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权活化“蚓”入林下发展新模式 ---天津市宁河县林下经济发展纪实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1-09-27 00:00
信息来源:
疏松的土壤,可以让空气和水分更多地进入,利于植物生长。这个目标的实现,要靠蚯蚓的帮助。
前不久,记者来到天津市宁河县廉庄乡大于村,在一大片杨树林中看到,一个个小垄置于林间。翻开垄上的土壤,一条条蚯蚓正在紧张、忙碌地“工作”着。您可不要以为这只是偶然碰到的场景,其实这些蚯蚓是农户们专门养殖的。
据宁河县副县长姜福元介绍,林下养殖蚯蚓,是他们新引进的一种林下经济模式,目前正在试点。林改后,宁河县沟渠两侧大面积的林地和果园,为发展林下种养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如今,全县林下经济已达6500余亩,建立林业专业合作社5个,涉及12个乡镇,形成了以林下蚯蚓养殖、林棉、林禽等多种发展模式,年增产值2560万元,带动就业1600人,人均年增收1.6万余元。
林下种养业使林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真正实现了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
河滩变绿林,养“蚓”前景阔
在大于村,记者看到一片同年栽植的杨树,不仅树干的粗细不同,就连叶片的颜色也有差异。
为什么会这样?是树生病了吗?
你看,这片林子里的树干粗、树叶绿且茂盛,是因为去年秋季在这片林地中养殖了蚯蚓。它不仅能松土,还使土壤的肥力增加,促进了树的生长。”大于村村支书张福江的一席话,让记者疑惑顿消。
大于村所在的位置,原来是一片河滩地,十分荒凉。2002年,村民赵辉庭从村集体承包了600亩林地,种植了近4万株的杨树。刚开始时,他在林下种植大豆、棉花等作物。随着林分的郁闭,林下已不适宜这些作物的生长。2007年,赵辉庭与一些村民集资入股,办起了乡里第一个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天津市鸿雁养殖专业合作社,主要养殖鸡、鸭和大雁。2010年,他们在林地中开始养殖蚯蚓。
“养蚯蚓不仅能促进树木的生长,还能增收。”赵辉庭说。目前,他已成为这个项目的负责人,而鸿雁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也已发展到30多户。这些农户不仅是股东,还是这里的工作人员。
蚯蚓,中药名地龙,是一种蛋白质含量达70%的软体动物。它既能以废物和农副产品下脚料为食,又可改土造肥,还是猪、鸡等动物、名贵珍稀水产品的上佳蛋白饲料来源。如今,它已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医药等领域。
赵辉庭告诉记者,蚯蚓养殖是一种繁殖率高、饲养简单、投资小、见效快的产业。近年来掀起的蚯蚓保健品开发热潮,更使得蚯蚓养殖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本草纲目》就提到过蚯蚓的药用价值。蚯蚓能通经活血、降低血液黏度,还能增加脑供血、预防脑血栓,其制成的保健品、药酒、药膳等能使人身体强健。“目前,林下养殖蚯蚓每亩可获经济效益2万余元。其中,它的粪便作为绿色有机肥,一亩地也能卖5000元左右呢!”
试点做示范,效益初显现
分林到户、还林于民,只是林改的第一步;以林增收、以林致富,才是林改的真正目的。
如何让林农真正从“绿色银行”得到实惠,成为宁河县林改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全县巧打林下经济牌,探索林地开发利用模式,在突出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拉长了林业产业链条,提高了林业综合效益。2009年,他们对廉庄乡、宁河镇、丰台镇、潘庄镇4个乡镇,以及这4个乡镇中的4个村进行了林下经济试点经营,扶持林下经济发展。
天津市鑫源泉大雁养殖专业合作社借助网络技术,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网上销售与实体销售相结合,打造了创新型的合作社发展模式;绿微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带动潘庄镇以及周边村队从事林下经济活动的农户60余户,实现年产值600多万元,使农户的收入比入社前提高35%。
林下经济试点的成功,推动了全县林下经济的发展。姜福元告诉记者,目前,全县开展林下经济的乡镇,已经从最初的4个试点发展到12个乡镇。
平面变立体,寻求新跨越
林农投资林下经济,一改过去“守着森林没饭吃”的状况,大大提高了林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解决了林下闲置土地浪费和林农增收难的问题,实现了林业和种养业的生态循环。
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种植养殖户的增加,解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使农民得以守着家园搞生产,生产生活两不误,为农村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更多的农户体会到发展林下经济带来的切身利益。
宁河县林下经济的发展实现了从平面林业向立体林业的跨越,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为全县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开辟了新的道路。
为寻求新的跨越,姜福元表示,今后全县将加大技术扶持力度,通过担保、风险互助等机制的创新,破解制约发展的关键环节,让更多农户敢于投资林下经济,增加收益。同时,要着重培育龙头企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要为有实力、懂技术、善经营的林下产业种养大户开辟足够的发展空间,做好林下产品产地认证,打造一批名牌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通过大力倡导“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整体引领农户发展林下经济。要鼓励种养户搞深加工,提高林下产品的附加值,实施品牌战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贸、工、农一条龙的产业格局,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于林下经济的发展。
前不久,记者来到天津市宁河县廉庄乡大于村,在一大片杨树林中看到,一个个小垄置于林间。翻开垄上的土壤,一条条蚯蚓正在紧张、忙碌地“工作”着。您可不要以为这只是偶然碰到的场景,其实这些蚯蚓是农户们专门养殖的。
据宁河县副县长姜福元介绍,林下养殖蚯蚓,是他们新引进的一种林下经济模式,目前正在试点。林改后,宁河县沟渠两侧大面积的林地和果园,为发展林下种养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如今,全县林下经济已达6500余亩,建立林业专业合作社5个,涉及12个乡镇,形成了以林下蚯蚓养殖、林棉、林禽等多种发展模式,年增产值2560万元,带动就业1600人,人均年增收1.6万余元。
林下种养业使林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真正实现了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
河滩变绿林,养“蚓”前景阔
在大于村,记者看到一片同年栽植的杨树,不仅树干的粗细不同,就连叶片的颜色也有差异。
为什么会这样?是树生病了吗?
