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藏东生态屏障 铸高原绿色明珠 ——昌都林业改革开放30年成就斐然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9-03-17 00:00
信息来源:
13日上午,海南省东方市召开干部大会,对全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进行动员部署,从而启动了该市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东方共有地方集体林地89.5万亩,根据部署,此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和任务是全面完成89.5万亩地方集体林地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收益权的改革任务。
据介绍,东方将逐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从现在到6月份,在东河镇和感城镇先行开展试点工作。从今年7月开始在全市各乡镇全面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此基础上用一年到两年的时间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服务,规范管理,用3年时间,逐步形成集体林业的良性发展机制,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农村稳定和谐的目标。
昌都林业局党组书记、副组长郭宗惠
昌都位于西藏东部,地处横断山脉、“三江”并流地带,面积10.86万平方公里,是连接藏、川、滇、青的交通枢纽,素有“藏东门户”之称。全地区11县均为有林县,有林面积375万公顷,森林蓄积约2.8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34.18%;林业区划隶属横断山脉干热河谷半湿润块状暗针叶林区,是西藏第二大林区。区内河流下切作用强烈,相对高差大,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是西藏野生动植物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地区有高等植物1000余种,其中木本植物600余种,隶属70余科、180余属。有各类野生动物40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57种,是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存相对较好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较富集的地区之一。
改革开放30年来,昌都林业实现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林业机构不断完善,各项制度愈加健全;特别是“十五”以来,组织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建设、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地(县城镇)周边造林、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六项工程,累计投入建设资金4.76亿元;全地区面上造林、林下资源开发、经济林木种植和林业工程建设为农牧民群众增加收入4.37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全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林业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农牧民群众增收的有效途径,在促进城乡就业、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强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得到全面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昌都林业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积极建设”的方针,不断强化资源保护管理工作,把森林资源保护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议事日程,层层签订责任状,严格控制资源消耗,森林资源利用得到有效监控。各级林业部门,严格执行木材限额采伐、凭证运输、凭证加工制度,切实加强“源头”管理,控制森林资源的消耗量,加大原生植被的保护力度,逐年下调森林采伐限额,特别是进入“十五”以来,全地区商品材生产计划锐减,从2000年的85,200立方米,下降到2008年的8000立方米,下降率为90.61%。与此同时,全地区大力实施农牧区能源替代项目,不断建立健全森林资源节约管理体系,有效减少了森林资源的消耗。森林公安严肃查处和打击乱砍滥伐、乱捕滥猎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活动,有效地维护了林区社会治安和正常的林业生产秩序。
初步构建了森林资源管护体系。建立了地、县、乡、村四级管护网络,11县配备森林管护人员4453人,建立森林资源管护站(卡)84个,对139.33万公顷森林,实行了长年全面管护。不断广泛深入地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层层签订森林防火目标责任书,做到机构健全,责任明确,任务到人;投资1700万元,启动实施了《昌都地区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建设项目》;组建了昌都地区武警森林支队和昌都、左贡、江达3个中队,成立了116个乡镇森林防火突击队,有效提高了昌都地区扑救森林火灾的应急能力。全地区森林火灾呈逐年减少趋势,森林火灾发生次数较改革开放前的年均33起下降到现在的年均2起,发生次数每5年均较上一个五年计划下降41%~61%,森林受害面积也大幅度减少,森林面积稳中有升。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始起步,30年来,全地区较大规模的森林病虫害仅发生5起,累计受害面积5833.23公顷,森林病虫害成灾率仅为0.18‰,防治率达到了88.4%,有效控制了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蔓延。
二、造林绿化成效显著
30年来,全地区共完成成片造林1.6万余公顷,封山育林19.25万公顷,迹地更新近1万公顷,种植经济林木744.59万株,四旁义务植树2141.45万株;2000年工程造林项目实施后,从根本上改变了历史上存在的年年造林不见林的落后状况,年造林成活率达70%以上,森林覆盖率由1991年的31.17%,上升到现在的34.18%。全地区建成苗圃7个,基本形成了年出圃苗木300万株以上的生产能力,实现了全地区造林用苗的自给。同时,昌都相继建成了城镇周边“达脱卡”、“达玛拉”山地人工造林、察雅县骆驼山、贡觉县马曲河生态公益林、芒康县曲孜卡经济林木基地及昌邦、俄昌、妥昌公路绿色通道等一大批人工造林示范工程,使局部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较好地实现了森林资源总量的持续增长。
三、林业重点工程进展顺利
进入新世纪,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国家对生态建设重要地位的确定,昌都地区启动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建设、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地(县城镇)周边造林、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使昌都林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国家资金投入的加大和管理工作的全面加强,使林业发展在质和量上均有了突破性进展。
长江上游三县天然林保护工程,自2000年5月正式启动实施后,累计完成工程投资3.34亿元,配备森林管护人员2715人,对120万公顷森林资源实行长年全面管护;工程区内全面停止了商品材的采伐,累计减少森林资源消耗320多万立方米,森林资源每年消耗量调减幅度为53.9%;累计完成生态公益林建设15,618.2公顷;完成生态搬迁安置2508户15,183人;建立云杉、当地杨柳、沙棘采种基地20余公顷,建成标准化苗圃4个,面积达12公顷,年出圃苗木100万株。工程区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明显趋于良性循环,林区经济结构得到调整。
