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大山的期盼 ——云南大理永平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侧记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8-08-01 00:00
信息来源:
“每一寸绿色都在期盼,期盼着永恒的春天;每一座大山都在向往,向往回归春天的家园……”
盛夏七月,博南古道群山滴翠,永平林区的农民欢乐地传唱这首林改之歌——《大山的期盼》。
位于云南省大理州西部、澜沧江东岸的永平县,古称“博南”,因著名的古丝绸之路穿境而过,有“博南古道”之称。全县国土面积2884平方公里,山区占93.8%;总人口17.9万人,农业人口占89.5%,少数民族人口占40.4%,贫困人口占20.1%,是一个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重点林区县。2007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115263万元,财政总收入88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26元。
“十五”以来,该县先后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速生丰产林、核桃产业化发展和生态脆弱区治理等重大林业建设工程,森林资源增加。有林地面积已达292.1万亩,活立木蓄积1057.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0.6%。但是,多年来因体制机制的障碍和产权不明晰等问题,永平林业发展受到影响。
“希望在山,优势在林,出路在改革”。2006年7月,永平县作为云南省和大理州确定的林业改革试点县,全面开展了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落实权责、保障收益”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目前,主体改革基本完成,配套改革正在推进。
在林权改革中先行一步的永平,又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春天。
分林入户:林权证是“定心丸” 造林护林催人忙
林改解决了山林权属不清、管护责任不明等问题,确立了林农的经营主体地位,广大林农敢于放心大胆发展林业。
厂街乡岩北村江家坪村民小组村民江伟成领到林权证时十分高兴。我们去采访时,他从里屋的箱子里拿出和结婚证捆在一起的林权证。有人好奇地问:“怎么把林权证结婚证锁一块?”江伟成憨厚地笑着说:“怕小孩弄丢了,要锁好。有了结婚证,可以踏踏实实过日子;有了林权证,可以踏踏实实经营山林!”
拿到林权证,高兴的不只是江伟成,广大林农都喜上眉梢,心里踏实了。
厂街乡炉塘村小黑沽村民小组组长毛显武分到林地后很高兴,在自家的荒山上栽下了3000多棵核桃。如今,只要家里一来客人,就带客人去看山看林。站在家门前,他指着远处的山林自豪地对记者说,那片山是我的,那片核桃林是我的,山林一定能让我富起来。
该乡河边村民小组组长郭玉华告诉记者,林改前村民小组200多亩荒山,四至不清,大伙想在山上栽树却心里不踏实,不知道栽下去的树会不会是自己的。现在明确分给各家各户,成为自家山、自家林了,想种什么就种什么,现在都种上了桑树和核桃。其他村民也认为,以前不知道种的树归不归自己,担心白种,不愿多种,种下去活不活也无所谓。林改刚开始时,政府引导我们说:“谁种树,谁受益”,心踏实了一点。但由于林权证没发下来,还是有点担心。现在,发了林权证,等于吃了颗定心丸,村民种树积极性很高,荒山都种了树苗,株株活得好、长得旺。
激发人们造林护林热情的是什么?是产权,是握在农民手里的林权证!林改的重点在明晰产权,确定经营主体,发放林权证。
永平县在林改中,依法将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明晰到户、到经营主体。并规定:农民对山林依赖程度高的山区、半山区要尽可能地均山到户,力求做到实物到户率70%以上;依赖程度一般和因客观原因不便到户的山林,要折股到户,颁发股权证,70%以上的股权要到户,建设按股投入,收益按股分配;依赖程度较低不便于管理的远山、高山的山林,可采取公开拍卖、招标、承包等方式转让给大户、联户、企业及社会各界经营,其拍卖和承包所得的收益70%以上必须均利到户,确保林农通过二次分配享有林地收益权。目前,全县已确权集体林面积298.15万亩,占集体林总面积的98.1%;发放林权证书31764户31878本,发证率为98.1%。
商品林是这样分的,公益林怎么办?永平的做法是:采取股权到户的方式,以林地面积折股后平均量化到个人,发给农户股权证。永平县山林许多属地方重点公益林,采取股权到户的方式,有益于巩固公益林保护成果,落实好天保工程区、自然保护区、公益林区“三区”政策。北斗乡新村村对被确定为水源林和规划为公益林的河里兰、哈铁、新房子三个村民小组840亩集体林,按现有户数均股到户,实行“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同时,在村规民约中规定每户每年上交20元管护费,由村民小组长和村民代表负责管理,待有收益时,按7:2:1比例由农户、组、村分配收益。
林改后,“管好自家山,看好自家林”成为林农的自觉行动。龙街镇普渡村米希路村民小组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大妈,夜里打着手电在新分的林地上巡逻。有人问她:“为什么让儿子享清福,自己却来找罪受?”她乐呵呵地回答:“儿子正在磨豆腐,明天一大早要到街上卖,我是高高兴兴地替换儿子的。如今这片山林就是我们家的,我来守林子乐都还乐不够,怎么能叫找罪受?”
