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常在“财”不断 ---看贵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如何保森林资源增长促林农增收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0-11-10 00:00
信息来源:
好雨知时节。国庆前的一场秋雨就像上天特意安排的一场大扫除,为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梳妆打扮,以备迎接四面八方的游客。
9月29日,笔者在离雷山县城20余公里的景区公路边,看到丹江镇乌东村“农家乐”老板金正荣正把刚采购来的酒肉等搬进屋。“林改后,国家每年要发给农户生态补偿金,还扶持我们发展乡村旅游,比砍树卖划算多了,青山常在财不断吗!”这位经营 “农家乐”不到3年的苗族农民,深信良好的生态将引来大量游人,为当地群众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
青山常在“财”不断,林权到户农家乐!随着贵州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改革的基本完成和配套改革的不断深化,广大林农爱林、护林、造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正从开展林地流转、发展规模林业产业、合理间伐中获益。
800万农户分享亿亩青山
9月25日,笔者在黔西县林泉镇岔白村看到,村民黎先贵家的楸树林比3年前茂盛了许多。老黎从箱子里翻出绿色的“林权证”,从证上可看出,他家分得8亩林地。2亩荒地种楸树,在6亩松林下规模养鸡。他说:“林改把原来的集体林分到各家各户,扩大了农户发展空间,更让我们放心经营林地。”
贵州省有林业用地1.32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49.8%,但集体林地占林地总面积的96%,林地、林木产权不明晰,权、责、利不统一,导致森林经营粗放,林地产出率低,广大林农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
为充分发挥山区优势,提高林业整体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2006年底贵州启动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把1.315亿亩林地分给了800多万农户。
为让林改工作顺利开展, 贵州省、市、县、乡、村各级制定符合实际的林改方案,抽调精兵强将进村入户、上山头细致调研,统一工作方法、步骤和标准,坚持稳定完善自留山、责任山政策,将集体山林按照“均山、均股、均利”原则落实到户。
截至目前,全省各级投入林改经费2.95亿元,完成确权勘界面积1.28亿亩,占林改总面积的98%;换发林权证410万本,发证面积1.24亿亩,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的改革目标。
一草一木分得清
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桥镇十字村十字组和永红组曾为争30亩森林而差点发生上百人的群体性事件,如今隔阂早已消除。村主任施从刚说:“要不是林业部门多方调查,坚持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把该片森林确权给永红组,两个寨子的矛盾将会越结越深。”
据了解,过去农民对森林、林地关心不够,分山林时基本以村组干部“指手”为界,山林划分极不规范。此次林权改革让群众意识到林地的重要性,纷纷提出了林权诉求,有的农户间为争一棵树互不相让,有的村寨间为争一片山林产生了群体纠纷。贵州省共清理出农户与农户、农户与集体、组与组、村与村、乡镇与乡镇、县区与县区、市州地与市州地、集体与国有林场之间的林权纠纷78,559起,不但影响了林权证发放,延误林改进度,导致一些地方林改配套政策迟迟不能出台,还给农村稳定和林区稳定埋下隐患。
为加快林权纠纷调处, 贵州省各地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充分发挥农村“三老”的作用,坚持“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团结、有利于生产”的原则,先易后难,及时就地调处。目前,已调处65,045起,调处率达83.2%,促进了山区、林区和谐。
