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山户”圆了耕山梦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0-01-21 00:00
信息来源:
太白县黄柏塬乡黄柏塬村位于太白山西南角,共有耕地526亩,集体山林60,133亩。在全县开展林改试点中,黄柏塬村以“户均有山,还权于民”为宗旨,妥善解决历史遗留“多山户”问题,率先完成了主体改革任务,“无山户”承包山林的愿望得到了满足。
“无山户”与“多山户”产生的历史背景
1998年,太白县率先实施了集体山林承包经营改革尝试,将89万亩集体山林分级划等、承包到户,推行以户承包管理的模式。但因为当时政策还不够明朗,又由于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封山育林,群众收入有所减少,缴纳承包保证金有困难,黄柏塬村五组27户村民中大部分人觉得山林承包后只有管护义务而无相关利益,因此不愿意承包山林。乡村干部为使山林承包经营落到实处,在多方动员未果的情况下,将五组林地全部发包给了11户村民经营,有16户未参与承包。
2007年,黄柏塬村被确定为县级林改试点村。经过试点工作前期广泛深入的政策宣传,大部分群众要求承包山林的愿望十分迫切,但矛盾也随之暴露了出来:一是在1998年集体山林承包经营改革中,未包到山的16户农民这次都想承包林地,而村里已无山可包,只有从“多山户”承包的林地中往外划。存在“想承包”与“无地可包”的矛盾。二是1998年发包方与承包方签订的承包合同期限是50年,而现在还不到10年就要对承包合同进行修改,承包大户就要将自己一部分承包山分给别的农户,从心理上不愿意放弃,存在“给”与“不给”的矛盾。三是上次改革中没有或不愿意承包山林的农户(“无山户”),通过宣传看到了政策的利好面,觉得自己当年没有承包已经吃了亏,在这次林改中一定要承包林地,而且还要多承包,存在“承包少”与“承包多”的矛盾。
“无山户”与“多山户”矛盾的协调与解决
为确保改革工作顺利实施,达到“户户都有承包山、人人都有一片林”的目标,村林改领导小组针对五组的问题,提出了“尊重历史,发扬民主,公开公正”的林改思路,积极有效地协调和解决了矛盾和问题。
一是深入村组、农户,查阅资料,对村组集体林权现状进行全面调查摸底、造册登记、张榜公示,让群众对集体经济组织的林权状况一目了然。同时,采取走访、召开座谈会、发调查表等形式,对1998年以来集体山林承包经营状况以及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逐一排查、了解。
二是村林改领导小组成员通过逐户走访座谈,广泛了解他们的意愿和想法,特别是“无山户”和“多山户”的思想动态后,挨家挨户做“多山户”的思想工作,对他们讲林改政策、原则,讲历史遗留下来的矛盾和问题,讲人情、道理、邻里间的感情,通过三番五次甚至十次八次地反复做工作,“多山户”的思想终于有了改变,同意划出部分山林给“无山户”。之后,通过召开村民小组会议,公开透明地宣布“无山户”林地需求面积和“多山户”划出林地的面积、坐落及四至界限,最后由“无山户”选择自己愿意承包的林地进行承包到户。
三是在稳定承包关系上,“无山户”承包了“多山户”划出的部分林地后,向“多山户”按每亩每年0.70元的标准进行森林管护补偿。大见沟共有村民27户,集体林地19,636亩,除4户“五保户”无能力没有承包山林外,其余23户平均每户承包了853亩林地。
&nbs ; nbsp; 通过这次林改,全村112户农户中,除2户自动放弃和4户“五保户”未承包集体山林外,其余106户农户均承包了集体山林,承包户占全村总户数的95%,发包面积60,133亩,占应发包集体林地面积的100%。目前,林权证已全部发放到林农手中。
大家富了林区才会更和谐
通过林改,黄柏塬村已基本上建立了“两权分离、承包经营、利益共享、永续利用”的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模式,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群众承包山林的愿望得到了满足,以前遗留的问题也得到很好解决。同时,村里依托这次林改,树立了“发展林特产业,实现以林增收”的理念,进一步明确了林改后产业发展的思路,确定了干杂果、林特养殖、生态旅游三大重点。改革后,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经营山林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在山上敢于投入也舍得投入,学好科技、管好山林、发家致富蔚然成风。目前,黄柏塬村发展以板栗、核桃为主的经济林面积达到4530亩,土蜂养殖1800箱,发展“农家乐”10户,特种养殖(大鲵、虹鳟鱼等)3户,200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00元,同比增加1101元,被宝鸡市评为市级农民增收先进村。黄柏塬村村民们认识到:自己富不算富,只有大家都富了,村里才会更加和谐,林区才会更加稳定。
