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晃侗族自治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巡礼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8-06-13 00:00
信息来源:
仲夏时节,夜郎故地新晃侗族自治县千山吐翠、万木竞发。站在该县扶罗镇弓判村的山头上,只见一行行桤木幼林长势喜人,村主任杨万良喜滋滋地告诉我们:“林改了,现在的农民都把自家分到的山当责任田种,在山上兴建了一个个真正的‘绿色银行’呢!”
“把山当田耕,把林当菜种”。弓判村只是新晃297个林改村的典范和缩影。
林权证稳住了林农的心
新晃全县有林业用地156万亩,森林蓄积量34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高达67.8%。农村人均林地面积6亩……这是新晃人引以为自豪的一系列关键数据。但是,长期以来,“两权合一,统一经营”的集体林管理制度,责权利不统一,阻碍了资金、科技和人才各种要素向林业的集聚,林业资源的潜能长期无法释放,林业成了林农只存不取的“绿色银行”。
去年初,新晃抓住我省在怀化市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的契机,迅速出台了《新晃 族自治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一场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县推开。
该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顾问、县长任组长,分管县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责任人为成员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小组,从各部门抽调800多名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投入这项工作。实行领导到位、宣传到位、责任到位、质量到位、调纠到位、资金到位,强势扎实推进林权制度改革。
截止今年5月,全县集体林地林权登记换发证已完成申请并现场核实152万亩,占总面积的95%;录入电脑145万亩,占总面积91%;打印林权证112万亩,占总面积71%。
改革深处是产权。该县按照合法、规范的原则,把集体山林根据村民意愿分给农民,每宗林地都由专业人员上山勘界勾图、输入电脑,再核发林权证。林权证上附有每宗林地的地图。洞坪乡洞坪村林农吴云生,拿着林权证喜形于色地告诉我们:这下吃了“定心丸”了,明年打算再造6亩林。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林改激发了新晃林农耕山的热情。
方家屯乡三拱桥村民陈恩明,先后投入林业近百万元,租了200多亩林地,全部栽上了桉树和杨树,成为该县的造林大户。据了解,全县像陈恩明这样的造林大户还有40多个。
据县林改办统计的数据表明:今年从事林业生产的人员比过去增长了近30%。去冬今春,全县社会造林已达2.3万余亩,社会投入林业资金1000余万元。
山林资源变成了资本
“分山不是目的,目的是调动林农的积极性,使山常绿、林常在,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新晃侗族自治县县委书记曹成华如是说。
在林权制度改革中,该县不失时机地推出了配套改革措施,后制定了《新晃侗族自治县森林资源流转办法》、《新晃侗族自治县森林资源评估管理办法》,让山林活起来。
林权能够转让,山林才能活起来。在新晃,最引人注目的是林业要素市场,我们在这里看到这样一笔记录:天堂界牌村林杨500亩杉木人工纯林,30万元起拍,最后成交突破了60万元,林农净增30余万元。
到目前为止,该县共进行了101起流转,流转蓄积达16.4万立方米,交易资金达1083万元,林农增收近400万元。
洞坪乡田坪村村民关本丘最近非常开心,他用900亩人工杉木林的股权进行了抵押后,贷得200万元贷款,用于城市、道路等绿化工程的开发建设。
谈到林权证抵押贷款,新晃县洞坪乡信用社主任彭际辉高兴地说:“林权证解决了过去农民无抵押贷款的状况,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业务范围。”
截至目前,该县已办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数十宗,金额达数百万元。为林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证。
防火真正成了百姓的自家事
穿行在夜郎故地的侗乡山寨,一座座青山扑进眼帘,公路两侧大树吐绿,翠竹迎风摇曳,好一派绿意盎然的图景。
县长黄雪鸿告诉我们:“林改不仅带来了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而且让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全县林改后总体税费下降了25个百分点……。”
在新晃采访中,我们感受最深的是森林防火工作再也不是“干部着急上火,百姓隔岸观火”的状况。林改后,防火真正成了老百姓的自家事。在步头降苗族乡腿溪村老支书田达兴的林地交界处,我们看到了一条宽敞的防火带。当地村民告诉我们,现在这种防火带在林区随处可见。今年清明期间,林农还纷纷自发带上水赶往自己的林地看守,以防失火毁林。
在洞坪乡,该乡党委书记谭诚介绍说,这里过去火灾等事故较多,林改后,由于村级理事会的建立,理事会成员防火自觉性高了,该乡至今没有发生过一起火灾事故。据了解,该县297个行政村已经全部成立了村级林业理事会。
“我们在林改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主要是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省、市林业部门的坚强支持,全县林业人的辛勤奉献,我们将借林改东风,下一步打算在新晃建设一个湘黔边界大型贮木场,即建一个木材流转大市场,让新晃及贵州玉屏、天柱等6个周边县、市、区的木材来到这个交易市场升值,把林改进一步推向深入,使林农真正得到实惠”。新晃林业局局长姚本发的一席话,让我们看到了该县林业发展的喜人前景。