一些村由于人多林少,林地分散,一家一户管护难度大。为了管护好均山到户的分散林地,各村采取不同的管护方式。厂街乡炉塘村三村和大寨子村两个村民小组42户农户率先由关系融洽的农户联户成立“合心组”管护林地,保护生态。“合心组”的每个户都可以在自己林地里捡拾野生菌出售。全村自发联户组建27个“合心组”,每年户均支付托管费10元,推举诚信可靠、责任心和奉献心强、有山林管护经验的人为“护林管家”,分片管山护林。
山乡巨变:老板原是打工仔 坝区姑娘嫁进山
及时跟进配套改革,搞活机制,完善政策体系,健全服务组织体系,活了山村富了民。
为了确保主体改革的成效,永平县下力气推进并完善配套改革。永平县委书记程永标介绍说,配套改革就是要建立林权流转服务中心,培育以核桃为主的林副产品交易和木材交易两个市场,推进林业管理体制、林业投融资体制、林木采伐管理制度三项改革,完善森林资源流转、林业科技服务、森林资源管护、林业产业发展四大体系。
目前,该县已开始建设林权流转服务中心建设、木材及林产品交易市场,规范集体和个人森林、林木、林地等森林资源流转,强化林业科技和金融服务,超前实施林权抵押贷款工作,全县已办理林权抵押担保贷款727万元。北斗乡种植大户常永祥用林权证作抵押贷了50万元,投到山上发展核桃,搞深加工。
龙门乡石家村下村村民小组一致同意对总面积为1000亩的三块集体山林进行公开竞价承包。最终,该村民小组的组员程帮伟分别以49000元和21300元竞得1、2号山林,程树帮以35000元竞得3号山林。承包收益10.53万元中的80%由村民小组成员按户均分配,其余20%村、组各占一半,作为公益开支。
林改后,林农自发成立各种专业协会,坚持自愿参加、自筹资金、自我服务。协会负责与外面沟通联络、信息咨询、品种选优、技术培训、产品营销服务,有效地与市场对接,解决了林农由于市场信息不灵带来林产品贱卖的问题,维护了林农的利益,增加了林农收入。成立了大龙午林产品生产经营协会、新村林产品生产经营协会、岩北村核桃产业协会及护林防火协会等一批协会组织,提高了林农的自我管理水平。厂街乡岩北村是永平县配套改革先行试点村,成立了岩北村核桃产业协会和护林防火协会。按照“协会+农户”的形式,鼓励林农大力发展核桃产业,目前全村核桃面积已发展到2.66万亩,比改革前新增8500亩。
林改前,农民主要收入靠种玉米、烤烟等作物,收益并不明显,虽然能吃饱肚子,但兜里没钱花。好多人只好外出打工挣钱。林改后,山林分到户,大部分人看到了新希望,纷纷告别在城里打工的生活,回村搞种植加工,有的当上了老板,请别人来帮他打工。永平县人大代表、新村村民茶丽娟曾在县城里打工,当过修路工人,很辛苦,一个月下来除去日常的生活费用外几乎剩不下多少钱。林改后,有了属于自己的林地,她从县城回到山里,在林子里种菌类等野生作物,收益很好。现在,很多坝区的人都来山上为核桃大户打工。北斗乡种植大户常永祥雇了许多坝区的人,平时包吃住的工资是每天40元,在核桃摘收的季节每天100元。这个工资待遇吸引了不少在城里打工的人。
厂街乡岩北村核桃产业协会会长毛刘忠是位核桃种植大户,他靠种核桃发家致富,娶了一位县城里的姑娘为妻,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林改后,村里发展核桃的积极很高,他牵头成立核桃产业协会,从种植技术、经营管理和加工经销等方面为村民提供服务。如今,他家光靠发展经营核桃一项,年收入就达几十万元。
龙街镇古富村木瓜园村民小组的小伙子罗靖与坝区龙街村的姑娘陈玲相爱,以前一直遭到姑娘家人的反对。“木瓜园出门就是山,你不怕累断筋?那里除了苞谷就是苦荞,我们怎能把你往苦海里推?”林改以后,姑娘的家人一改往昔的态度,原因在哪里?罗靖一家分得了大片林地,单是核桃一年就可收入几万元。姑娘的家人再也不必为女儿将来的生活担忧,就爽快地答应了这门亲事。
以前,北斗乡村的小伙子最发愁娶老婆。林改后,很多坝区的女孩主动找上门要嫁到山里来,现在有20多个坝区姑娘嫁到该村。在北斗乡新村,我们看到许多村民都有摩托车,还有挖掘机,有的还买了汽车。村民代应方说:“这都是林改带来的变化啊!”