退耕还林(草)工程,涉及11县、108个乡(镇)、481个村、10,742户农牧民群众。自2002年实施以来,全地区共完成退耕还林9553.33公顷。给各工程县拨付种苗费724.7万元,兑现粮食补贴1159.17万公斤,粮食折现兑现资金补贴1195.46万元,生活补助兑现299.04万元。
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以芒康县滇金丝猴和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为突破口,加大了全地区野生动物栖息地、原生地保护力度,以保护拯救濒危物种为重点,已建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28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其中:国家级保护区2个,地区级保护区1个,县级保护区25个,保护区总面积达81.38万公顷,占全地区国土面积的7.49%。
2005年实施国家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项目后,结束了长期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的历史,对促进全社会办林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目前,已完成国家投资2395.92万元,配备专职管护人员1738人,对290.4万亩森林实行了全面管护,同时,完成造林面积978公顷,修建各类围栏45.9万米,种植云杉、柏树、榆树、杨树等各种苗木225.6万株,成活率达到了82%。
重点区域造林项目,是自治区为改善西藏人居环境而实施的一项造福百姓、改善民生的重点林业工程,自2006年实施以来,本着“突出重点、因地制宜、注重质量、绿美结合”的方针和“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原则,坚持“四合格、一成活”的管理办法,规划设计,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累计完成投资3129万元,完成重点区域造林2933.33公顷,其中经济林433.33公顷、水保林2500公顷,栽植苗木437.81万株。
此外,随着林业科技的不断应用,昌都林业生产力日趋提高,并在林业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有利于调动广大农牧民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积极性的政策措施。
21世纪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林业将肩负着绿化国土,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使命。昌都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特殊的生态战略地位,决定了昌都林业的特殊使命。投资将超过100亿元的《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也即将实施,昌都林业将再一次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作为自治区重点林业建设地区之一,昌都林业必须始终不渝地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建设现代林业和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为目标,围绕生态、产业、科技、基础设施四个建设体系,深入贯彻党和国家的林业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坚定不移地巩固绿化成果,加快造林育林步伐,进一步加强林业资源保护,大力推进和深化林业分类经营,依靠科技兴林,依法治林,坚持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林业的需求。我们相信,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有62万全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昌都林业在新世纪一定会成为藏东一颗璀璨夺目的绿色明珠。
东方共有地方集体林地89.5万亩,根据部署,此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和任务是全面完成89.5万亩地方集体林地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收益权的改革任务。
据介绍,东方将逐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从现在到6月份,在东河镇和感城镇先行开展试点工作。从今年7月开始在全市各乡镇全面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此基础上用一年到两年的时间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服务,规范管理,用3年时间,逐步形成集体林业的良性发展机制,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农村稳定和谐的目标。
昌都林业局党组书记、副组长郭宗惠
昌都位于西藏东部,地处横断山脉、“三江”并流地带,面积10.86万平方公里,是连接藏、川、滇、青的交通枢纽,素有“藏东门户”之称。全地区11县均为有林县,有林面积375万公顷,森林蓄积约2.8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34.18%;林业区划隶属横断山脉干热河谷半湿润块状暗针叶林区,是西藏第二大林区。区内河流下切作用强烈,相对高差大,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是西藏野生动植物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地区有高等植物1000余种,其中木本植物600余种,隶属70余科、180余属。有各类野生动物40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57种,是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存相对较好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较富集的地区之一。
改革开放30年来,昌都林业实现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林业机构不断完善,各项制度愈加健全;特别是“十五”以来,组织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建设、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地(县城镇)周边造林、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六项工程,累计投入建设资金4.76亿元;全地区面上造林、林下资源开发、经济林木种植和林业工程建设为农牧民群众增加收入4.37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全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林业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农牧民群众增收的有效途径,在促进城乡就业、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强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得到全面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昌都林业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积极建设”的方针,不断强化资源保护管理工作,把森林资源保护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议事日程,层层签订责任状,严格控制资源消耗,森林资源利用得到有效监控。各级林业部门,严格执行木材限额采伐、凭证运输、凭证加工制度,切实加强“源头”管理,控制森林资源的消耗量,加大原生植被的保护力度,逐年下调森林采伐限额,特别是进入“十五”以来,全地区商品材生产计划锐减,从2000年的85,200立方米,下降到2008年的8000立方米,下降率为90.61%。与此同时,全地区大力实施农牧区能源替代项目,不断建立健全森林资源节约管理体系,有效减少了森林资源的消耗。森林公安严肃查处和打击乱砍滥伐、乱捕滥猎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活动,有效地维护了林区社会治安和正常的林业生产秩序。
