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通道,江苏南通林改的“丰产田”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9-09-09 00:00
信息来源:
9月,驱车从沿海高速江苏海安的大公镇到开发区的苏通大桥,从宁启高速如皋的江安镇到启东的南阳镇,只见纵横南通233公里的沿海、宁启高速公路,身披着宽30米至100米以上的生态防护林带。数十万株去年移栽落户的意杨、银杏等各类树木,经历冬眠、春生、夏长,在怡人的秋风中伸展枝叶,悄然改变着旅人对南通高速“缺绿”的印象。
“95%!”在刚刚结束的省、市林业、财政等部门对南通高速公路绿色通道树木存活率、保存率检查中,有“中国花木之乡”美誉的如皋独占鳌头,远远超过国颁80%的标准。“在绿色通道建设上全面推进林权制度改革,这是成功的关键。”市委常委、副市长秦厚德认为。
“保存率”之痛
“保存率”,对许多人来说是个陌生的概念,然而,在市林业局局长朱进华等业内人士看来,它甚至比“存活率”更为重要。“树木移栽存活了,但不能保存,还是一场空。”“年年种树不见树”、“只见数、不见树”,始终是我市林业工作者心中的隐痛。
在南通人多地少、精耕细作的深厚种植传统面前,2009年全市实现小康社会、森林覆盖率达到20%的目标确有难度。对于农民来说,树木占地不说,长大后遮阴、抽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是更为现实的问题。偷砍偷拔,自然屡见不鲜。
“从种树与种植的经济效益比较看,尽管一亩杨树约有500元收入,略高于小麦、水稻,但周期长,回报慢,农民等不及啊!”虽然如皋刚刚被表彰为“全省林业产业先进市”,自测森林覆盖率22.26%,如皋农林局局长许映如还是深感种树之难。“种树10年多收1万元,不愿意;种粮1年多收100元,愿意。”这是农民较为普遍的心态。
拥有145万人口的如皋,人均耕地面积一亩不到,如何率先“突围”?
“林改”之槌
袁桥,位于如海河畔,与如今两条高速如皋段所经江安等12个镇看似毫不相干,但在林权改革上,两者联系紧密。
“春天种,夏天黄,秋天过后下锅堂”。上世纪60年代,因如海河河堤产权不明,农民随意侵占河堤毁绿造田,林业等部门每年调拨袁桥的一批批树种,重复着这样令人心酸的悲剧。2002年,袁桥敲响南通市“林改”招标拍卖第一槌,一场涉及沿线5个村、37个村民小组、1246亩土地的改革展开了。
简单地说,就是“凡树必有主,不栽一棵姓‘公’的树”。望着如海河畔44200棵平均胸径25厘米、高15米的意杨树,在杨树叶瑟瑟声中,时任袁桥镇副镇长的王道友回忆当时的情形:沿线农户种的杂粮田全部推平,宣布国有,然后分124标段招标,先后有38人中标,招标工作9天9夜都没有结束。
许映如介绍,通过签订河堤经营权转让协议,明确管护标准和双方责权利关系,承包者在缴纳责任保证金的基础上负责管护所栽植的林木,林木采伐收入按承包者40%%、镇村各20%%、农技站水利站各10%%的比例分成。承包人赵祝元称,获得如海河堤经营权后,镇水利站统一放样,农技站调运树苗,村集体组织统一开塘,自己栽植到位,10年预计收入30万。据统计,目前袁桥镇境内如海河堤林木蓄积量15000立方米,预计价值在850万元以上。
“公”“私”之辩
“意杨林既是防护林,又是经济林,是我们农民的绿色银行”,“杨树林成材前夹种粮食,收入拍双还不止”——2008年,袁桥林改模式在沿海、宁启高速沿线全面推广,变“要我种”为“我要种”,农民植树积极性空前激发。更为重要的是,全新植树观念沿路传播,农民世代传承的种植观念悄然改变。
不栽姓“公”的树,并不意味着政府不管,相反,政府“幕后推手”的力道更大,点击“穴位”更准。
