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场委员通道讲的凉山脱贫攻坚,跟林草关系很大!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5月21日14:20,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采访活动举行。四川凉山州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达久木甲表示,64年前,凉山实行民族改革,彝族同胞一步跨千年,从奴隶社会直接跨入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今年底,彝居群众将不落一人进入全面小康。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打赢脱贫攻坚战,说到底靠的是广大干部群众实干、巧干、齐心干。从这个角度,就更能理解为什么凉山州紧扣脱贫攻坚排兵布阵,调兵遣将,选派上万名优秀干部下沉到农村基层一线。由此也更明白,为什么感谢共产党,感谢精准脱贫,成为彝族群众发自肺腑的话。彝语说好叫“哇叽哇”,说谢谢是“喀沙沙”。用一句彝语来表达——“精准扶贫哇叽哇,党和政府卡沙沙”。
凉山决战脱贫攻坚林草是决胜力量
凉山是深度贫困地区,腹地交通闭塞,山路走不尽,一里十八弯,恶劣的环境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脱贫致富成为几代凉山人共同的梦想。
生态扶贫是凉山州脱贫攻坚的重要方式。有数据为证:
2019年,凉山州完成了“1+X”林业生态产业提质增效(新建或改造)示范基地49.95万亩,核桃嫁接100万亩,覆盖贫困村390个,覆盖贫困户39434个,涉及18万余贫困人口。巩固前一轮退耕还林成果163.51万亩和新一轮退耕还林成果63.36万亩,及时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资金1.77亿元。凉山州48%的农民、59%的贫困人口受益于退耕还林,户均获得补助资金1万余元。全面兑现1366.73万亩集体公益林面积补助资金21454.67万元、8.1万亩公益林建设项目补助资金2050万元。此外,11个贫困县聘用生态护林员12583人,下达生态护林员资金8122万元。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凉山州彝区7个深度贫困县要实现全面摘帽。四川省林草局聚焦“发展生态产业、促进生态创业、稳定生态就业”,又研究出台8条帮扶措施,全力支持凉山州生态脱贫、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决胜决战脱贫攻坚。
一、支持普格现代林业科技扶贫产业园区建设
通过引进葛洲坝集团、中建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实现央企与地方政府和部门投资、项目、人才、科技的深度融合,全面规划建设凉山州《普格螺髻山现代林业扶贫产业园区》,打造“邛海-螺髻山风景名胜区-普格林业生态旅游区”的湿地、冰川、林草生态旅游大格局,使普格现代林业园区成为凉山州林草业推进“三业”工程的火车头,实施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排头兵,助力凉山州生态脱贫、绿色振兴的示范区。
二、支持凉山州核桃产业提质增效
推进凉山州核桃产业发展由种植规模型向改造提质型转变,支持核桃实生苗或者低产低效核桃种植面积在30万亩以上的县(市),建设面积达到100亩以上的保障性核桃良种采穗圃。支持凉山州规划建设一批由专业合作社牵头的核桃去皮、清洗、烘干初加工点。协调金融机构,对在核桃主产县设置收购点的企业,提供收购信贷周转资金支持。
三、支持凉山州开展人工商品林经营试点
四川将选择盐源县等森林资源丰富、建设条件成熟的县,优先以国有成、过熟人工商品林为对象,开展商品林经营和森林质量提升试点,实现森林资源变森林资产和资本,增加农民群众的资源性财产收入,增强县级地方财政势力。
四、支持凉山州实施生态修复重点工程
四川继续优先安排凉山州长江支流造林绿化任务,支持实施干旱河谷生态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修复项目。通过组建运行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使农民参与上述植树造林、生态治理项目增加劳务收入。
五、支持凉山州发展特色林草产业
四川支持凉山州安宁河流域县(市)发展以鲜切花、盆花为主体的鲜花产业,建设西南地区最大花卉产业园,支持西昌市申办2025年中国花卉博览会。发挥西昌中泽公司优良种质资源优势,支持冕宁、西昌、德昌、越西、喜德等县大力发展油橄榄产业,建设西南地区最大的油橄榄产业园区。支持金阳、越西盐源等县发展青花椒产业,支持雷波发展笋用竹产业。
六、支持凉山州本土实用型科技人才培养
四川启动凉山州科技服务支撑林草“三业”工程行动,组织省、市(州)、县(区)林草科技力量开展核桃、油橄榄、花卉等经济林木提质增效专题技术培训。通过“请进来、派出去”优先从贫困县生态护林员中选拔培养核桃嫁接能手、核桃管护“土专家”30-50名,使他们既保护生态,又成为传播实用技术的种子选手,带动贫困群众学技术、钻手艺、增收入。
七、支持凉山州稳定扩大生态护林员规模
四川将积极争取国家生态护林员补助资金投入,新增生态护林员指标优先安排在凉山州有摘帽任务的七个贫困县,争取使全州生态护林员总数增长并持续稳定在2万名以上,发挥生态护林员巡山护林、防火预警、技术传播、增收示范的作用。
八、支持凉山州强化生态安全基础建设
四川优先支持凉山州林草资源丰富的贫困县实施防火道路、数字化监测体系建设,推进凉山州国有林场场部通路硬化和国有林区林下经济节点对外连接公路建设。支持木里等3县开展森林火灾高危区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加大对凉山州防火物资储备、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