初步构建了森林资源管护体系。建立了地、县、乡、村四级管护网络,11县配备森林管护人员4453人,建立森林资源管护站(卡)84个,对139.33万公顷森林,实行了长年全面管护。不断广泛深入地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层层签订森林防火目标责任书,做到机构健全,责任明确,任务到人;投资1700万元,启动实施了《昌都地区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建设项目》;组建了昌都地区武警森林支队和昌都、左贡、江达3个中队,成立了116个乡镇森林防火突击队,有效提高了昌都地区扑救森林火灾的应急能力。全地区森林火灾呈逐年减少趋势,森林火灾发生次数较改革开放前的年均33起下降到现在的年均2起,发生次数每5年均较上一个五年计划下降41%~61%,森林受害面积也大幅度减少,森林面积稳中有升。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始起步,30年来,全地区较大规模的森林病虫害仅发生5起,累计受害面积5833.23公顷,森林病虫害成灾率仅为0.18‰,防治率达到了88.4%,有效控制了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蔓延。
二、造林绿化成效显著
30年来,全地区共完成成片造林1.6万余公顷,封山育林19.25万公顷,迹地更新近1万公顷,种植经济林木744.59万株,四旁义务植树2141.45万株;2000年工程造林项目实施后,从根本上改变了历史上存在的年年造林不见林的落后状况,年造林成活率达70%以上,森林覆盖率由1991年的31.17%,上升到现在的34.18%。全地区建成苗圃7个,基本形成了年出圃苗木300万株以上的生产能力,实现了全地区造林用苗的自给。同时,昌都相继建成了城镇周边“达脱卡”、“达玛拉”山地人工造林、察雅县骆驼山、贡觉县马曲河生态公益林、芒康县曲孜卡经济林木基地及昌邦、俄昌、妥昌公路绿色通道等一大批人工造林示范工程,使局部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较好地实现了森林资源总量的持续增长。
三、林业重点工程进展顺利
进入新世纪,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国家对生态建设重要地位的确定,昌都地区启动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建设、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地(县城镇)周边造林、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使昌都林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国家资金投入的加大和管理工作的全面加强,使林业发展在质和量上均有了突破性进展。
长江上游三县天然林保护工程,自2000年5月正式启动实施后,累计完成工程投资3.34亿元,配备森林管护人员2715人,对120万公顷森林资源实行长年全面管护;工程区内全面停止了商品材的采伐,累计减少森林资源消耗320多万立方米,森林资源每年消耗量调减幅度为53.9%;累计完成生态公益林建设15,618.2公顷;完成生态搬迁安置2508户15,183人;建立云杉、当地杨柳、沙棘采种基地20余公顷,建成标准化苗圃4个,面积达12公顷,年出圃苗木100万株。工程区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明显趋于良性循环,林区经济结构得到调整。
退耕还林(草)工程,涉及11县、108个乡(镇)、481个村、10,742户农牧民群众。自2002年实施以来,全地区共完成退耕还林9553.33公顷。给各工程县拨付种苗费724.7万元,兑现粮食补贴1159.17万公斤,粮食折现兑现资金补贴1195.46万元,生活补助兑现299.04万元。
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以芒康县滇金丝猴和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为突破口,加大了全地区野生动物栖息地、原生地保护力度,以保护拯救濒危物种为重点,已建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28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其中:国家级保护区2个,地区级保护区1个,县级保护区25个,保护区总面积达81.38万公顷,占全地区国土面积的7.49%。
2005年实施国家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项目后,结束了长期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的历史,对促进全社会办林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目前,已完成国家投资2395.92万元,配备专职管护人员1738人,对290.4万亩森林实行了全面管护,同时,完成造林面积978公顷,修建各类围栏45.9万米,种植云杉、柏树、榆树、杨树等各种苗木225.6万株,成活率达到了82%。
重点区域造林项目,是自治区为改善西藏人居环境而实施的一项造福百姓、改善民生的重点林业工程,自2006年实施以来,本着“突出重点、因地制宜、注重质量、绿美结合”的方针和“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原则,坚持“四合格、一成活”的管理办法,规划设计,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累计完成投资3129万元,完成重点区域造林2933.33公顷,其中经济林433.33公顷、水保林2500公顷,栽植苗木437.81万株。
此外,随着林业科技的不断应用,昌都林业生产力日趋提高,并在林业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有利于调动广大农牧民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积极性的政策措施。
21世纪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林业将肩负着绿化国土,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使命。昌都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特殊的生态战略地位,决定了昌都林业的特殊使命。投资将超过100亿元的《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也即将实施,昌都林业将再一次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作为自治区重点林业建设地区之一,昌都林业必须始终不渝地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建设现代林业和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为目标,围绕生态、产业、科技、基础设施四个建设体系,深入贯彻党和国家的林业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坚定不移地巩固绿化成果,加快造林育林步伐,进一步加强林业资源保护,大力推进和深化林业分类经营,依靠科技兴林,依法治林,坚持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林业的需求。我们相信,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有62万全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昌都林业在新世纪一定会成为藏东一颗璀璨夺目的绿色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