2008年11月,如皋林改的攻坚月。一个月内,如皋市按照每年每亩400公斤大米标准,流转土地4200多亩;动用了65台挖掘机,整地、开界沟和挖树塘,开挖隔水沟89400多米,严格区分流转土地和农户的承包地,历时15天;从沭阳调集绿化苗木25株,到种 完毕,同样也只用了15天。
“林木姓‘私’,我们‘拷贝’袁桥林改模式不走样,但栽前的一切都必须姓‘公’,百姓才能最终得实惠。”林果站副站长陈建华颇有心得。就说树塘开挖,深浅大小直接关系到树木成活、生长,意杨尤其如此。以往边挖塘边栽植,树长不大。今年各镇先行整地,严格按照意杨80×80×80cm、银杏60×60×60cm的规格,采用挖掘机挖塘近25万个。林业局验收合格后,财政下拨流转金。
此外,如皋财政还安排了6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苗木采购等。南通市政府也加大力度,投入800万元,以奖代补。
模式之变
林改,改的就是一个产权。但途径却各有不同。在雪岸镇万富村,沿海高速路边意杨、银杏长势良好,林中八角金盘等低矮耐阴观赏花木郁郁葱葱。
“这是皋发园林公司王子生的做法,通过间种,每亩地1年约可赚2500元。”雪岸镇农技站站长沈剑说。该村吸收民间资本参与植树绿化,将沿海高速雪岸段两侧30米植树绿化发包。王子生享有产权、经营管理权。为确保绿化造林效果,规定承包方只可间伐,不可一次性采伐,并要求及时补栽。村对该路段绿化享有监督权,督促承包方管理好两侧树木,并确保绿化美化效果。
在常青、磨头、郭园等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同样收效。国泰林业公司通过土地流转,组建基地,然后通过订单,带动周围农民植树。企业负责苗木、运输、栽植、管护、病虫害防治、肥料、采伐等费用,并按五五等比例与农户进行分成,由企业聘请护林员管护,目前,有2000多户农民利用自有的土地发展意杨用材林。
政府的角色,随着林改的深化隐入幕后,但新的矛盾,依然需要各方关注。承包户反映:意杨是高杆遮阴植物,现在林中可夹种套种粮食、观赏花木,甚至放养草鸡,今后势必会与周边农户农田争光、水、肥,矛盾需要调解。同时,绿化带排灌系统并未同步建设,隔水沟建好积水难排,这一系列“细节”问题,仍需要政府破解。
“95%!”在刚刚结束的省、市林业、财政等部门对南通高速公路绿色通道树木存活率、保存率检查中,有“中国花木之乡”美誉的如皋独占鳌头,远远超过国颁80%的标准。“在绿色通道建设上全面推进林权制度改革,这是成功的关键。”市委常委、副市长秦厚德认为。
“保存率”之痛
“保存率”,对许多人来说是个陌生的概念,然而,在市林业局局长朱进华等业内人士看来,它甚至比“存活率”更为重要。“树木移栽存活了,但不能保存,还是一场空。”“年年种树不见树”、“只见数、不见树”,始终是我市林业工作者心中的隐痛。
在南通人多地少、精耕细作的深厚种植传统面前,2009年全市实现小康社会、森林覆盖率达到20%的目标确有难度。对于农民来说,树木占地不说,长大后遮阴、抽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是更为现实的问题。偷砍偷拔,自然屡见不鲜。
“从种树与种植的经济效益比较看,尽管一亩杨树约有500元收入,略高于小麦、水稻,但周期长,回报慢,农民等不及啊!”虽然如皋刚刚被表彰为“全省林业产业先进市”,自测森林覆盖率22.26%,如皋农林局局长许映如还是深感种树之难。“种树10年多收1万元,不愿意;种粮1年多收100元,愿意。”这是农民较为普遍的心态。
拥有145万人口的如皋,人均耕地面积一亩不到,如何率先“突围”?