“把山当田耕,把林当菜种”。弓判村只是新晃297个林改村的典范和缩影。
林权证稳住了林农的心
新晃全县有林业用地156万亩,森林蓄积量34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高达67.8%。农村人均林地面积6亩……这是新晃人引以为自豪的一系列关键数据。但是,长期以来,“两权合一,统一经营”的集体林管理制度,责权利不统一,阻碍了资金、科技和人才各种要素向林业的集聚,林业资源的潜能长期无法释放,林业成了林农只存不取的“绿色银行”。
去年初,新晃抓住我省在怀化市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的契机,迅速出台了《新晃 族自治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一场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县推开。
该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顾问、县长任组长,分管县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责任人为成员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小组,从各部门抽调800多名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投入这项工作。实行领导到位、宣传到位、责任到位、质量到位、调纠到位、资金到位,强势扎实推进林权制度改革。
截止今年5月,全县集体林地林权登记换发证已完成申请并现场核实152万亩,占总面积的95%;录入电脑145万亩,占总面积91%;打印林权证112万亩,占总面积71%。
改革深处是产权。该县按照合法、规范的原则,把集体山林根据村民意愿分给农民,每宗林地都由专业人员上山勘界勾图、输入电脑,再核发林权证。林权证上附有每宗林地的地图。洞坪乡洞坪村林农吴云生,拿着林权证喜形于色地告诉我们:这下吃了“定心丸”了,明年打算再造6亩林。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林改激发了新晃林农耕山的热情。
方家屯乡三拱桥村民陈恩明,先后投入林业近百万元,租了200多亩林地,全部栽上了桉树和杨树,成为该县的造林大户。据了解,全县像陈恩明这样的造林大户还有40多个。
据县林改办统计的数据表明:今年从事林业生产的人员比过去增长了近30%。去冬今春,全县社会造林已达2.3万余亩,社会投入林业资金1000余万元。
山林资源变成了资本
“分山不是目的,目的是调动林农的积极性,使山常绿、林常在,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新晃侗族自治县县委书记曹成华如是说。
在林权制度改革中,该县不失时机地推出了配套改革措施,后制定了《新晃侗族自治县森林资源流转办法》、《新晃侗族自治县森林资源评估管理办法》,让山林活起来。
林权能够转让,山林才能活起来。在新晃,最引人注目的是林业要素市场,我们在这里看到这样一笔记录:天堂界牌村林杨500亩杉木人工纯林,30万元起拍,最后成交突破了60万元,林农净增30余万元。
到目前为止,该县共进行了101起流转,流转蓄积达16.4万立方米,交易资金达1083万元,林农增收近400万元。
洞坪乡田坪村村民关本丘最近非常开心,他用900亩人工杉木林的股权进行了抵押后,贷得200万元贷款,用于城市、道路等绿化工程的开发建设。
谈到林权证抵押贷款,新晃县洞坪乡信用社主任彭际辉高兴地说:“林权证解决了过去农民无抵押贷款的状况,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业务范围。”
截至目前,该县已办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数十宗,金额达数百万元。为林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证。
防火真正成了百姓的自家事
穿行在夜郎故地的侗乡山寨,一座座青山扑进眼帘,公路两侧大树吐绿,翠竹迎风摇曳,好一派绿意盎然的图景。
县长黄雪鸿告诉我们:“林改不仅带来了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而且让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全县林改后总体税费下降了25个百分点……。”
在新晃采访中,我们感受最深的是森林防火工作再也不是“干部着急上火,百姓隔岸观火”的状况。林改后,防火真正成了老百姓的自家事。在步头降苗族乡腿溪村老支书田达兴的林地交界处,我们看到了一条宽敞的防火带。当地村民告诉我们,现在这种防火带在林区随处可见。今年清明期间,林农还纷纷自发带上水赶往自己的林地看守,以防失火毁林。
在洞坪乡,该乡党委书记谭诚介绍说,这里过去火灾等事故较多,林改后,由于村级理事会的建立,理事会成员防火自觉性高了,该乡至今没有发生过一起火灾事故。据了解,该县297个行政村已经全部成立了村级林业理事会。
“我们在林改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主要是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省、市林业部门的坚强支持,全县林业人的辛勤奉献,我们将借林改东风,下一步打算在新晃建设一个湘黔边界大型贮木场,即建一个木材流转大市场,让新晃及贵州玉屏、天柱等6个周边县、市、区的木材来到这个交易市场升值,把林改进一步推向深入,使林农真正得到实惠”。新晃林业局局长姚本发的一席话,让我们看到了该县林业发展的喜人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