各地的林改基础工作特别扎实。笔者在锦屏县河口乡林业站看到,工作人员输入农户的林权证编号,数据库系统便显现出一块带框线的红色地块以及这宗地的地块坐落、面积大小等信息,和林权证上的一模一样,一草一木分得清清楚楚。
各地还把确权、分山、分林、分利等涉及千家万户利益的决定权交给群众,让农户自主选择改革模式、自主决定利益分配方式、自主协商化解矛盾,维护了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群众依法维权、干部依法行政,促进了农村民主化进程和乡风文明。
荒山造林产业兴
笔者在黔东南州林区听到一个笑话——几年前,一个农民到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方祥管理站报火警:“烧山了,你们咋不去救火?”站长一边往火场快赶一边问:“是哪家的山林失火?”该农民答:“你走慢点,是我家的。”
这个笑话从侧面折射出林改前由于产权不明晰,农民造林护林积极性受挫,对经营林地、发展林业产业没有信心,各地都出现过烧不管,伐不管,你砍我也砍,干部救火、群众观火的尴尬。
如今,分山到户,树定根,人定心,昔日林区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不但制定村规民约保护森林,还积极开发荒山,发展林业产业。黎平县高屯镇绞便村农户欧帮根承包村里荒山种茶400亩,他说:“林改可以使我放心大胆地发展林业产业。”该县抢抓林改机遇,大力扶持农民发展“两茶”产业,去年新建茶园1.8万亩、油茶林1.9万亩,还扶持农民发展楠竹、山核桃、杨梅、小香橘等经果林1.5万亩,全县林业产业产值和收入分别是2008年的3倍和4倍,林业人均收入同比增加150元。
9月30日,笔者在乌江上游金江边的息烽县养龙司乡高洞村大沟组看到,曾经荒芜的346亩?柑园又挂满了果子,林下种上了花生和蔬菜。果园主人吴厚礼告诉记者,10年前,她与村民签订荒山承包合同后,先后投入80万元把昔日的石旮旯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果园。当开始有收入时,因种种原因闹得她无心管理。前年底,国家为她颁发了果园林权证,她扬了扬手中的证书:“有了它,我一定加大投入把果园管好。”
吴厚礼的话说明,林改后广大林农管好自家的山、护好自家的林的意识强了,农户和企业发展规模林业产业致富的信心足了。雷山县引进企业在永乐镇大寨村流转林地7500亩发展林下药、茶产业。望谟县流转林地种植桉树10多万亩,福建、浙江等地客商纷纷到六枝、锦屏等地寻求林业发展项目。各地还积极引导扶持农民发展林下种养业,一些农民纷纷承包、租赁森林生态景区、景点开办“农家乐”、休闲度假山庄。
青山绿水变真金白银
踩着满地厚厚的绵软的松针,笔者在息烽县温泉镇高潮村村民唐仕海家的松树林里看到一些新砍的树桩。作为贵州省采伐试点村的农户,唐仕海家8亩森林今年间伐了4立方米木材出售,收入2000余元,他说:“这是我管护森林以来的第一笔收入 。”
几年前,老唐曾为卖木材找村委在采伐申请上盖章、林业站派员上山核实、镇政府签字后,听说还要县林业局林政股审查、局领导审批、再到林政股办理采伐证,他干脆放弃了。“要把证办下来,可能收入还不够来来回回的车费。”实行采伐改革后,他只需联系好木材商、谈好价,向镇林业站提出申请,经林业站派出的护林员实地查看并做好准伐标志,交易就成功了。
为了加快林农增收致富步伐,林权主体改革基本完成后,贵州省各地根据实际大力推进配套改革促林业发展,积累了很多有益经验。
在锦屏等10县(市、区)启动的森林采伐管理试点,简化了林木采伐申报、审批程序,实行采伐指标“阳光分配”,木材产销见面、竞价销售,打破垄断经营和地区封锁,拓宽销售渠道,为林农获得最大收益提供了保障。
地不卖,树不砍,手拿“本本”可贷款。锦屏县三江镇飞山社区村民王名柳以自家的森林作抵押在县信用社贷款30万元。他感慨地说:“林权改革终于让青山绿水变成了真金白银。”省林业厅已与相关金融部门联合下发了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和林权抵押贷款一系列实施意见,为林业生产经营、林农发展林业生产提供了资金保障,拓宽了林业融资渠道。目前,全省森林资源抵押贷款已达8000多万元。
贵州对林木税费征收比例、征收范围等进行了调减,育林基金征收比例从原来的20%调减为10%;林副产品、经济林等不纳入征收范围,每年减轻林农负担3000多万元。
去年,贵州省首次按照每亩每年5元的标准率先对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内集体林实施生态效益补偿。雷山县一名林农领到生态效益补偿金时幽默地说:“森林放屁也值钱了。”
