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人先搞创新 自主研发新技术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0-05-18 00:00
信息来源:
衡南县地处湘中偏南,三面环抱衡阳市区,兼具山、丘的地形地貌。全县辖27个乡镇(办事处)、738个村,总人口103万人,农业人口80万余人、20万余户农户。林地面积179.2万亩,其中集体林地178.3万亩。到目前为止,全县现场核实率达98.2%、林权发证率达81.4%、纠纷调处率达81.5%;县委县政府已批准在县林业局设立林业综合执法大队和林权管理服务中心两个副科机构,将“两站”139名差额、自费编制人员转为全额编制,全部纳入财政供养,全面完成了主体改革和配套改革任务。特别是在林改技术操作方面,我县坚持自主创新,开发出一套技术成熟、可行可用的林改软件信息系统,使林改工作速度、质量、效果得到飞跃式提升。现就有关情况作个简要汇报:
一、基于三大原因,认清“为什么”
我县为什么会创新思路,想到将信息化技术与林改业务操作有机结合这个“金点子”呢?我们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一)理论上有认识。在长期的基层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有好的思路,才有好的出路。干事缺乏创新,最多只能把一件事做完,而不能把一件事做对做好。对林改这项没有成功经验可循和现成模式可套的工作,尤其要具备创新意识。只有创新,才能处处先人一步,事事多人一招,时时抢占先机,才能应对困局,破解难题,走出一条他人没有走过的新路。
(二)历史上有教训。1982年开展林业“三定”工作时,由于传统林业技术手段落后,导致勘界发证准确度达不到50%,一山多证、重复发证等问题百出,权属归属不明,至今林权纠纷不断。如果照老办法依葫芦画瓢,此次林改将不可避免重蹈覆辙。
(三)现实上有必要。一是启动试点问题大。去年4月底至7月底,为了搞好一个乡镇的林改试点,我们集中了全县最能干的乡镇干部和最精干的技术人员,并分组包干到村到组。虽经数百名干部和技术人员历时3个多月的艰苦努力,耗资60多万元,但因采用传统手段,最终效果很不理想,不是勾图有误,就是表格填写有错,一半以上无法准确发证。二是全面铺开压力大。我县林改试点结束时已是去年7月底,全面铺开林改工作面临着任务重、时间紧、人手少、经费缺等重重困难。依照试点的速度和精度推算,如再不革新手段,我县林改任务难以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我们仔细分析,1982年林业“三定”和前期试点工作没搞好,不是干部不尽责,也不是技术人员不尽力,而是技术手段不科学。为此,我们发动县林改办同志开动脑筋想,甩开包袱试,朝着高端方向干。尽管此举风险极大,弄得不好既延误了时机,又难以成功。县委县政府和我局顶住了压力,坚持“看不准不动手,看准了不松手”,对他们的思想上每一个“小火花”和行动上每一个“小进步”,都及时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去年8月份,县林改办廖清生、肖平、李振洲3名同志,终于想出了把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PDA掌上电脑操作技术应用到林改勘界中的好点子,拿出了详细可行的方案。经与北京地林伟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反复会商,后又在实践中反复修改和完善,去年9月份终于实现了林改信息软件的成熟开发、成功应用。
二、明确三大功能,搞清“怎么干”
我县开发的林改软件信息技术系统是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硬件包括带GPS功能的PDA掌上电脑和PC台式电脑。软件包括PDA端软件和PC端软件两部分。
(一)PDA机具有外业数据采集功能。一是具有小班勾绘功能。野外作业之前,由县林改办统一将万分之一的地形图导入PDA。上山勾图时,技术员只需打开PDA的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屏幕上就能显示他本人在地形图上的当前状态,确定自己所在位置。技术人员利用PDA的功能,可根据需要灵活准确地将地形图放大、缩小、上下左右移动,直接在PDA上进行对坡或本坡勾绘小班,也可采用航迹法自动生成小班图形。小班图形形成后,PDA自动计算已勾绘的小班面积,小班编号也会以村为单位自动生成。二是具有小班信息采集功能。小班勾绘后,技术人员打开小班属性因子,可直接在PDA上填写林改需要的各项因子,林权权利人、身份证号、林种、树种、四至界线、小班面积和编号等因子便自动列表生成。三是具有信息远程发送功能。技术人员将采集的数据通过电子邮件,可直接发送到县林改办电脑中,再由电脑操作人员进行后期处理。
