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手抓产权落实 一手抓机制创新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9-08-03 00:00 信息来源:
  
  一排排树木泛起绿意,一片片林网护卫农田。为了实现“有渠必有林、有路必有林、有沟必有林”的目标,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乌兰图克镇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抓手,创新伐造机制,实施“户植千棵树”工程,以砍伐更新促进植树造林,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出了有益探索。
  先抓产权落实
  2008年,乌兰图克镇制订了《关于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开展以“明晰产权、减轻负担、规范流转、搞活经营”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乌兰图克镇始终坚持让群众参与决策、让农民作主、让农民受益、让农民满意的原则,力求让农民吃透政策,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林改中来,最终落实林木产权。村级林改实施方案必须由村委会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每个村民小组公推公选出由普通群众组成的“5人小组”负责调查摸底、勘界划块等林改主要环节的工作;在确权之前,必须在村务公开栏内进行为期7天的公示,并对公示内容拍照存档。
  为了确保林改的每一步流程都操作规范,乌兰图克镇着力把好以下四道关口:一是技术培训关。重点围绕确权领证程序、流转管理办法等关键环节强化培训,制订统一的改革流程图和登记发证程序表,规范基础工作。二是方案编制关。在编制方案的过程中,坚持群众参与、群众决策,充分调查研究,确保林改方案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三是责任落实关。将林改工作纳入镇对村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制订具体量化考核办法,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四是督查指导关。根据方案各阶段工作内容,由镇级督查指导组深入现场实地督查指导,看进度、查质量、评效果、教方法,及时纠正林改中出现的问题。
  目前,乌兰图克镇林改确权工作已基本完成,确权面积10.07万亩,确权到户率100%,调处林权纠纷42起,调处率达到93%。
  后抓机制创新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林业发展的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的问题,调整了林业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了林业生产力,农民造林积极性高涨。
  为了形成树木“植—伐—再植”的良性循环,乌兰图克镇一是建立了合理的轮伐机制,即按照“毛渠林随地走”的原则,对毛渠上栽植8年左右的树进行砍伐更新,当年砍、当年栽,砍多少、栽多少,实行“谁的地谁栽植、谁栽植就归谁”的办法,鼓励农民多植树;二是实施“户植千棵树”工程。农户一次性栽植1000棵树以上,每株树苗成活后就能获得2元补贴。目前,全镇实施“户植千棵树”工程的农户已有600余户。
  实施农田林网砍伐更新两年来,乌兰图克镇农民仅林业收入一项便实现年人均增收260元左右,林业资源成了农民长久的“绿色银行”。星光村五组王献泽,去年依靠砍伐更新收入4万元。许多农民都感到:植树有责,务林有利,致富有门。农民利用林业收入,发展种养业、运输业和服务业等,实现了以林促收、以林补农、农林互补、以林带工的连锁效应,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过去,镇里的木材加工企业都为原料短缺而发愁,现在可以与农户签订合约,原料来源有了保证。木材加工企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使企业与农户的关系更加紧密,实现了农企双赢,推动了林业产业化发展。
  社会投资造林不断升温,造林投入由过去的国家、集体投入向多种投资渠道并举的多元化格局转变。两年来,乌兰图克镇个人造林累计52万株,是镇国家投资造林的2.5倍。林业焕发出新的活力,实现了资源增长、农民增收和社会增效。
  
< img src=""/>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手抓产权落实 一手抓机制创新

6694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