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通山县林改激活绿水青山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8-08-14 00:00
信息来源:
八月的鄂南通山县,千山竞秀,满目苍翠,处处生机盎然,林农笑容满面。在试点县中,通山林改虽说起步晚,但成效已经初步显现。山还是那座山,林还是那片林,由于林改凝聚了人心,宛如一股强大的电子流,激活了通山绿水青山。
林改激活了社会造林育林的积极性
林权确定给林农后,林农成了山林主人,很多林农甚至争山造林、争苗植树。该县通羊镇德船村,大路乡寺下村,九宫山镇排楼村,黄沙铺镇毛杨村、梅田村等林权刚刚确定,群众即抢时间上山造林,种植泡桐8120亩。全县林农及社会各界人士抢购树苗上山植树,共完成人工造林7.1万亩,占计划7万亩的101.4%,苗木价格从1角多上涨到3角多还供不应求。今年年初,到该县林业局造林股求购种子的林农大增,均打算来年自产苗木造林,共完成林木育苗1202亩。林改还吸引了许多干部职工、城乡居民和其它社会人士参与林业开发。到目前为止该县有60多名国家干部投资造林2.6万亩,许多在外经商人士纷纷回乡承包荒山投资造林。如该县慈口乡大竹村三户外出经商回乡人员承包南山2000亩荒山,投资120万元造林;武汉康欣造林公司在九宫山镇购买荒山1万亩,投资800万元造林。一年多来,该县就吸纳了各种资金近3000万元,参与林业开发,掀起全社会办林业的热潮。
林改激活了林农营林护林的自觉性
过去,林地林木与林农的直接利益关系不大,林不归我我不爱林,利不连我我不营林,责不罚我我不护林。林改后,山林成为林农的自家财产,林农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自觉看山护林。该县林农自发完成幼林抚育35万亩,楠竹垦复25万亩。并且自林改以来,该县没有发生一起乱砍滥伐林木的事件,超强度采伐的现象明显下降,林农保护生态的意识明显增强。
林改激活了林业生产力
通过林改,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最直接的就业机会,林农依托森林资源发展林业生产,开展多种经营,大幅度增加了来自林业的收入。该县九宫山管委会东港村群众李云强说:“林权改革好啊!林地是资源是财富,也是林农生产生活发展的基础,过去是‘有山无钱造,有钱无山造。有钱有山不愿造’改革后我们就真正能够靠山吃山,造林致富了,分得我的50来亩竹林,今年就可收入3000来元。”与此同时,林地的潜在价值也在林改的过程中得到了凸显,过去无人问津的林地成了人人向往的香饽饽,该县厦铺镇竹林村3组5亩林地,可采伐利用用材林不足2亩,在竞拍发包30年时,拍出了17000元,该镇桥口村某农户一块不足1亩的用材林,竞拍发包30年,底价500元,拍出了3000元,这些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目前该县通过招、拍共积累资金3000万元。
林改激活了社会造林育林的积极性
林权确定给林农后,林农成了山林主人,很多林农甚至争山造林、争苗植树。该县通羊镇德船村,大路乡寺下村,九宫山镇排楼村,黄沙铺镇毛杨村、梅田村等林权刚刚确定,群众即抢时间上山造林,种植泡桐8120亩。全县林农及社会各界人士抢购树苗上山植树,共完成人工造林7.1万亩,占计划7万亩的101.4%,苗木价格从1角多上涨到3角多还供不应求。今年年初,到该县林业局造林股求购种子的林农大增,均打算来年自产苗木造林,共完成林木育苗1202亩。林改还吸引了许多干部职工、城乡居民和其它社会人士参与林业开发。到目前为止该县有60多名国家干部投资造林2.6万亩,许多在外经商人士纷纷回乡承包荒山投资造林。如该县慈口乡大竹村三户外出经商回乡人员承包南山2000亩荒山,投资120万元造林;武汉康欣造林公司在九宫山镇购买荒山1万亩,投资800万元造林。一年多来,该县就吸纳了各种资金近3000万元,参与林业开发,掀起全社会办林业的热潮。
林改激活了林农营林护林的自觉性
过去,林地林木与林农的直接利益关系不大,林不归我我不爱林,利不连我我不营林,责不罚我我不护林。林改后,山林成为林农的自家财产,林农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自觉看山护林。该县林农自发完成幼林抚育35万亩,楠竹垦复25万亩。并且自林改以来,该县没有发生一起乱砍滥伐林木的事件,超强度采伐的现象明显下降,林农保护生态的意识明显增强。
林改激活了林业生产力
通过林改,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最直接的就业机会,林农依托森林资源发展林业生产,开展多种经营,大幅度增加了来自林业的收入。该县九宫山管委会东港村群众李云强说:“林权改革好啊!林地是资源是财富,也是林农生产生活发展的基础,过去是‘有山无钱造,有钱无山造。有钱有山不愿造’改革后我们就真正能够靠山吃山,造林致富了,分得我的50来亩竹林,今年就可收入3000来元。”与此同时,林地的潜在价值也在林改的过程中得到了凸显,过去无人问津的林地成了人人向往的香饽饽,该县厦铺镇竹林村3组5亩林地,可采伐利用用材林不足2亩,在竞拍发包30年时,拍出了17000元,该镇桥口村某农户一块不足1亩的用材林,竞拍发包30年,底价500元,拍出了3000元,这些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目前该县通过招、拍共积累资金3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