“林改”之槌
袁桥,位于如海河畔,与如今两条高速如皋段所经江安等12个镇看似毫不相干,但在林权改革上,两者联系紧密。
“春天种,夏天黄,秋天过后下锅堂”。上世纪60年代,因如海河河堤产权不明,农民随意侵占河堤毁绿造田,林业等部门每年调拨袁桥的一批批树种,重复着这样令人心酸的悲剧。2002年,袁桥敲响南通市“林改”招标拍卖第一槌,一场涉及沿线5个村、37个村民小组、1246亩土地的改革展开了。
简单地说,就是“凡树必有主,不栽一棵姓‘公’的树”。望着如海河畔44200棵平均胸径25厘米、高15米的意杨树,在杨树叶瑟瑟声中,时任袁桥镇副镇长的王道友回忆当时的情形:沿线农户种的杂粮田全部推平,宣布国有,然后分124标段招标,先后有38人中标,招标工作9天9夜都没有结束。
许映如介绍,通过签订河堤经营权转让协议,明确管护标准和双方责权利关系,承包者在缴纳责任保证金的基础上负责管护所栽植的林木,林木采伐收入按承包者40%%、镇村各20%%、农技站水利站各10%%的比例分成。承包人赵祝元称,获得如海河堤经营权后,镇水利站统一放样,农技站调运树苗,村集体组织统一开塘,自己栽植到位,10年预计收入30万。据统计,目前袁桥镇境内如海河堤林木蓄积量15000立方米,预计价值在850万元以上。
“公”“私”之辩
“意杨林既是防护林,又是经济林,是我们农民的绿色银行”,“杨树林成材前夹种粮食,收入拍双还不止”——2008年,袁桥林改模式在沿海、宁启高速沿线全面推广,变“要我种”为“我要种”,农民植树积极性空前激发。更为重要的是,全新植树观念沿路传播,农民世代传承的种植观念悄然改变。
不栽姓“公”的树,并不意味着政府不管,相反,政府“幕后推手”的力道更大,点击“穴位”更准。
2008年11月,如皋林改的攻坚月。一个月内,如皋市按照每年每亩400公斤大米标准,流转土地4200多亩;动用了65台挖掘机,整地、开界沟和挖树塘,开挖隔水沟89400多米,严格区分流转土地和农户的承包地,历时15天;从沭阳调集绿化苗木25株,到种 完毕,同样也只用了15天。
“林木姓‘私’,我们‘拷贝’袁桥林改模式不走样,但栽前的一切都必须姓‘公’,百姓才能最终得实惠。”林果站副站长陈建华颇有心得。就说树塘开挖,深浅大小直接关系到树木成活、生长,意杨尤其如此。以往边挖塘边栽植,树长不大。今年各镇先行整地,严格按照意杨80×80×80cm、银杏60×60×60cm的规格,采用挖掘机挖塘近25万个。林业局验收合格后,财政下拨流转金。
此外,如皋财政还安排了6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苗木采购等。南通市政府也加大力度,投入800万元,以奖代补。
模式之变
林改,改的就是一个产权。但途径却各有不同。在雪岸镇万富村,沿海高速路边意杨、银杏长势良好,林中八角金盘等低矮耐阴观赏花木郁郁葱葱。
“这是皋发园林公司王子生的做法,通过间种,每亩地1年约可赚2500元。”雪岸镇农技站站长沈剑说。该村吸收民间资本参与植树绿化,将沿海高速雪岸段两侧30米植树绿化发包。王子生享有产权、经营管理权。为确保绿化造林效果,规定承包方只可间伐,不可一次性采伐,并要求及时补栽。村对该路段绿化享有监督权,督促承包方管理好两侧树木,并确保绿化美化效果。
在常青、磨头、郭园等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同样收效。国泰林业公司通过土地流转,组建基地,然后通过订单,带动周围农民植树。企业负责苗木、运输、栽植、管护、病虫害防治、肥料、采伐等费用,并按五五等比例与农户进行分成,由企业聘请护林员管护,目前,有2000多户农民利用自有的土地发展意杨用材林。
政府的角色,随着林改的深化隐入幕后,但新的矛盾,依然需要各方关注。承包户反映:意杨是高杆遮阴植物,现在林中可夹种套种粮食、观赏花木,甚至放养草鸡,今后势必会与周边农户农田争光、水、肥,矛盾需要调解。同时,绿化带排灌系统并未同步建设,隔水沟建好积水难排,这一系列“细节”问题,仍需要政府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