重庆市梁平县,东邻万州区,西连四川大竹县,南靠忠县、垫江县,北倚四川达州市、开江县,辖33个乡镇,有林业用地面积110.5万亩,活立木蓄积2,488,317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33% 。
“无山户”与“多山户”产生的历史背景
1998年,太白县率先实施了集体山林承包经营改革尝试,将89万亩集体山林分级划等、承包到户,推行以户承包管理的模式。但因为当时政策还不够明朗,又由于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封山育林,群众收入有所减少,缴纳承包保证金有困难,黄柏塬村五组27户村民中大部分人觉得山林承包后只有管护义务而无相关利益,因此不愿意承包山林。乡村干部为使山林承包经营落到实处,在多方动员未果的情况下,将五组林地全部发包给了11户村民经营,有16户未参与承包。
2007年,黄柏塬村被确定为县级林改试点村。经过试点工作前期广泛深入的政策宣传,大部分群众要求承包山林的愿望十分迫切,但矛盾也随之暴露了出来:一是在1998年集体山林承包经营改革中,未包到山的16户农民这次都想承包林地,而村里已无山可包,只有从“多山户”承包的林地中往外划。存在“想承包”与“无地可包”的矛盾。二是1998年发包方与承包方签订的承包合同期限是50年,而现在还不到10年就要对承包合同进行修改,承包大户就要将自己一部分承包山分给别的农户,从心理上不愿意放弃,存在“给”与“不给”的矛盾。三是上次改革中没有或不愿意承包山林的农户(“无山户”),通过宣传看到了政策的利好面,觉得自己当年没有承包已经吃了亏,在这次林改中一定要承包林地,而且还要多承包,存在“承包少”与“承包多”的矛盾。
“无山户”与“多山户”矛盾的协调与解决
为确保改革工作顺利实施,达到“户户都有承包山、人人都有一片林”的目标,村林改领导小组针对五组的问题,提出了“尊重历史,发扬民主,公开公正”的林改思路,积极有效地协调和解决了矛盾和问题。
一是深入村组、农户,查阅资料,对村组集体林权现状进行全面调查摸底、造册登记、张榜公示,让群众对集体经济组织的林权状况一目了然。同时,采取走访、召开座谈会、发调查表等形式,对1998年以来集体山林承包经营状况以及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逐一排查、了解。
二是村林改领导小组成员通过逐户走访座谈,广泛了解他们的意愿和想法,特别是“无山户”和“多山户”的思想动态后,挨家挨户做“多山户”的思想工作,对他们讲林改政策、原则,讲历史遗留下来的矛盾和问题,讲人情、道理、邻里间的感情,通过三番五次甚至十次八次地反复做工作,“多山户”的思想终于有了改变,同意划出部分山林给“无山户”。之后,通过召开村民小组会议,公开透明地宣布“无山户”林地需求面积和“多山户”划出林地的面积、坐落及四至界限,最后由“无山户”选择自己愿意承包的林地进行承包到户。
三是在稳定承包关系上,“无山户”承包了“多山户”划出的部分林地后,向“多山户”按每亩每年0.70元的标准进行森林管护补偿。大见沟共有村民27户,集体林地19,636亩,除4户“五保户”无能力没有承包山林外,其余23户平均每户承包了853亩林地。
&nbs ; nbsp; 通过这次林改,全村112户农户中,除2户自动放弃和4户“五保户”未承包集体山林外,其余106户农户均承包了集体山林,承包户占全村总户数的95%,发包面积60,133亩,占应发包集体林地面积的100%。目前,林权证已全部发放到林农手中。
大家富了林区才会更和谐
通过林改,黄柏塬村已基本上建立了“两权分离、承包经营、利益共享、永续利用”的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模式,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群众承包山林的愿望得到了满足,以前遗留的问题也得到很好解决。同时,村里依托这次林改,树立了“发展林特产业,实现以林增收”的理念,进一步明确了林改后产业发展的思路,确定了干杂果、林特养殖、生态旅游三大重点。改革后,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经营山林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在山上敢于投入也舍得投入,学好科技、管好山林、发家致富蔚然成风。目前,黄柏塬村发展以板栗、核桃为主的经济林面积达到4530亩,土蜂养殖1800箱,发展“农家乐”10户,特种养殖(大鲵、虹鳟鱼等)3户,200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00元,同比增加1101元,被宝鸡市评为市级农民增收先进村。黄柏塬村村民们认识到:自己富不算富,只有大家都富了,村里才会更加和谐,林区才会更加稳定。
重庆市梁平县,东邻万州区,西连四川大竹县,南靠忠县、垫江县,北倚四川达州市、开江县,辖33个乡镇,有林业用地面积110.5万亩,活立木蓄积2,488,317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