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烫手山芋”如何变“舒心凉茶” ——三明持续创新林木采伐指标管理机制赢得人心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8-08-05 00:00
信息来源:
编者按:林改后,三明林木采伐指标管理变得“烫手”。不跟进改革,就可能出现“指标寻租”和伤害林农利益。改成电脑抽签后,兼顾了公平,却又遇林木生长规律问题。改革因此必须持续,创新就在持续改革中实现。持续的改革与创新,规范了林业行政权力运行,反过来进一步巩固了林改成果。从“烫手”到“舒心”,生动地验证了持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种持续,就是不断地发现新情况,不断地解决新问题。改革与发展,从来就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不断拓展思路,大胆创新,破解难题,化解矛盾。只有增强持续的品格,重在持续,为在持续,才能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采伐指标为什么都给了别人?是不是别人给你钱了?我也会给啊!”从沙县南霞林业站到凤岗林业站,邓祥军的工作地点在变,亲友们的误解却一直没变。
“‘绿色银行’要取现,必须有砍伐指标。可‘僧多粥少’,指标有限,我这个林业站长怎么分都得罪人。采伐指标在手里,就像一个烫手的山芋。”
邓祥军的无奈,曾经并不是孤例。
三明是全国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试点。林木采伐指标改革是林改配套改革的重要内容。采伐指标改革如何推进,关系到林业行政权力的持续规范运行,关系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的不断巩固。
“林改前,山林或为国有,或属集体,采伐指标下达给各单位就行;林改后,林子被分割成了‘豆腐块’,经营主体多元化,指标的分配成为与林农利益最相关的问题。”三明市林业局林政科科长黄伟明说。
对于采伐指标分配,国家实行限额管理,按照林木蓄积量、出材量双项控制的原则,确定年采伐指标,然后从省林业厅到县林业局、基层林业站逐级分解下达。一些急于采伐变现的业主,纷纷找关系、托人情,而这又为“指标寻租”提供了土壤。
为杜绝“暗箱操作”,三明市曾摸索出电脑软件随机排序、抽签的方法。在电脑分配过程中,林业、纪检监察部门派员现场监督,结果张榜公示。
但是,电脑抽签,做到了形式上的公平,却忽略了林木的生长规律。拿到指标的山林,不一定是“最老”的山林,不少山林过了成熟期,成长缓慢,却因拿不到指标而无法采伐。这种做法仍有局限性。
如何建立健全一套科学、规范、公开、公平、公正的林木采伐计划分配与管理机制?
2007年,三明市借助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参与式方法”,多次深入基层调研,专门就采伐指标分配的关键和核心问题,让不同利益群体代表参与分析并查找根源,广开言路。
当年9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北京召开参与式国家林业进程国际研讨会中,三明作为唯一基层代表就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改革作了交流发言。与会专家认为,三明将参与式方法运用到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改革,为今后制定符合广大林农实际需求的林业政策开创了示范性的先例。
在此基础上,2007年10月,三明 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林木采伐指标分配与管理意见》。分别不同经营主体,针对各自森林资源特点和经营水平,因地制宜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坚持把科学经营和公平公正相结合,对于自留山,根据其资源数量和结构,实行采伐指标单列;对规模小、零星分散的林农,以乡镇为单位集中编制,采伐指标按五年期限统筹安排,具体经营措施落实到户、到山头地块;对经营规模在5000亩以上的家庭林场、股份合作林场和林农联合体,做到“单编方案、单列指标、单独运作”。
“这样的改革太好了!”沙县水美村村民杨玉强,承包100多亩的山林,以前一直担心“指标不好搞”,准备贱卖。采伐指标分配改革后,他把已到采伐期的几十亩山林报了上去。
没过几天,林业站的工作人员就打来电话,“批了。”“这给我吃了定心丸,还准备多承包个几十亩!”杨玉强说。
改革,让采伐指标成了“舒心凉茶”。三姑村村民郑长森,近年在沙县陆续承包1000多亩山林。他说:“以前想砍,没指标;现在采伐规划落实到山头,并向社会公开,何时可以采伐,可以采伐多少,心中有数,也不急着变现了。”
林农开心,林业工作者更舒心。“以前,指标一到,大家挤破头。现在林农心中有数了,反而不急了。今年,沙县第一次出现采伐指标没有用完的情况!”沙县林业局资源站站长王福斌说。
