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开化县:林改使返乡农民工实现“再就业”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9-07-30 00:00
信息来源:
开化县是浙江省重点林区、全国林业重点县,全县农民人均拥有10亩山林。数年来,开化县有8万余人常年外出务工。2008年以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批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务农。面对返乡农民工严峻的就业形势,开化县通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本地就业转移,引导返乡农民工创业,走出了一条以林改促就业的新路。
一、开展林权流转,拓宽就业渠道
开化县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林权规范有序流转。一方面,盘活了森林资源,把“活树”变“活钱”,缩短了林业周期,降低了经营风险;另一方面,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力量参与林业经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提高了林地经营效益。为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兴林富民创造了条件。
一些头脑活络又有点积蓄的打工农民,开始尝试着回乡创业,通过林权流转,投资开发林业。青阳乡旭日村农民查德荣,依靠外出打工的经验和积蓄,利用该村一个小自然村整体下山脱贫的机会,将该小村的部分山林和林地流转过来,创办了种养结合、公司加农户联合经营的生态农庄——莱尔农庄。目前,已发展5000余亩用材林、毛竹基地,500余亩名茶基地,放养牛、羊200余头,养鸡10000多只,带动当地216人就业,其中50余人常年就业,2008年创产值400余万元。
这些具有外出打工、创业经历的返乡农民,懂市场,善经营,投资林业开发能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不仅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也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据统计,迄今已有400多位农民工返乡兴林创业,带动10000多名农民就业。
二、实行林权抵押,解决创业资本
农民工返乡创业,最大的困难是资金不足。2006年5月开始的林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不仅为返乡农民工创业送来了“及时雨”,更增强了他们兴林致富的信心。
池淮镇星玉村村民吴勇军原来在杭州做小生意,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回乡流转荒山造林,但资金不足,找亲友担保,许多人不愿意担保,后来通过林权抵押的办法,从县信用联社贷到100万元,造林4000亩。他深有感触地说:“山林可以抵押贷款,再也不用为筹资求人了。”他打算将附近林农零散分到户已抛荒的林地联合起来经营,林农出地,他出钱,合作造林,共同管护,收益分成。
目前,全县已成功办理林权证循环抵押贷款1655万元,小额信用贷款927万元。2009年,县财政又对贷款额度在5万元以内用于发展高效特色产业的,给予3年的贴息补助,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废弃园地、“四荒地”也都成了抢手的“香饽饽”。各种专业造林队、林业经营大户、联合公司、新型合作社应运而生,带动了林业资源的培育,促进返乡农民工本地就业。
三、推进森林保险,提供创业保障
2008年初,开化县遭受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灾害,在 5、6月份又遭两次洪灾,共造成林业直接经济损失4亿多元。农民群众迫切希望参加森林保险来降低经营风险。开化县委、县政府加大林改推进步伐,将林木列入政策性保险范畴。按林木不同生产期的再植成本,分200—800元不同等级设保额,按保额的1‰交纳保费,由财政给予45%的保费补贴。这为回乡创业农民工编织了一张风险防范网,避免“多年致富、一灾致贫”。2008年有195户、31万亩山林享受到政策性保险,保额达1.6亿余元、交纳保费16.38万元。2009年,森林保险扩面增量,县政府把全县90万亩生态公益林和50%以上的用材林、经济林都列入了政策性保险范围。
四、免费提供培训,提升创业技能
开化县本地闲散劳动力多,懂技术的却不多。林业原是当地农民最熟悉、最适宜的就业门路。但多年以劳务输出为主拉动经济的开化县,对农民的培训主要着眼于掌握专业技能,现在越来越多新生代打工者返乡后,并没有从事林业生产的经历,加强相关技术培训,让他们掌握适宜技术成了关键。县委、县政府确定了新形势下加强农民培训的工作重点,鼓励返乡农 工发展高效特色林业,引导远山封山育林、近山精耕细作,充分挖掘林业产业的就业潜力。