共奏和谐:林农争着来开会 多年积怨一日化解
林改中始终坚持尊重群众,体现民心,实行依法改革,阳光操作,让群众当家作主,促进了和谐稳定。
林改中始终做到“林改怎么搞,村民说了算”,把决策权交给村民。各地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实行一组一策的林改方案,方案讨论后,又经村民代表会讨论表决通过后,再提交村民签名盖章,充分尊重了村民意愿。村干部与群众一起公开透明地参与分山分林,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经三分之二以上村民讨论决定,尊重民意,顺乎民意,让农民当家作主。
长期以来,因交通不便,散居于各个山头的农户很少在一起开会,大家对开会也没兴趣,动员都不愿意来。林改以来,村民却喜欢开会,一接到开会通知,大伙就放下手头的活计,急急地翻山越岭从四面八方赶来。一次,酒房村村民小组开林改会,宽敞的会场挤得满满的。许多人是赶了两三个小时山路来的,身上还冒着热汗。不一会儿,村民老罗夫妻俩进来了,村民小组长打趣地问老罗:“老罗,你怎么越来越娇贵,开会还要老婆作伴?”老罗的妻子白了村民小组长一眼说:“今晚宣讲林改政策,万一我们家老罗听漏了哪一条,往后岂不是要吃亏?为了保险起见,还是两人都来听听好!”老罗妻子的话道出了广大农户的心声。广大林农都希望原原本本地掌握林改政策,自觉维护自身利益,许多村民夫妇双双与会,祖孙三代争着来开会,甚至整个家庭成员全部参会,还有的妇女担心丈夫听漏了哪一条,或怕丈夫对山林的情况不熟悉吃了亏,为保险起见跟着来开会。
林改以来,永平县共召开各种林改工作会议4042场次,参会人数达14.24万人次,举办各类培训886场次,参训人数17250人次,制作各种标语4007条,还加大新闻宣传和文艺宣传,使林改政策深入人心。北斗乡新村村构皮园村民小组讨论林改实施方案的会议开了四次都没有结果,第五次会议开到次日凌晨三点才统一了意见。永平县厂街乡岩北村村民说,林改以来,开会最多,到会人数最齐,会场纪律最好,发言机会和举手次数也最多。全村共召开群众和小组户长会议120场次,业务培训84场次,参会人员5822人次。
在林改中,永平县加强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坚持以协议调处为主,做到户间纠纷不出组、组间纠纷不出村、村间纠纷不出乡镇、乡镇间的纠纷不出县,把大量历史沉淀的纠纷化解在基层。全县共排查调处各类林权纠纷3322起,调处成功3226起,调处成功率达97.1%。通过林改,化解了村组之间、户与户之间的许多历史遗留纠纷,消除了积怨,增进了村民之间、邻里之间团结。
北斗乡新村魏颜珍和颜树张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曾经亲如一家,但为了山林中的一条路争了20多年,也吵了20多年。在这次林改中化解了纠纷,消除了积怨,两家人又和好如初。龙街镇安吉村上玉村民小组的熊某、李某、郭某的“四荒山”20多年来一直存在四至不清、产权不明的问题,户与户之间争吵不断,互不相让。林改工作组深入到村,走访到户,对他们耐心解释,反复讲解林改政策。经多次协调,三人终于握手言和。水泄乡文库村上寨、横寨、秧田村民小组与新房子村民小组因一山多证、四至不清引发的23年的林权纠纷,在此次林改中也圆满地解决了。
发展产业:果子不用自己摘 核桃结果赛金块
以林改为契机,因地制宜发展林产业,着力打造以核桃为主的特色林产品基地,林业已成为山区群众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的主要渠道。
