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市多举措加快全市湿地修复步伐
湿地是三大自然生态系统之一,具有蓄水调洪、净化水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涟源市多举措加快全市湿地修复步伐。
一、加强湿地资源保护。科学划定湿地生态红线,建立湿地地理空间数据库,依法保护自然湿地资源,严格控制开发占用自然湿地,落实湿地用途管制和占补平衡制度,严守涟源3282.08公顷湿地保护红线。实施涟源湿地保护恢复工程,保护修复具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特征和珍稀濒危物种集中分布、繁殖、栖息的重点湿地,不断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白马湖、湄江、孙水河谷等重点湿地建立湿地生态保护区,实行严格保护。加快建设湿地监测网络,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开展湿地水文水质、气候、生物多样性等监测,定期公布湿地生态状况,有效评估湿地功能和效益。
二、大力推进湿地公园建设。加快推进湄峰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积极筹划白马湖湿地公园、孙水河谷湿地公园申报、推进湘江流域退耕还林、还湿项目(试点)建设,努力构建水网湿地连通、景观特色鲜明的湿地公园网络。湿地公园建设注重自然湿地和湿地原生态的保护,科学划定功能区,合理开展湿地生态修复、水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育和景观营建,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的多种功能。
三、加强湿地水生态治理。实施了九大环保工程、孙水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湘江流域保护和治理“三年行动计划”,采取生物与工程相结合的措施,开展污染水域综合整治,建设河网连通、水质清洁、生态良好的区域水网。积极筹划涟水复航。
四、加快湿地保护区绿化美化。对白马湿地保护区、湄江湿地保护区湿地范围内实施生态造林工程和绿化美化工程,在四年绿化行动时期内抓好2个湿地保护区周边共65个村的”秀美村庄“建设和荒山荒地、公路的造林绿化。建设涟水河风光带,推广种植乡土景观树种,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涟水景观。
五、加快绿色循环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努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升区域生态承载力、环境竞争力和产业吸附力。加大生态产业园区建设力度,优化园区生态环境,加快淘汰“两高一低”落后产能,严格控制入园企业排放标准,集聚发展信息技术、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积极发展特色生态养殖业、种植业,鼓励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拓宽群众就业增收致富渠道。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培育绿色产业孵化器,带动发展与湿地生态建设相关的绿色环保产业,最大程度地发挥绿色生态水网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六、大力弘扬涟水文化。加强文化品牌的培育和创新,创作更多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湿地文化产品。以湿地公园建设为平台,因地制宜,打造白马湖全国爱心文化园、孙水河谷葡萄基地、蓝莓基地、湄塘河干塘等特色景观,充分展示龙舟竞渡、湄江山歌、“抬故事”、婚庆表演和传统农耕渔获等丰富多彩的涟水民俗风情。加强湿地博物馆、宣教中心、亲水观鸟等设施建设,打造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的湿地生态教育基地,弘扬湿地生态文化,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旅游开发,广泛开展生态廊道旅游观光、乡村体验、体育健身、影视摄影等活动,充分满足广大群众休闲、娱乐、养生需求,努力实现绿色生态水网建设成果全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