近年来,开化县林业部门以提高培训实效为导向,对全县乡镇分片开展林业技术培训;大力实施“农村能人工程”,通过科技下乡、农村科技特派员以及示范基地现场教学等多种形式,培训农民1万余人,催生了一大批“林秀才”和“土专家”。
一、开展林权流转,拓宽就业渠道
开化县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林权规范有序流转。一方面,盘活了森林资源,把“活树”变“活钱”,缩短了林业周期,降低了经营风险;另一方面,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力量参与林业经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提高了林地经营效益。为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兴林富民创造了条件。
一些头脑活络又有点积蓄的打工农民,开始尝试着回乡创业,通过林权流转,投资开发林业。青阳乡旭日村农民查德荣,依靠外出打工的经验和积蓄,利用该村一个小自然村整体下山脱贫的机会,将该小村的部分山林和林地流转过来,创办了种养结合、公司加农户联合经营的生态农庄——莱尔农庄。目前,已发展5000余亩用材林、毛竹基地,500余亩名茶基地,放养牛、羊200余头,养鸡10000多只,带动当地216人就业,其中50余人常年就业,2008年创产值400余万元。
这些具有外出打工、创业经历的返乡农民,懂市场,善经营,投资林业开发能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不仅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也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据统计,迄今已有400多位农民工返乡兴林创业,带动10000多名农民就业。
二、实行林权抵押,解决创业资本
农民工返乡创业,最大的困难是资金不足。2006年5月开始的林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不仅为返乡农民工创业送来了“及时雨”,更增强了他们兴林致富的信心。
池淮镇星玉村村民吴勇军原来在杭州做小生意,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回乡流转荒山造林,但资金不足,找亲友担保,许多人不愿意担保,后来通过林权抵押的办法,从县信用联社贷到100万元,造林4000亩。他深有感触地说:“山林可以抵押贷款,再也不用为筹资求人了。”他打算将附近林农零散分到户已抛荒的林地联合起来经营,林农出地,他出钱,合作造林,共同管护,收益分成。
目前,全县已成功办理林权证循环抵押贷款1655万元,小额信用贷款927万元。2009年,县财政又对贷款额度在5万元以内用于发展高效特色产业的,给予3年的贴息补助,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废弃园地、“四荒地”也都成了抢手的“香饽饽”。各种专业造林队、林业经营大户、联合公司、新型合作社应运而生,带动了林业资源的培育,促进返乡农民工本地就业。
三、推进森林保险,提供创业保障
2008年初,开化县遭受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灾害,在 5、6月份又遭两次洪灾,共造成林业直接经济损失4亿多元。农民群众迫切希望参加森林保险来降低经营风险。开化县委、县政府加大林改推进步伐,将林木列入政策性保险范畴。按林木不同生产期的再植成本,分200—800元不同等级设保额,按保额的1‰交纳保费,由财政给予45%的保费补贴。这为回乡创业农民工编织了一张风险防范网,避免“多年致富、一灾致贫”。2008年有195户、31万亩山林享受到政策性保险,保额达1.6亿余元、交纳保费16.38万元。2009年,森林保险扩面增量,县政府把全县90万亩生态公益林和50%以上的用材林、经济林都列入了政策性保险范围。
四、免费提供培训,提升创业技能
开化县本地闲散劳动力多,懂技术的却不多。林业原是当地农民最熟悉、最适宜的就业门路。但多年以劳务输出为主拉动经济的开化县,对农民的培训主要着眼于掌握专业技能,现在越来越多新生代打工者返乡后,并没有从事林业生产的经历,加强相关技术培训,让他们掌握适宜技术成了关键。县委、县政府确定了新形势下加强农民培训的工作重点,鼓励返乡农 工发展高效特色林业,引导远山封山育林、近山精耕细作,充分挖掘林业产业的就业潜力。
近年来,开化县林业部门以提高培训实效为导向,对全县乡镇分片开展林业技术培训;大力实施“农村能人工程”,通过科技下乡、农村科技特派员以及示范基地现场教学等多种形式,培训农民1万余人,催生了一大批“林秀才”和“土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