永平县盛产核桃,且久负盛名。这里的核桃果大、壳薄、仁白、质优,深受国内外客商青睐。核桃树冠大,根系发达,树龄长,是生态树经济林,既能绿山保生态,又能富民鼓钱袋。林改以来,永以发挥开远东洪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实行“一村一品”,发展以核桃为主的林产业。许多偏远山区的群众由于种植了泡核桃,实现了脱贫致富。
近年来,全县新发展核桃31万亩,核桃面积已达91.8万亩,居全州第一位、全省第二位。年产干果量达5800吨,产值1.35亿元。到2007年林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12054万元增加到24793万元,其中核桃产值由5947万元增加到13500万元,全县农民核桃收入人均800多元。全县有21600户核桃种植户,占农村总户数一半,年收入万元以上的有200多户,最高的达20多万元。有4个村核桃年收入超过100万元。
林改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林业产业发展。永平县确定了建成中国西部最大特色林业发展基地县的战略目标,决心做强做大以核桃为主导产业的名特优新经济林产业。到2010年核桃发展到100万亩、红豆杉5万亩、生态茶3万亩、蚕桑5万亩。到2020年全县核桃发展到130万亩,其它特色经济林果20万亩。
该县还积极发展核桃初级产品加工。全县加工户已发展到214户,年加工能力达到100吨以上的有30户,实现核桃增值近4000多万元。已建成核桃初级产品交易市场17个。涌现出了一批核桃加工重点企业。永平泰丰食品厂年加工泡核桃600多吨,生产高烹油72吨,销售收入417万元;永平利香园食品加工厂年加工核桃仁100多吨,产值500多万元。
“生儿子不如种核桃”。北斗乡种植大户常永祥说,“儿子给我的抚养费还不如种核桃赚的钱多。生长期的核桃树,每年的产量都在提高,收益一年比一年好,一般是一年翻一倍。今年核桃的收益24万左右,明年大约48万。”他介绍说,这里的核桃不愁销路,一部分被运到曲硐核桃交易市场进行交易,一部分是被浙商等外地商人收购。核桃还未成熟,客商就来收购了,看好哪一棵树就把哪棵树包下来,等到核桃成熟的时候,派雇工过来采摘核桃,一棵树的包价一般在1000元左右。
“山还是那座山,林还是那些林,林改前后两重天。好政策不要变,我们种好自家树,管好自家林,建好绿色银行,靠山致富奔小康。”村支书段师显说。
“让每一寸绿色都拥有梦想,让每一座大山都实现希望……”林改大曲在唱响,绿色大山在期盼,永平人民在向往。
盛夏七月,博南古道群山滴翠,永平林区的农民欢乐地传唱这首林改之歌——《大山的期盼》。
位于云南省大理州西部、澜沧江东岸的永平县,古称“博南”,因著名的古丝绸之路穿境而过,有“博南古道”之称。全县国土面积2884平方公里,山区占93.8%;总人口17.9万人,农业人口占89.5%,少数民族人口占40.4%,贫困人口占20.1%,是一个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重点林区县。2007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115263万元,财政总收入88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26元。
“十五”以来,该县先后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速生丰产林、核桃产业化发展和生态脆弱区治理等重大林业建设工程,森林资源增加。有林地面积已达292.1万亩,活立木蓄积1057.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0.6%。但是,多年来因体制机制的障碍和产权不明晰等问题,永平林业发展受到影响。
