该区被确定为安徽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区(县)后,精心部署,规范操作,稳步实施。不仅保证了林改工作的质量,还妥善处理了林业“三定”时遗留下的归属不清、产权不明、分配不公等问题。林改中电子档案的建立、电子地图的运用和所有权证的核发等创新工作,有效构建了全区林权动态管理的基础。截至2007年底,全区已完成林权登记面积159万亩,占任务的98%;完成制发证156万亩,达96%,发放林权证5.8万本。
两年来,黄山区坚持还山于民、还权于民、还利于民,使林改工作出现了领导满意、干部支持、群众拥护的良好局面。林改后,明确了经营主体,不仅调动了广大林农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而且促进了林权流转,加快了要素合理流动,吸引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向林业集聚,推动林业由资源经营向资本经营的转变。加上林改前的2005年,全区林权流转10.7万亩,吸纳社会资金1.9亿元;全区经营面积500亩以上的非公有制林场达116家,经营山场面积7.3万亩。
此外,林改还促进了林木价格的提升,林农收入明显增加。黄山区毛竹销售价由林改前的每百公斤34元提高到现在的54元,木材销售价由每立方米480元上升到650元。仅木竹销售价格的提升,就使全区林农人均增收150元。同时,林权流转提高了森林资源的价值。每亩杉木林的价格由林改前的1000元左右,提高到现在的2500元~3000元。林木价格的提高又激发了林农造林护林的积极性,林改后的2006年和2007年,全区造林突破1.5万亩。现在,全区林地面积达192.8万亩,活立木蓄积量571万立方米,毛竹面积25万亩、4265万根,森林覆盖率达73%,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区。
原来从事旅游服务业 三口镇白果树村村民陈卫平看到林业发展前景好、有赚头,便弃“旅”从“林”,于2007年通过林权流转买下了白果树村林农无力经营的荒山和低产杉木林420亩,组建了黄山区恒恬林场。在林业部门的帮助指导下,林场今春栽种了355亩泡桐树。
陈卫平跟记者算了一笔账:以现行泡桐1立方米700元计算,8年~10年后,1亩林木可收入7000元,总收入将达到300万元。
“林改后,心里有底了,敢投入了。”陈卫平说,“现在国家提倡发展林业,区里对林业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我决心大干一番。”陈卫平最近又从仙源镇麻村流转了山场430亩,计划明春栽种毛竹。
“2007年9月,黄山区在全省率先成立了林业要素市场,共发布各类林业供求信息260条,组织木竹交易12起,林权流转5起,办理林权抵押贷款25起,贷款额达2350万元。”说起林业要素市场的工作,区林业要素市场主任李林生如数家珍。
“我上午给市场打了个电话,下午来就办好了。”前来办理林权抵押贷款的乌石乡杨家垅村陈建辉告诉记者,“现在,国家对林业的政策这么好,林业部门服务得这么周到,我对投资林业充满了信心。”
“林业要素市场的建立,推动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黄山区林业局局长朱旭东说,“它还整合了林业行政服务功能,吸引了社会资金流向林业,促进了林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黄山区位于安徽南部,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2006年,该区被确定为安徽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区(县)后,精心部署,规范操作,稳步实施。不仅保证了林改工作的质量,还妥善处理了林业“三定”时遗留下的归属不清、产权不明、分配不公等问题。林改中电子档案的建立、电子地图的运用和所有权证的核发等创新工作,有效构建了全区林权动态管理的基础。截至2007年底,全区已完成林权登记面积159万亩,占任务的98%;完成制发证156万亩,达96%,发放林权证5.8万本。
两年来,黄山区坚持还山于民、还权于民、还利于民,使林改工作出现了领导满意、干部支持、群众拥护的良好局面。林改后,明确了经营主体,不仅调动了广大林农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而且促进了林权流转,加快了要素合理流动,吸引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向林业集聚,推动林业由资源经营向资本经营的转变。加上林改前的2005年,全区林权流转10.7万亩,吸纳社会资金1.9亿元;全区经营面积500亩以上的非公有制林场达116家,经营山场面积7.3万亩。
此外,林改还促进了林木价格的提升,林农收入明显增加。黄山区毛竹销售价由林改前的每百公斤34元提高到现在的54元,木材销售价由每立方米480元上升到650元。仅木竹销售价格的提升,就使全区林农人均增收150元。同时,林权流转提高了森林资源的价值。每亩杉木林的价格由林改前的1000元左右,提高到现在的2500元~3000元。林木价格的提高又激发了林农造林护林的积极性,林改后的2006年和2007年,全区造林突破1.5万亩。现在,全区林地面积达192.8万亩,活立木蓄积量571万立方米,毛竹面积25万亩、4265万根,森林覆盖率达73%,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区。
原来从事旅游服务业 三口镇白果树村村民陈卫平看到林业发展前景好、有赚头,便弃“旅”从“林”,于2007年通过林权流转买下了白果树村林农无力经营的荒山和低产杉木林420亩,组建了黄山区恒恬林场。在林业部门的帮助指导下,林场今春栽种了355亩泡桐树。
陈卫平跟记者算了一笔账:以现行泡桐1立方米700元计算,8年~10年后,1亩林木可收入7000元,总收入将达到300万元。
“林改后,心里有底了,敢投入了。”陈卫平说,“现在国家提倡发展林业,区里对林业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我决心大干一番。”陈卫平最近又从仙源镇麻村流转了山场430亩,计划明春栽种毛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