曾经非常无奈的邓祥军告诉记者,以后再也不用为分指标而发愁了,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科技助推林业上了。
目前,三明市12个县(市、区)的森林资源调查工作已全部完成,全面转入森林经营方案编制阶段。永安林业、青山纸业公司已率先完成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被国家林业局转发全国作为参考范本。
“采伐指标为什么都给了别人?是不是别人给你钱了?我也会给啊!”从沙县南霞林业站到凤岗林业站,邓祥军的工作地点在变,亲友们的误解却一直没变。
“‘绿色银行’要取现,必须有砍伐指标。可‘僧多粥少’,指标有限,我这个林业站长怎么分都得罪人。采伐指标在手里,就像一个烫手的山芋。”
邓祥军的无奈,曾经并不是孤例。
三明是全国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试点。林木采伐指标改革是林改配套改革的重要内容。采伐指标改革如何推进,关系到林业行政权力的持续规范运行,关系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的不断巩固。
“林改前,山林或为国有,或属集体,采伐指标下达给各单位就行;林改后,林子被分割成了‘豆腐块’,经营主体多元化,指标的分配成为与林农利益最相关的问题。”三明市林业局林政科科长黄伟明说。
对于采伐指标分配,国家实行限额管理,按照林木蓄积量、出材量双项控制的原则,确定年采伐指标,然后从省林业厅到县林业局、基层林业站逐级分解下达。一些急于采伐变现的业主,纷纷找关系、托人情,而这又为“指标寻租”提供了土壤。
为杜绝“暗箱操作”,三明市曾摸索出电脑软件随机排序、抽签的方法。在电脑分配过程中,林业、纪检监察部门派员现场监督,结果张榜公示。
但是,电脑抽签,做到了形式上的公平,却忽略了林木的生长规律。拿到指标的山林,不一定是“最老”的山林,不少山林过了成熟期,成长缓慢,却因拿不到指标而无法采伐。这种做法仍有局限性。
如何建立健全一套科学、规范、公开、公平、公正的林木采伐计划分配与管理机制?
2007年,三明市借助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参与式方法”,多次深入基层调研,专门就采伐指标分配的关键和核心问题,让不同利益群体代表参与分析并查找根源,广开言路。
当年9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北京召开参与式国家林业进程国际研讨会中,三明作为唯一基层代表就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改革作了交流发言。与会专家认为,三明将参与式方法运用到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改革,为今后制定符合广大林农实际需求的林业政策开创了示范性的先例。
在此基础上,2007年10月,三明 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林木采伐指标分配与管理意见》。分别不同经营主体,针对各自森林资源特点和经营水平,因地制宜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坚持把科学经营和公平公正相结合,对于自留山,根据其资源数量和结构,实行采伐指标单列;对规模小、零星分散的林农,以乡镇为单位集中编制,采伐指标按五年期限统筹安排,具体经营措施落实到户、到山头地块;对经营规模在5000亩以上的家庭林场、股份合作林场和林农联合体,做到“单编方案、单列指标、单独运作”。
“这样的改革太好了!”沙县水美村村民杨玉强,承包100多亩的山林,以前一直担心“指标不好搞”,准备贱卖。采伐指标分配改革后,他把已到采伐期的几十亩山林报了上去。
没过几天,林业站的工作人员就打来电话,“批了。”“这给我吃了定心丸,还准备多承包个几十亩!”杨玉强说。
改革,让采伐指标成了“舒心凉茶”。三姑村村民郑长森,近年在沙县陆续承包1000多亩山林。他说:“以前想砍,没指标;现在采伐规划落实到山头,并向社会公开,何时可以采伐,可以采伐多少,心中有数,也不急着变现了。”
林农开心,林业工作者更舒心。“以前,指标一到,大家挤破头。现在林农心中有数了,反而不急了。今年,沙县第一次出现采伐指标没有用完的情况!”沙县林业局资源站站长王福斌说。
曾经非常无奈的邓祥军告诉记者,以后再也不用为分指标而发愁了,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科技助推林业上了。
目前,三明市12个县(市、区)的森林资源调查工作已全部完成,全面转入森林经营方案编制阶段。永安林业、青山纸业公司已率先完成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被国家林业局转发全国作为参考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