“希望在山,优势在林,出路在改革”。2006年7月,永平县作为云南省和大理州确定的林业改革试点县,全面开展了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落实权责、保障收益”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目前,主体改革基本完成,配套改革正在推进。
在林权改革中先行一步的永平,又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春天。
分林入户:林权证是“定心丸” 造林护林催人忙
林改解决了山林权属不清、管护责任不明等问题,确立了林农的经营主体地位,广大林农敢于放心大胆发展林业。
厂街乡岩北村江家坪村民小组村民江伟成领到林权证时十分高兴。我们去采访时,他从里屋的箱子里拿出和结婚证捆在一起的林权证。有人好奇地问:“怎么把林权证结婚证锁一块?”江伟成憨厚地笑着说:“怕小孩弄丢了,要锁好。有了结婚证,可以踏踏实实过日子;有了林权证,可以踏踏实实经营山林!”
拿到林权证,高兴的不只是江伟成,广大林农都喜上眉梢,心里踏实了。
厂街乡炉塘村小黑沽村民小组组长毛显武分到林地后很高兴,在自家的荒山上栽下了3000多棵核桃。如今,只要家里一来客人,就带客人去看山看林。站在家门前,他指着远处的山林自豪地对记者说,那片山是我的,那片核桃林是我的,山林一定能让我富起来。
该乡河边村民小组组长郭玉华告诉记者,林改前村民小组200多亩荒山,四至不清,大伙想在山上栽树却心里不踏实,不知道栽下去的树会不会是自己的。现在明确分给各家各户,成为自家山、自家林了,想种什么就种什么,现在都种上了桑树和核桃。其他村民也认为,以前不知道种的树归不归自己,担心白种,不愿多种,种下去活不活也无所谓。林改刚开始时,政府引导我们说:“谁种树,谁受益”,心踏实了一点。但由于林权证没发下来,还是有点担心。现在,发了林权证,等于吃了颗定心丸,村民种树积极性很高,荒山都种了树苗,株株活得好、长得旺。
激发人们造林护林热情的是什么?是产权,是握在农民手里的林权证!林改的重点在明晰产权,确定经营主体,发放林权证。
永平县在林改中,依法将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明晰到户、到经营主体。并规定:农民对山林依赖程度高的山区、半山区要尽可能地均山到户,力求做到实物到户率70%以上;依赖程度一般和因客观原因不便到户的山林,要折股到户,颁发股权证,70%以上的股权要到户,建设按股投入,收益按股分配;依赖程度较低不便于管理的远山、高山的山林,可采取公开拍卖、招标、承包等方式转让给大户、联户、企业及社会各界经营,其拍卖和承包所得的收益70%以上必须均利到户,确保林农通过二次分配享有林地收益权。目前,全县已确权集体林面积298.15万亩,占集体林总面积的98.1%;发放林权证书31764户31878本,发证率为98.1%。
商品林是这样分的,公益林怎么办?永平的做法是:采取股权到户的方式,以林地面积折股后平均量化到个人,发给农户股权证。永平县山林许多属地方重点公益林,采取股权到户的方式,有益于巩固公益林保护成果,落实好天保工程区、自然保护区、公益林区“三区”政策。北斗乡新村村对被确定为水源林和规划为公益林的河里兰、哈铁、新房子三个村民小组840亩集体林,按现有户数均股到户,实行“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同时,在村规民约中规定每户每年上交20元管护费,由村民小组长和村民代表负责管理,待有收益时,按7:2:1比例由农户、组、村分配收益。
林改后,“管好自家山,看好自家林”成为林农的自觉行动。龙街镇普渡村米希路村民小组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大妈,夜里打着手电在新分的林地上巡逻。有人问她:“为什么让儿子享清福,自己却来找罪受?”她乐呵呵地回答:“儿子正在磨豆腐,明天一大早要到街上卖,我是高高兴兴地替换儿子的。如今这片山林就是我们家的,我来守林子乐都还乐不够,怎么能叫找罪受?”