10月1日,《贵州省森林林木林地流转条例》正式实施,将会引导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吸引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向林业聚集,增强林业发展实力,促进贵州林业更好更快发展。
9月29日,笔者在离雷山县城20余公里的景区公路边,看到丹江镇乌东村“农家乐”老板金正荣正把刚采购来的酒肉等搬进屋。“林改后,国家每年要发给农户生态补偿金,还扶持我们发展乡村旅游,比砍树卖划算多了,青山常在财不断吗!”这位经营 “农家乐”不到3年的苗族农民,深信良好的生态将引来大量游人,为当地群众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
青山常在“财”不断,林权到户农家乐!随着贵州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改革的基本完成和配套改革的不断深化,广大林农爱林、护林、造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正从开展林地流转、发展规模林业产业、合理间伐中获益。
800万农户分享亿亩青山
9月25日,笔者在黔西县林泉镇岔白村看到,村民黎先贵家的楸树林比3年前茂盛了许多。老黎从箱子里翻出绿色的“林权证”,从证上可看出,他家分得8亩林地。2亩荒地种楸树,在6亩松林下规模养鸡。他说:“林改把原来的集体林分到各家各户,扩大了农户发展空间,更让我们放心经营林地。”
贵州省有林业用地1.32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49.8%,但集体林地占林地总面积的96%,林地、林木产权不明晰,权、责、利不统一,导致森林经营粗放,林地产出率低,广大林农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
为充分发挥山区优势,提高林业整体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2006年底贵州启动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把1.315亿亩林地分给了800多万农户。
为让林改工作顺利开展, 贵州省、市、县、乡、村各级制定符合实际的林改方案,抽调精兵强将进村入户、上山头细致调研,统一工作方法、步骤和标准,坚持稳定完善自留山、责任山政策,将集体山林按照“均山、均股、均利”原则落实到户。
截至目前,全省各级投入林改经费2.95亿元,完成确权勘界面积1.28亿亩,占林改总面积的98%;换发林权证410万本,发证面积1.24亿亩,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的改革目标。
一草一木分得清
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桥镇十字村十字组和永红组曾为争30亩森林而差点发生上百人的群体性事件,如今隔阂早已消除。村主任施从刚说:“要不是林业部门多方调查,坚持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把该片森林确权给永红组,两个寨子的矛盾将会越结越深。”
据了解,过去农民对森林、林地关心不够,分山林时基本以村组干部“指手”为界,山林划分极不规范。此次林权改革让群众意识到林地的重要性,纷纷提出了林权诉求,有的农户间为争一棵树互不相让,有的村寨间为争一片山林产生了群体纠纷。贵州省共清理出农户与农户、农户与集体、组与组、村与村、乡镇与乡镇、县区与县区、市州地与市州地、集体与国有林场之间的林权纠纷78,559起,不但影响了林权证发放,延误林改进度,导致一些地方林改配套政策迟迟不能出台,还给农村稳定和林区稳定埋下隐患。
为加快林权纠纷调处, 贵州省各地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充分发挥农村“三老”的作用,坚持“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团结、有利于生产”的原则,先易后难,及时就地调处。目前,已调处65,045起,调处率达83.2%,促进了山区、林区和谐。
各地的林改基础工作特别扎实。笔者在锦屏县河口乡林业站看到,工作人员输入农户的林权证编号,数据库系统便显现出一块带框线的红色地块以及这宗地的地块坐落、面积大小等信息,和林权证上的一模一样,一草一木分得清清楚楚。
各地还把确权、分山、分林、分利等涉及千家万户利益的决定权交给群众,让农户自主选择改革模式、自主决定利益分配方式、自主协商化解矛盾,维护了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群众依法维权、干部依法行政,促进了农村民主化进程和乡风文明。