(二)PC端(台式电脑)具有对外业数据自动处理的功能。具体来说,一是可自动生成表格资料。电脑操作人员接收外业采集数据后,将全部信息导入到PC端软件中,就能自动生成林改现场核实表、公布表、公示表、申请表、台帐、承包合同等表格资料,申请表还可自动附上小班地形图,这些表格可批量打印,也可以单张打印。二是可动态掌握进度。我们可以随时对各乡镇外业各项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动态、准确地掌握各乡镇的林改任务完成真实情况。县委县政府就是以此为依据,每10天对各乡镇林改进度进行排名的。三是可方便纠错。可以检查外业工作采集的数据是否正确,图形是否存重叠,现场核实是否符合法律、政策,规定程序是否到位,并可及时指导外业人员修正。四是可直接打印林权证。已收集的林改数据可批量导入省林权办证内网,打印林权证,林权证上的附图也可直接从电脑上打印出来,无需再复印。五是可方便查询和档案管理。今后,只需输入林权人的身份证号、姓名、村组名中的任何一项信息,就能查询到该林权证全部的信息。林改结束后,能形成一套完整的电子档案,对今后的档案管理带来更大的方便。
(三)整个软件系统具有触类旁通、一机多用的功能。我县自主研发的林改信息软件,不但可应用于林改业务实践,而且可直接应用于整个林业业务领域。我县主伐作业设计、造林作设计和验收、林地占用设计、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各个业务现已全部采用这项技术操作。从而使林业野外作业实现无纸化,推动林业技术质的飞跃和深刻革命,引领林业技术潮流,具有在全国推介的价值。
三、实现三大优势,弄清“好在哪”
我县创新的林改信息软件,主要有三大优势:
第一大优势:能大幅度减轻人工作业量,节省工作时间。因采用这项新技术,在林改外业堪界时,可省去人工核对地形、地物、计算小班面积、转抄表格、电脑录机等系列工序,从而减轻了工作量,节省了工作时间,减轻了劳动强度。以我县为例:如按传统方法搞林改,技术人员即使不分身去做包括退耕还林自查验收在内的其他任何业务工作,外业至少需7个月,内业也至少需6个月才能完成,全面完成现场核实任务至少需13个月时间。而我县林改去年8月份才全面辅开、10月初才开始采用新方法勘界,在不足7个月(除去春节)的时间里,就全部完成林改外业、内业工作,而且此期间技术人员还统筹兼顾搞好了林业其他各项业务工作。
第二大优势:能大幅度减少误差,提高准确率。一是减少了面积计算误差。传统方法是用方格纸和求积仪计算面积,人工平差,很容易出错。而新技术是电脑自动计算面积,自动平差。我们通过反复测试,PDA计算面积准确率达99.5%之上。二是减少了小班勾绘误差。传统方法由技术人员手拿地形图查找明显的地形地物点与之对应,凭经验确定等高线进行勾图,操作起来很难搞准。尤其是对大山区和平原地带及地形破坏严重的地方,勾绘小班容易错位。而新方法只要打开PDA的GPS功能,输入当地经纬度午参数,就能准确定位,误差可控制在2至5m以内。三是减少了抄表差错。传统方法由技术人员手工填写第一套表,然后再由他人转抄几份。试点中发现,各人笔迹不同,抄错抄别、字迹潦草难辨的相当普遍,差错率很高。而采用新方法因电脑自动生成表格,规避了这个环节的误差。四是减少了电脑输机差错。传统方法中申请表必须录机才能打证,而录机往往不是技术员本人,失误不可避免。我县有几千万个以上的林改数据信息,人工较对,难上加难。而新方法外业时就自动同步输好了机,省去了这个环节,避免了错误。
第三大优势:能大幅度节约林改工作经费。一是减少了野外作业补助。因为新技术大大地减轻野外作业的工作量、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当然补助标准就下降了。我县野外作业补助标准只有周边县市的二分之一,此项可节约经费达50多万元。二是省去了电脑录机工作经费。按外县录机平均每条0.1元的补助标准测算,我县如按传统方法录机补助需6万元左右,而新方法没有这道工序,因而省去了这笔费用。三是节约了表格费用。按传统方法,把所有表格下发到林业站,再由林业站下发到各村组农户填写各项因子,各个环节浪费严重,最终收回的表格不到下发的1/3。而新方法统一打印好各项因子齐全的表格,发给村民签字盖章即可,无须再手工填写各项因子,从而避免了浪费,仅此可为我县节约30万元左右。四是省去了人工转抄表的工作经费。按传统方法,人工抄表的人工工资全县保守估计需30万元以上,新方法因没有这道工序,这笔费用便可省去。五是减少了台式电脑和地形图购置经费。按传统方法,我县录机需购置30台以上的台式电脑,而按新方法只需3台就能够处理好所有的数据,地形图也无需购买。这一项也可节约经费15万元左右。我县购买40台PDA和开发软件虽花去17万元,但新方法节省了130多万元,这一加一减,全县还是省去了110多万元。
我县虽在林改技术创新上取得了一点成绩,但如果没有省委省政府、衡阳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没有省林业厅、衡阳市林业局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没有衡南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进,没有采取预先踏界的工作方法、实行县乡村组和技术员“五位一体”工作机制,我们照样难以克难致胜、走出重围。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前段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和兄弟县市区相比、离省市要求还有差距。今后,我们决心借鉴兄弟县市的先进经验,继续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力求在林改乃至整个林业工作中有更大作为。