一些村由于人多林少,林地分散,一家一户管护难度大。为了管护好均山到户的分散林地,各村采取不同的管护方式。厂街乡炉塘村三村和大寨子村两个村民小组42户农户率先由关系融洽的农户联户成立“合心组”管护林地,保护生态。“合心组”的每个户都可以在自己林地里捡拾野生菌出售。全村自发联户组建27个“合心组”,每年户均支付托管费10元,推举诚信可靠、责任心和奉献心强、有山林管护经验的人为“护林管家”,分片管山护林。
山乡巨变:老板原是打工仔 坝区姑娘嫁进山
及时跟进配套改革,搞活机制,完善政策体系,健全服务组织体系,活了山村富了民。
为了确保主体改革的成效,永平县下力气推进并完善配套改革。永平县委书记程永标介绍说,配套改革就是要建立林权流转服务中心,培育以核桃为主的林副产品交易和木材交易两个市场,推进林业管理体制、林业投融资体制、林木采伐管理制度三项改革,完善森林资源流转、林业科技服务、森林资源管护、林业产业发展四大体系。
目前,该县已开始建设林权流转服务中心建设、木材及林产品交易市场,规范集体和个人森林、林木、林地等森林资源流转,强化林业科技和金融服务,超前实施林权抵押贷款工作,全县已办理林权抵押担保贷款727万元。北斗乡种植大户常永祥用林权证作抵押贷了50万元,投到山上发展核桃,搞深加工。
龙门乡石家村下村村民小组一致同意对总面积为1000亩的三块集体山林进行公开竞价承包。最终,该村民小组的组员程帮伟分别以49000元和21300元竞得1、2号山林,程树帮以35000元竞得3号山林。承包收益10.53万元中的80%由村民小组成员按户均分配,其余20%村、组各占一半,作为公益开支。
林改后,林农自发成立各种专业协会,坚持自愿参加、自筹资金、自我服务。协会负责与外面沟通联络、信息咨询、品种选优、技术培训、产品营销服务,有效地与市场对接,解决了林农由于市场信息不灵带来林产品贱卖的问题,维护了林农的利益,增加了林农收入。成立了大龙午林产品生产经营协会、新村林产品生产经营协会、岩北村核桃产业协会及护林防火协会等一批协会组织,提高了林农的自我管理水平。厂街乡岩北村是永平县配套改革先行试点村,成立了岩北村核桃产业协会和护林防火协会。按照“协会+农户”的形式,鼓励林农大力发展核桃产业,目前全村核桃面积已发展到2.66万亩,比改革前新增8500亩。
林改前,农民主要收入靠种玉米、烤烟等作物,收益并不明显,虽然能吃饱肚子,但兜里没钱花。好多人只好外出打工挣钱。林改后,山林分到户,大部分人看到了新希望,纷纷告别在城里打工的生活,回村搞种植加工,有的当上了老板,请别人来帮他打工。永平县人大代表、新村村民茶丽娟曾在县城里打工,当过修路工人,很辛苦,一个月下来除去日常的生活费用外几乎剩不下多少钱。林改后,有了属于自己的林地,她从县城回到山里,在林子里种菌类等野生作物,收益很好。现在,很多坝区的人都来山上为核桃大户打工。北斗乡种植大户常永祥雇了许多坝区的人,平时包吃住的工资是每天40元,在核桃摘收的季节每天100元。这个工资待遇吸引了不少在城里打工的人。
厂街乡岩北村核桃产业协会会长毛刘忠是位核桃种植大户,他靠种核桃发家致富,娶了一位县城里的姑娘为妻,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林改后,村里发展核桃的积极很高,他牵头成立核桃产业协会,从种植技术、经营管理和加工经销等方面为村民提供服务。如今,他家光靠发展经营核桃一项,年收入就达几十万元。
