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改,下活产业发展“一盘棋”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0-11-10 00:00 信息来源:
  宜都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八百里清江与长江在此交汇。全市国土面积203.7万亩,林业用地120万亩,集体林118万亩,是湖北省林改试点县市中唯一的天保县市。宜都是“七山一水两分田”,人均林地面积4.11亩,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出路在山,希望在林。近年来,宜都市委、市政府借助林改,大做兴林富民文章,坚持把林业产业化摆在突出位置,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产业化的思维来谋划林业,把发展林业产业作为增加林农收入的突破口,作为壮大市域经济,建设全面小康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下活了林业产业发展“全盘棋”,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三统一”。
  一、产业发展夯实“三基础”
  1.因地制宜,巩固林改成果。宜都市坚持“资源权属清晰化,推进流转规范化,分类经营法治化,增绿增效持续化”的“四化”目标,在全省率先完成了明晰产权的工作目标。目前,全市5.4万户、17.3万宗、115万亩林地全部确权发证到户,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
  2.创新体制,放活林业机制。在全省率先停止征收林业“两金”,每年减轻农民涉林负担350多万元;率先启动森林火灾保险业务和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率先开展林 资产评估和招拍挂业,率先在全省建立市乡村三级林权档案网络,做到了只进林业“一家门”就知林改“一切事”。
  3.尊重民意,保障林农受益。在收益分配上,宜都明确规定:凡确权到户的林地,林地所有收益全部归林农自主所有;凡采取拍卖、转让、租赁和承包等方式转让的集体林,所得收益用途由全村2/3村民或农户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主要用于林业产业发展或村级公益事业建设。
  二、产业发展下活“三招棋”
  1.建设林特基地。在产业基地发展上,坚持以办大基地、建大龙头,调整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为重点,扩大规模,培植后劲,形成了以柑橘、茶叶、冬枣、花椒、黄桃、桑蚕六大产业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在建设资金保障机制上,宜都采取捆绑发展的方式,把产业建设与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双低改造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结合林权改革,出台奖扶政策,整合“双低”改造和土地整理等项目资金1.8亿元,不断夯实林业产业发展基础。在产业发展布局上,科学规划,典型示范,认真抓好了八卦山2万亩精品柑橘示范区、全福河1万亩高效茶叶示范区、枝城三畈3000亩黄桃基地、九道河2000亩冬枣示范区、纸访冲2000亩花椒基地、姚家店2000亩油茶基地等现代林业“六大基地”建设,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目前,全市共建成千亩以上林特基地40余个,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75个、专业镇8个,高效经济林面积达到48万亩,实现了“人均2亩高效经济林”的目标,使林业产业基地既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又成为生态保护的“稳定点”,宜都市被命名为中国柑橘之乡、全国柑橘产业20强县市、湖北省水果大市。
  2.培育产业龙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培植壮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产供销一条龙、贸工林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宜红茶叶、绿源生物、土老憨、宜都蜜柑等一批林业产业化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如湖北土老憨公司投资2.5亿元,建成全省最大的柑橘加工及批发交易中心,开发山野菜、葛根粉、香椿等7大类30多个林特产品,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2.65亿元,创利税2384万元,成为省级林业龙头企业,“土老憨”荣膺中国驰名商标和全国最具市场竞争力林农产品商标。目前,全市已有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并带动建成林产品加工企业114家,年加工产值达13亿元, 企业从业人员5000余人,网络基地18.5万亩,辐射带动10万农民致富。
  3.打造加工园区。依托资源优势,突出基础配套,狠抓林业产业加工园建设,先后规划建设了清江绿色产业园,现代林业生物科技产业工业园,为林业产业发展搭建了有效平台。特别是今年2月24日获省级批准建立的湖北现代林业宜都生物产业科技工业园,主要是以丰岛集团、绿源生物、土老憨等为主构架,建立林业产业原料基地30万亩。以宜昌绿源生物、东阳光等企业为龙头,人工培殖开发冬虫夏草、茶多酚及儿茶素EGCG单体等系列生物制品。以土老憨企业为骨干,运用“土老憨”中国驰名商标,打造和开发系列林副产品。力争通过3-5年的生物产业科技工业园建设,使园区内企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的规模,创利税3.5亿元。目前,通过招商引资,已引进科力生集团、宏发纸业、天人果汁食品等5家涉林企业先后落户园区,协议投资达18.5亿元。
  三、产业发展凸现“三效益”
  通过林权改革,下活了林业产业发展“全盘棋”,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
  1.壮大了集体经济,促进了林农增收。林改不仅给林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且为村集体经济提供了长期稳定的来源,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入。2009年度,全市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1亿元,年收入过100万元的村达24个,彻底消灭了“空壳村”。全市实现林业产值6.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3%;农民人均林业收入210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1%,林业正在成为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已有500多名农民工返乡兴林创业。
  2.激发了造林热情,改善了生态环境。林改为生态建设建立了一个良好的机制,广大群众十分珍惜这份森林资产,舍得在林地上投入,愿意在经营上操心,真正实现了“栽一株、活一株、成材一株”。林改后,全市造林投资1.12亿元,其中群众投工投劳4750万元,占总投资的42%;新增造林面积2.1万亩,成活率达90%,保存率达95%,森林植被得到迅速恢复;林木蓄积量增加到22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上升到62.8%,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00多平方公里,少数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局面得到有效控制。与林改前相比,全市森林案件发生数下降55.4%,森林火灾发生起数和受灾面积分别下降45%和50%,先后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森林防火先进市、全省绿化模范县市。
  3.优化了资源配置,融洽了干群关系。通过林改,有效盘活了林木林地资产,实现了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林业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显著提升。如高坝州镇八卦山“双低”改造基地,林改后建成的2万亩高效柑橘园,以前荒山每亩效益不超过25元,现在发展优质柑橘每亩收益达到3000-5000元,效益翻了100倍还多。目前,全市形成了30万优质柑橘、10万高效茶叶的产业规模,昔日的荒山荒坡变成老百姓眼中的金山银山;通过林改,妥善化解了各类矛盾纠纷,彻底解除了群众多年来的“心病”。林改期间,全市共调处山林权属纠纷53起,涉及山林面积1580亩,纠纷调处率达100%,实现了林改工作“三无”目标,即:无一起群体性乱砍滥伐森林案件,无一宗林地无业主,无一起越级上访事件发生,林业管理秩序井然,干群关系融洽,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与林业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 img src=""/>

林改,下活产业发展“一盘棋”

6693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