你看,这片林子里的树干粗、树叶绿且茂盛,是因为去年秋季在这片林地中养殖了蚯蚓。它不仅能松土,还使土壤的肥力增加,促进了树的生长。”大于村村支书张福江的一席话,让记者疑惑顿消。
大于村所在的位置,原来是一片河滩地,十分荒凉。2002年,村民赵辉庭从村集体承包了600亩林地,种植了近4万株的杨树。刚开始时,他在林下种植大豆、棉花等作物。随着林分的郁闭,林下已不适宜这些作物的生长。2007年,赵辉庭与一些村民集资入股,办起了乡里第一个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天津市鸿雁养殖专业合作社,主要养殖鸡、鸭和大雁。2010年,他们在林地中开始养殖蚯蚓。
“养蚯蚓不仅能促进树木的生长,还能增收。”赵辉庭说。目前,他已成为这个项目的负责人,而鸿雁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也已发展到30多户。这些农户不仅是股东,还是这里的工作人员。
蚯蚓,中药名地龙,是一种蛋白质含量达70%的软体动物。它既能以废物和农副产品下脚料为食,又可改土造肥,还是猪、鸡等动物、名贵珍稀水产品的上佳蛋白饲料来源。如今,它已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医药等领域。
赵辉庭告诉记者,蚯蚓养殖是一种繁殖率高、饲养简单、投资小、见效快的产业。近年来掀起的蚯蚓保健品开发热潮,更使得蚯蚓养殖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本草纲目》就提到过蚯蚓的药用价值。蚯蚓能通经活血、降低血液黏度,还能增加脑供血、预防脑血栓,其制成的保健品、药酒、药膳等能使人身体强健。“目前,林下养殖蚯蚓每亩可获经济效益2万余元。其中,它的粪便作为绿色有机肥,一亩地也能卖5000元左右呢!”
试点做示范,效益初显现
分林到户、还林于民,只是林改的第一步;以林增收、以林致富,才是林改的真正目的。
如何让林农真正从“绿色银行”得到实惠,成为宁河县林改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全县巧打林下经济牌,探索林地开发利用模式,在突出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拉长了林业产业链条,提高了林业综合效益。2009年,他们对廉庄乡、宁河镇、丰台镇、潘庄镇4个乡镇,以及这4个乡镇中的4个村进行了林下经济试点经营,扶持林下经济发展。
天津市鑫源泉大雁养殖专业合作社借助网络技术,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网上销售与实体销售相结合,打造了创新型的合作社发展模式;绿微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带动潘庄镇以及周边村队从事林下经济活动的农户60余户,实现年产值600多万元,使农户的收入比入社前提高35%。
林下经济试点的成功,推动了全县林下经济的发展。姜福元告诉记者,目前,全县开展林下经济的乡镇,已经从最初的4个试点发展到12个乡镇。
平面变立体,寻求新跨越
林农投资林下经济,一改过去“守着森林没饭吃”的状况,大大提高了林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解决了林下闲置土地浪费和林农增收难的问题,实现了林业和种养业的生态循环。
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种植养殖户的增加,解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使农民得以守着家园搞生产,生产生活两不误,为农村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更多的农户体会到发展林下经济带来的切身利益。
宁河县林下经济的发展实现了从平面林业向立体林业的跨越,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为全县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开辟了新的道路。
为寻求新的跨越,姜福元表示,今后全县将加大技术扶持力度,通过担保、风险互助等机制的创新,破解制约发展的关键环节,让更多农户敢于投资林下经济,增加收益。同时,要着重培育龙头企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要为有实力、懂技术、善经营的林下产业种养大户开辟足够的发展空间,做好林下产品产地认证,打造一批名牌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通过大力倡导“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整体引领农户发展林下经济。要鼓励种养户搞深加工,提高林下产品的附加值,实施品牌战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贸、工、农一条龙的产业格局,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于林下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