龙街镇古富村木瓜园村民小组的小伙子罗靖与坝区龙街村的姑娘陈玲相爱,以前一直遭到姑娘家人的反对。“木瓜园出门就是山,你不怕累断筋?那里除了苞谷就是苦荞,我们怎能把你往苦海里推?”林改以后,姑娘的家人一改往昔的态度,原因在哪里?罗靖一家分得了大片林地,单是核桃一年就可收入几万元。姑娘的家人再也不必为女儿将来的生活担忧,就爽快地答应了这门亲事。
以前,北斗乡村的小伙子最发愁娶老婆。林改后,很多坝区的女孩主动找上门要嫁到山里来,现在有20多个坝区姑娘嫁到该村。在北斗乡新村,我们看到许多村民都有摩托车,还有挖掘机,有的还买了汽车。村民代应方说:“这都是林改带来的变化啊!”
共奏和谐:林农争着来开会 多年积怨一日化解
林改中始终坚持尊重群众,体现民心,实行依法改革,阳光操作,让群众当家作主,促进了和谐稳定。
林改中始终做到“林改怎么搞,村民说了算”,把决策权交给村民。各地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实行一组一策的林改方案,方案讨论后,又经村民代表会讨论表决通过后,再提交村民签名盖章,充分尊重了村民意愿。村干部与群众一起公开透明地参与分山分林,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经三分之二以上村民讨论决定,尊重民意,顺乎民意,让农民当家作主。
长期以来,因交通不便,散居于各个山头的农户很少在一起开会,大家对开会也没兴趣,动员都不愿意来。林改以来,村民却喜欢开会,一接到开会通知,大伙就放下手头的活计,急急地翻山越岭从四面八方赶来。一次,酒房村村民小组开林改会,宽敞的会场挤得满满的。许多人是赶了两三个小时山路来的,身上还冒着热汗。不一会儿,村民老罗夫妻俩进来了,村民小组长打趣地问老罗:“老罗,你怎么越来越娇贵,开会还要老婆作伴?”老罗的妻子白了村民小组长一眼说:“今晚宣讲林改政策,万一我们家老罗听漏了哪一条,往后岂不是要吃亏?为了保险起见,还是两人都来听听好!”老罗妻子的话道出了广大农户的心声。广大林农都希望原原本本地掌握林改政策,自觉维护自身利益,许多村民夫妇双双与会,祖孙三代争着来开会,甚至整个家庭成员全部参会,还有的妇女担心丈夫听漏了哪一条,或怕丈夫对山林的情况不熟悉吃了亏,为保险起见跟着来开会。
林改以来,永平县共召开各种林改工作会议4042场次,参会人数达14.24万人次,举办各类培训886场次,参训人数17250人次,制作各种标语4007条,还加大新闻宣传和文艺宣传,使林改政策深入人心。北斗乡新村村构皮园村民小组讨论林改实施方案的会议开了四次都没有结果,第五次会议开到次日凌晨三点才统一了意见。永平县厂街乡岩北村村民说,林改以来,开会最多,到会人数最齐,会场纪律最好,发言机会和举手次数也最多。全村共召开群众和小组户长会议120场次,业务培训84场次,参会人员5822人次。
在林改中,永平县加强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坚持以协议调处为主,做到户间纠纷不出组、组间纠纷不出村、村间纠纷不出乡镇、乡镇间的纠纷不出县,把大量历史沉淀的纠纷化解在基层。全县共排查调处各类林权纠纷3322起,调处成功3226起,调处成功率达97.1%。通过林改,化解了村组之间、户与户之间的许多历史遗留纠纷,消除了积怨,增进了村民之间、邻里之间团结。