一、基于三大原因,认清“为什么”
我县为什么会创新思路,想到将信息化技术与林改业务操作有机结合这个“金点子”呢?我们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一)理论上有认识。在长期的基层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有好的思路,才有好的出路。干事缺乏创新,最多只能把一件事做完,而不能把一件事做对做好。对林改这项没有成功经验可循和现成模式可套的工作,尤其要具备创新意识。只有创新,才能处处先人一步,事事多人一招,时时抢占先机,才能应对困局,破解难题,走出一条他人没有走过的新路。
(二)历史上有教训。1982年开展林业“三定”工作时,由于传统林业技术手段落后,导致勘界发证准确度达不到50%,一山多证、重复发证等问题百出,权属归属不明,至今林权纠纷不断。如果照老办法依葫芦画瓢,此次林改将不可避免重蹈覆辙。
(三)现实上有必要。一是启动试点问题大。去年4月底至7月底,为了搞好一个乡镇的林改试点,我们集中了全县最能干的乡镇干部和最精干的技术人员,并分组包干到村到组。虽经数百名干部和技术人员历时3个多月的艰苦努力,耗资60多万元,但因采用传统手段,最终效果很不理想,不是勾图有误,就是表格填写有错,一半以上无法准确发证。二是全面铺开压力大。我县林改试点结束时已是去年7月底,全面铺开林改工作面临着任务重、时间紧、人手少、经费缺等重重困难。依照试点的速度和精度推算,如再不革新手段,我县林改任务难以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我们仔细分析,1982年林业“三定”和前期试点工作没搞好,不是干部不尽责,也不是技术人员不尽力,而是技术手段不科学。为此,我们发动县林改办同志开动脑筋想,甩开包袱试,朝着高端方向干。尽管此举风险极大,弄得不好既延误了时机,又难以成功。县委县政府和我局顶住了压力,坚持“看不准不动手,看准了不松手”,对他们的思想上每一个“小火花”和行动上每一个“小进步”,都及时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去年8月份,县林改办廖清生、肖平、李振洲3名同志,终于想出了把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PDA掌上电脑操作技术应用到林改勘界中的好点子,拿出了详细可行的方案。经与北京地林伟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反复会商,后又在实践中反复修改和完善,去年9月份终于实现了林改信息软件的成熟开发、成功应用。
二、明确三大功能,搞清“怎么干”
我县开发的林改软件信息技术系统是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硬件包括带GPS功能的PDA掌上电脑和PC台式电脑。软件包括PDA端软件和PC端软件两部分。
(一)PDA机具有外业数据采集功能。一是具有小班勾绘功能。野外作业之前,由县林改办统一将万分之一的地形图导入PDA。上山勾图时,技术员只需打开PDA的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屏幕上就能显示他本人在地形图上的当前状态,确定自己所在位置。技术人员利用PDA的功能,可根据需要灵活准确地将地形图放大、缩小、上下左右移动,直接在PDA上进行对坡或本坡勾绘小班,也可采用航迹法自动生成小班图形。小班图形形成后,PDA自动计算已勾绘的小班面积,小班编号也会以村为单位自动生成。二是具有小班信息采集功能。小班勾绘后,技术人员打开小班属性因子,可直接在PDA上填写林改需要的各项因子,林权权利人、身份证号、林种、树种、四至界线、小班面积和编号等因子便自动列表生成。三是具有信息远程发送功能。技术人员将采集的数据通过电子邮件,可直接发送到县林改办电脑中,再由电脑操作人员进行后期处理。
(二)PC端(台式电脑)具有对外业数据自动处理的功能。具体来说,一是可自动生成表格资料。电脑操作人员接收外业采集数据后,将全部信息导入到PC端软件中,就能自动生成林改现场核实表、公布表、公示表、申请表、台帐、承包合同等表格资料,申请表还可自动附上小班地形图,这些表格可批量打印,也可以单张打印。二是可动态掌握进度。我们可以随时对各乡镇外业各项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动态、准确地掌握各乡镇的林改任务完成真实情况。县委县政府就是以此为依据,每10天对各乡镇林改进度进行排名的。三是可方便纠错。可以检查外业工作采集的数据是否正确,图形是否存重叠,现场核实是否符合法律、政策,规定程序是否到位,并可及时指导外业人员修正。四是可直接打印林权证。已收集的林改数据可批量导入省林权办证内网,打印林权证,林权证上的附图也可直接从电脑上打印出来,无需再复印。五是可方便查询和档案管理。今后,只需输入林权人的身份证号、姓名、村组名中的任何一项信息,就能查询到该林权证全部的信息。林改结束后,能形成一套完整的电子档案,对今后的档案管理带来更大的方便。
