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扶贫惠民生 精准脱贫奔小康 ——宁远县生态扶贫工作纪实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7-12-07 00:00 信息来源:

  宁远县属“老少边穷”县,2002年被列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现有林地面积270万亩,森林覆盖率60.47%。是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近年来,宁远县在生态扶贫模式上大胆创新,探索出了一条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补偿扶贫相互融合的宁远生态扶贫特色之路。

  一、建立“省级帮扶+涉农整合+财政专扶”模式,投入只增不减

  坚持把生态扶贫作为“脱贫摘帽,不落一人”的重要一役,做到林业项目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倾斜,林业资金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倾斜,在加大生态扶贫投入上发力,始终做到生态扶贫投入只增不减。在用好用足省林业厅专项生态扶贫资金1116万元的同时,县委、县政府进一步拓展生态扶贫资金整合渠道,按照“多个龙头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办法,从县涉农整合资金中又预算安排1933万元用于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补偿扶贫工作。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做实做细生态扶贫,让贫困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生态福利,县财政在自身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再次加量加码,专项安排造林绿化资金1000万元,为全县生态保护、产业建设、生态扶贫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撑。

  二、建立“7251”模式,构建生态扶贫紧密利益联结

  坚持以生态扶贫带动精准扶贫,实现减贫脱贫和生态建设的“双赢”,在实际工作中探索建立“7251”模式,既让贫困群众富起来,又让生态环境美起来。“7大林业扶贫项目”即:速丰林新造、油茶新造、油茶低改、毛竹低改、森林抚育、花卉苗木基地、林下经济;“2个对接”即:在非贫困村实施新造速生丰产林和油茶林、油茶低改、楠竹低改、林下经济项目每10亩对接一个建档立卡贫困劳力,森林抚育项目每20亩对接一个建档立卡贫困劳力;“5个环节”即:申报主体凭林权证或相关证明提出申请,项目实施所在地村委会、驻村扶贫工作队核实,乡镇(街道)林业事务中心复核,县林业局审核,县产业发展和生态补偿扶贫工作组审定批复实施;“1套奖补标准”即:补助速生丰产林新造每亩300元、油茶新造每亩400元、森林抚育每亩130元、油茶低改每亩400元、楠竹低改每亩300元、林下经济每亩200元、花卉苗木基地每亩600元。奖补资金包括产业发展资金和产业帮扶资金,除森林抚育项目的产业帮扶资金为每亩50元外,其他项目为每亩100元;产业发展资金奖补给经营主体,产业帮扶资金兑现给贫困户、贫困村集体以及对接的贫困劳动力。通过“7251”模式,全县贫困村、贫困户和对接主体共完成速生丰产林1.5万亩、油茶新造1万亩、森林抚育7万亩、林下经济1.1万亩、楠竹低改0.5万亩、油茶低改1.2万亩、花卉苗木基地700亩。兑现奖补资金近2000万元,直接带动贫困户就业3000人,人均增收1000元;帮扶2500户贫困户8000余人脱贫致富;帮助119个贫困村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平均每个贫困村增加集体收入2.8万元,最多的增加村级集体收入近10万元。

  三、建立“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模式,助推精准扶贫

  把“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结合起来协同发展,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特色产业、退耕还林、林业管护等,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一是发展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带动一批。探索推行“公司+基地+家庭农场+农户”种养模式、“企业+基地+农户”林下经济模式、“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油茶种植模式等。如,宁远中联天地公司通过实行基础设施、生产技术、疫情防治、生产资料供应、产品收购、品牌建设的“六统一”管理模式,把油茶基地抚育、林下种养、油茶果收摘等劳务承包给有劳动力的农户,建立家庭农场,联结贫困户48户,帮扶贫困人口171人,实现人均增收3000余元。湖南省康德佳林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产业带动、劳动务工、土地租赁等多种方式,扶持贫困户358人,人均增收2300元。太平镇万亩油茶扶贫示范基地,通过土地租赁、劳务收入、占股分红等,流转贫困村集体土地6800亩、贫困农户土地3200亩,带动贫困农户370余人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二是实施公益林补贴增收一批。在国家和省级公益林的基础上,全面推行禁伐限伐,“十年不砍树,十年栽好树”,积极扩大县级公益林范围,并尽量向贫困村及贫困户倾斜,新区划县级公益林10万亩,安排资金190万元用于县级公益林补偿,切实保障禁伐限伐区域内贫困群众的直接收益。三是聘请护林员帮扶一批。建立贫困户生态护林员聘请机制,由县财政每年安排资金72万元,聘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地转为生态护林人员,实现山上就业、家门口脱贫。目前,全县已聘用生态护林人员120人,年均收入都将达到6000元以上。

生态扶贫惠民生 精准脱贫奔小康 ——宁远县生态扶贫工作纪实

6682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