荒山造林产业兴
笔者在黔东南州林区听到一个笑话——几年前,一个农民到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方祥管理站报火警:“烧山了,你们咋不去救火?”站长一边往火场快赶一边问:“是哪家的山林失火?”该农民答:“你走慢点,是我家的。”
这个笑话从侧面折射出林改前由于产权不明晰,农民造林护林积极性受挫,对经营林地、发展林业产业没有信心,各地都出现过烧不管,伐不管,你砍我也砍,干部救火、群众观火的尴尬。
如今,分山到户,树定根,人定心,昔日林区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不但制定村规民约保护森林,还积极开发荒山,发展林业产业。黎平县高屯镇绞便村农户欧帮根承包村里荒山种茶400亩,他说:“林改可以使我放心大胆地发展林业产业。”该县抢抓林改机遇,大力扶持农民发展“两茶”产业,去年新建茶园1.8万亩、油茶林1.9万亩,还扶持农民发展楠竹、山核桃、杨梅、小香橘等经果林1.5万亩,全县林业产业产值和收入分别是2008年的3倍和4倍,林业人均收入同比增加150元。
9月30日,笔者在乌江上游金江边的息烽县养龙司乡高洞村大沟组看到,曾经荒芜的346亩?柑园又挂满了果子,林下种上了花生和蔬菜。果园主人吴厚礼告诉记者,10年前,她与村民签订荒山承包合同后,先后投入80万元把昔日的石旮旯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果园。当开始有收入时,因种种原因闹得她无心管理。前年底,国家为她颁发了果园林权证,她扬了扬手中的证书:“有了它,我一定加大投入把果园管好。”
吴厚礼的话说明,林改后广大林农管好自家的山、护好自家的林的意识强了,农户和企业发展规模林业产业致富的信心足了。雷山县引进企业在永乐镇大寨村流转林地7500亩发展林下药、茶产业。望谟县流转林地种植桉树10多万亩,福建、浙江等地客商纷纷到六枝、锦屏等地寻求林业发展项目。各地还积极引导扶持农民发展林下种养业,一些农民纷纷承包、租赁森林生态景区、景点开办“农家乐”、休闲度假山庄。
青山绿水变真金白银
踩着满地厚厚的绵软的松针,笔者在息烽县温泉镇高潮村村民唐仕海家的松树林里看到一些新砍的树桩。作为贵州省采伐试点村的农户,唐仕海家8亩森林今年间伐了4立方米木材出售,收入2000余元,他说:“这是我管护森林以来的第一笔收入 。”
几年前,老唐曾为卖木材找村委在采伐申请上盖章、林业站派员上山核实、镇政府签字后,听说还要县林业局林政股审查、局领导审批、再到林政股办理采伐证,他干脆放弃了。“要把证办下来,可能收入还不够来来回回的车费。”实行采伐改革后,他只需联系好木材商、谈好价,向镇林业站提出申请,经林业站派出的护林员实地查看并做好准伐标志,交易就成功了。
为了加快林农增收致富步伐,林权主体改革基本完成后,贵州省各地根据实际大力推进配套改革促林业发展,积累了很多有益经验。
在锦屏等10县(市、区)启动的森林采伐管理试点,简化了林木采伐申报、审批程序,实行采伐指标“阳光分配”,木材产销见面、竞价销售,打破垄断经营和地区封锁,拓宽销售渠道,为林农获得最大收益提供了保障。
地不卖,树不砍,手拿“本本”可贷款。锦屏县三江镇飞山社区村民王名柳以自家的森林作抵押在县信用社贷款30万元。他感慨地说:“林权改革终于让青山绿水变成了真金白银。”省林业厅已与相关金融部门联合下发了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和林权抵押贷款一系列实施意见,为林业生产经营、林农发展林业生产提供了资金保障,拓宽了林业融资渠道。目前,全省森林资源抵押贷款已达8000多万元。
贵州对林木税费征收比例、征收范围等进行了调减,育林基金征收比例从原来的20%调减为10%;林副产品、经济林等不纳入征收范围,每年减轻林农负担3000多万元。
去年,贵州省首次按照每亩每年5元的标准率先对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内集体林实施生态效益补偿。雷山县一名林农领到生态效益补偿金时幽默地说:“森林放屁也值钱了。”
10月1日,《贵州省森林林木林地流转条例》正式实施,将会引导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吸引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向林业聚集,增强林业发展实力,促进贵州林业更好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