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林改,改到农民心坎上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8-12-09 00:00 信息来源:
   方山县是山西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该县陈家湾村l6l6亩集体荒山荒地全部均分到户,人均4亩。这是山西省今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一个缩影。
  今年8月,山西省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方山等11个县和晋城市所属6县(市)纳入首批改革范围。改革,触动了沉睡多年的林地产权,唤醒了农民对林地的物权意识。如今,山西广大农民像30年前承包耕地一样,对家庭承包经营集体林地抱以极大热情。
  林改,这次吃了定心丸
  山西农民钟情于林改,变着法儿提高林地收益。
  上世纪80年代,河曲县农民苗混满率先开展户包治理小流域;90年代,吕梁地区兴起拍卖“四荒”使用权。这两次集体林权改革尝试产生很大影响,并催生了一大批造林大户。但这两次改革触及的产权制度不深,农民参与度不高,效益不甚明显。
  “这次林改同前两次不同,它是全国性的,中央发了专门文件,并且写入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不仅赋予林改新的政治地位,而且改到了农民心坎上。”今年以来一头扎进林改的方山县委书记张国彪如是说。由于农民自愿开展林改、积极参与林改,方山县林改工作进展顺利,效果明显。自今年8月以来,3个月时间,全县铺开林改村142个,有38村4498户14.98万亩集体林地明晰了产权,完成了确权任务,成为山西林改“领头雁”。
  这次林改就是要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笔者到试点县泽州调查,大阳乡靳沟村农民晁守信,几年前开办煤矿赚了300多万元,1992年他承包了本村林地3000多亩,这次林改得到确权,他在山上办起了家庭林场,栽上了松树、侧柏,还植了500多亩梨枣树,年收入10多万元。他感慨地说,林改给我们吃了定心丸,可以使我们自主从事林业生产,将来也可以给子孙后代留一笔财富。
  农民朴实的言辞背后,是他们对土地的依恋、渴望以及占用、使用、收益、处分的自主权。从中也可以看出,广大农民对党的林改政策的拥护和支持。“说到林改,老百姓都很关注,因为林改对老百姓有利。这几年,粮食直补都到了农民手中,政府说话算数,农民打心眼儿佩服,这次林改也不例外。”这是沁源县白家滩村村民李保山对在该村调研林改的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说的发自肺腑的一席话。
  林改,改出生态建设新途径
  山西自然条件较差,生态建设难度较大。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煤炭开采为主的经济结构,对全省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只有l4.12%,增速和增量均低于周边省份,生态“赤字”日趋严重。林改为解决这一难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现阶段,生态建设主要靠政府行为,农民参与生态工程建设必须给予一定报酬。林改,把山地分给农民,农民成为山地的主人,造不造林,造什么林,什么时间造林,完全由农民自己说了算。林改前是农民给国家种树,林改后是农民给自己种树,政府职能必须跟着转变。
  山西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规定:“承包经营集体的宜林荒山要优先安排造林绿化工程,享受同其他造林主体同等待遇。”这就意味着,全省每年国家和地方财政性生态工程投资,林改后农民可以按照现有投资标准获得报酬,在自己承包的宜林荒山开展造林绿化,享受绿化成果。对此,广大农民欢欣鼓舞,热情高涨,他们说:“过去是让我造林我不造,现在是我要造林为我造。”
  权利的转变,带来了生态建设 大发展。近几年通过拍卖集体林地使用权,使全省个体民营造林达到1700多万亩。在林改试点县祁县的东观镇武乡村,当地通过林改,把村旁昌源河的宜林荒滩和沙滩薄地全部分给农民,实行农民个人投资、个人经营、个人收益的办法,充分调动了农民造林的积极性,现村西4.2公里的昌源河滩全部栽植了护岸林,面积1900多亩;全村群众见缝插绿,四旁全部栽上了树。目前,全村已有林木35万株,人均200株,林木覆盖率达到了70%。按照10年更新采伐,村民平均在林业上的收益年可达2000多元。该村已形成了村在林中、树在院中、鸟语花香的森林生态村。
  林改,让农民获得实在收益
  如何让“农民得实惠”,是山西林改面临的最大难题。为破解这个难题,省上和各地想出了不少招数。
  生态补偿是农民看得见的收入。省委、省政府在林改意见中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补偿基金制度。林业大县沁源县从财政中每年拿出1000万元进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每亩每年补助10元,帮助农民对承包的林地进行有效管护,开展林下资源开发,种植木耳、采集蘑菇,增加收入。产煤大县灵石县对全县农民承包经营的生态效益林给予每年每亩10元补偿,每年投资800多万元。
  发展多种经营是林农潜在的增收途径。林改后,农民可以通过承包经营集体林地、抚育间伐、林下资源开发等,获得收益。祁县思贤村有2008人,实行林改后,将全村的宜林荒山荒地一次性分给农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植树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全村共植树20多万株,发展果粮间作3400亩,栽植梨树16.5万株,实现了人均100株木材树、80株酥梨的目标,人均林业年收入达到3000元左右,被全国绿委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
  林改,给农民带来效益;效益,助推农民参与林改。山西林改渐入佳境。目前,全省集体林改氛围浓厚,稳步推进。现全省集体林地面积8295.7万亩,17个试点县集体林地面积1339.2万亩,已确权到户6747户,到户面积30万亩。
  国家林业局对山西林改给予肯定,认为“山西林改可以有效推进生态可持续发展,对国家水土流失治理有重大意义,对西部大开发有促进作用。”
  
< img src=""/>

山西林改,改到农民心坎上

6695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