北斗乡新村魏颜珍和颜树张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曾经亲如一家,但为了山林中的一条路争了20多年,也吵了20多年。在这次林改中化解了纠纷,消除了积怨,两家人又和好如初。龙街镇安吉村上玉村民小组的熊某、李某、郭某的“四荒山”20多年来一直存在四至不清、产权不明的问题,户与户之间争吵不断,互不相让。林改工作组深入到村,走访到户,对他们耐心解释,反复讲解林改政策。经多次协调,三人终于握手言和。水泄乡文库村上寨、横寨、秧田村民小组与新房子村民小组因一山多证、四至不清引发的23年的林权纠纷,在此次林改中也圆满地解决了。
发展产业:果子不用自己摘 核桃结果赛金块
以林改为契机,因地制宜发展林产业,着力打造以核桃为主的特色林产品基地,林业已成为山区群众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的主要渠道。
永平县盛产核桃,且久负盛名。这里的核桃果大、壳薄、仁白、质优,深受国内外客商青睐。核桃树冠大,根系发达,树龄长,是生态树经济林,既能绿山保生态,又能富民鼓钱袋。林改以来,永以发挥开远东洪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实行“一村一品”,发展以核桃为主的林产业。许多偏远山区的群众由于种植了泡核桃,实现了脱贫致富。
近年来,全县新发展核桃31万亩,核桃面积已达91.8万亩,居全州第一位、全省第二位。年产干果量达5800吨,产值1.35亿元。到2007年林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12054万元增加到24793万元,其中核桃产值由5947万元增加到13500万元,全县农民核桃收入人均800多元。全县有21600户核桃种植户,占农村总户数一半,年收入万元以上的有200多户,最高的达20多万元。有4个村核桃年收入超过100万元。
林改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林业产业发展。永平县确定了建成中国西部最大特色林业发展基地县的战略目标,决心做强做大以核桃为主导产业的名特优新经济林产业。到2010年核桃发展到100万亩、红豆杉5万亩、生态茶3万亩、蚕桑5万亩。到2020年全县核桃发展到130万亩,其它特色经济林果20万亩。
该县还积极发展核桃初级产品加工。全县加工户已发展到214户,年加工能力达到100吨以上的有30户,实现核桃增值近4000多万元。已建成核桃初级产品交易市场17个。涌现出了一批核桃加工重点企业。永平泰丰食品厂年加工泡核桃600多吨,生产高烹油72吨,销售收入417万元;永平利香园食品加工厂年加工核桃仁100多吨,产值500多万元。
“生儿子不如种核桃”。北斗乡种植大户常永祥说,“儿子给我的抚养费还不如种核桃赚的钱多。生长期的核桃树,每年的产量都在提高,收益一年比一年好,一般是一年翻一倍。今年核桃的收益24万左右,明年大约48万。”他介绍说,这里的核桃不愁销路,一部分被运到曲硐核桃交易市场进行交易,一部分是被浙商等外地商人收购。核桃还未成熟,客商就来收购了,看好哪一棵树就把哪棵树包下来,等到核桃成熟的时候,派雇工过来采摘核桃,一棵树的包价一般在1000元左右。
“山还是那座山,林还是那些林,林改前后两重天。好政策不要变,我们种好自家树,管好自家林,建好绿色银行,靠山致富奔小康。”村支书段师显说。
“让每一寸绿色都拥有梦想,让每一座大山都实现希望……”林改大曲在唱响,绿色大山在期盼,永平人民在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