(三)整个软件系统具有触类旁通、一机多用的功能。我县自主研发的林改信息软件,不但可应用于林改业务实践,而且可直接应用于整个林业业务领域。我县主伐作业设计、造林作设计和验收、林地占用设计、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各个业务现已全部采用这项技术操作。从而使林业野外作业实现无纸化,推动林业技术质的飞跃和深刻革命,引领林业技术潮流,具有在全国推介的价值。
三、实现三大优势,弄清“好在哪”
我县创新的林改信息软件,主要有三大优势:
第一大优势:能大幅度减轻人工作业量,节省工作时间。因采用这项新技术,在林改外业堪界时,可省去人工核对地形、地物、计算小班面积、转抄表格、电脑录机等系列工序,从而减轻了工作量,节省了工作时间,减轻了劳动强度。以我县为例:如按传统方法搞林改,技术人员即使不分身去做包括退耕还林自查验收在内的其他任何业务工作,外业至少需7个月,内业也至少需6个月才能完成,全面完成现场核实任务至少需13个月时间。而我县林改去年8月份才全面辅开、10月初才开始采用新方法勘界,在不足7个月(除去春节)的时间里,就全部完成林改外业、内业工作,而且此期间技术人员还统筹兼顾搞好了林业其他各项业务工作。
第二大优势:能大幅度减少误差,提高准确率。一是减少了面积计算误差。传统方法是用方格纸和求积仪计算面积,人工平差,很容易出错。而新技术是电脑自动计算面积,自动平差。我们通过反复测试,PDA计算面积准确率达99.5%之上。二是减少了小班勾绘误差。传统方法由技术人员手拿地形图查找明显的地形地物点与之对应,凭经验确定等高线进行勾图,操作起来很难搞准。尤其是对大山区和平原地带及地形破坏严重的地方,勾绘小班容易错位。而新方法只要打开PDA的GPS功能,输入当地经纬度午参数,就能准确定位,误差可控制在2至5m以内。三是减少了抄表差错。传统方法由技术人员手工填写第一套表,然后再由他人转抄几份。试点中发现,各人笔迹不同,抄错抄别、字迹潦草难辨的相当普遍,差错率很高。而采用新方法因电脑自动生成表格,规避了这个环节的误差。四是减少了电脑输机差错。传统方法中申请表必须录机才能打证,而录机往往不是技术员本人,失误不可避免。我县有几千万个以上的林改数据信息,人工较对,难上加难。而新方法外业时就自动同步输好了机,省去了这个环节,避免了错误。
第三大优势:能大幅度节约林改工作经费。一是减少了野外作业补助。因为新技术大大地减轻野外作业的工作量、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当然补助标准就下降了。我县野外作业补助标准只有周边县市的二分之一,此项可节约经费达50多万元。二是省去了电脑录机工作经费。按外县录机平均每条0.1元的补助标准测算,我县如按传统方法录机补助需6万元左右,而新方法没有这道工序,因而省去了这笔费用。三是节约了表格费用。按传统方法,把所有表格下发到林业站,再由林业站下发到各村组农户填写各项因子,各个环节浪费严重,最终收回的表格不到下发的1/3。而新方法统一打印好各项因子齐全的表格,发给村民签字盖章即可,无须再手工填写各项因子,从而避免了浪费,仅此可为我县节约30万元左右。四是省去了人工转抄表的工作经费。按传统方法,人工抄表的人工工资全县保守估计需30万元以上,新方法因没有这道工序,这笔费用便可省去。五是减少了台式电脑和地形图购置经费。按传统方法,我县录机需购置30台以上的台式电脑,而按新方法只需3台就能够处理好所有的数据,地形图也无需购买。这一项也可节约经费15万元左右。我县购买40台PDA和开发软件虽花去17万元,但新方法节省了130多万元,这一加一减,全县还是省去了110多万元。
我县虽在林改技术创新上取得了一点成绩,但如果没有省委省政府、衡阳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没有省林业厅、衡阳市林业局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没有衡南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进,没有采取预先踏界的工作方法、实行县乡村组和技术员“五位一体”工作机制,我们照样难以克难致胜、走出重围。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前段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和兄弟县市区相比、离省市要求还有差距。今后,我们决心借鉴兄弟县市的先进经验,继续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力求在林改乃至整个林业工作中有更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