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市:强化绿色生态发展 推进源头湿地保护
涟源市位于湘江源头,境域内涟水、湄水、孙水的保护,对洞庭湖与湘江流域大中城市的饮用水水质保障与防洪调蓄意义重大。近年来,涟源市坚持绿色生态发展战略,把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贯彻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一号工程”来抓,严守生态红线,加大环境执法,强化自然保护,源头湿地得到了有效改善,境域内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截止2015年底全市林地面积124.55万亩,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43.6%,森林覆盖率达42.13%。
一、践行绿色理念,引领生态建设。一是坚持绿色生态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围绕“高、轻、新、绿”方向,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生态农业。二是坚持民生为本发展。始终把提高人民幸福指数作为生态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营造宜居宜业环境作为重大民生实事工程,先后实行“四年绿化行动”、建设秀美村庄、九大环保工程和三水流域综合治理等民生工程,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三是坚持持续接力发展。
二、落实关键措施,管控生态红线。一是加强自然湿地保护和源头森林建设。严格执行生态红线保护制度,落实禁止开发区域和生态红线管控要求。建成湄峰湖国家湿地公园、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涟源段湘江流域退耕还林、还湿试点项目。二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组织相关部门联合开展专项行动,严历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违法行为;加强检疫和跟踪检疫。三是加强 “三水”滩涂资源科学合理利用建设。建成孙水河谷蓝莓基地、蔬菜基地、白马灌区紫米基地、涟水河风光带、龙山康养基地。
三、坚持建管并重,强化生态保护。一是从严管控源头。严格执行项目准入制度和环评制度;开展专项行动严历打击非法捕捞、非法采沙等行为,严控陆源污染直排河湖。二是从严清洁生产。三是注重夯实环境基础设施。四是注重完善生态系统修复功能。
四、加强协作联动,夯实工作基础。一是健全工作机制。二是加大奖罚力度。三是深入广泛宣传。涟源市各新闻媒体、政府网站开辟专题专版专栏,对源头湿地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多层次的宣传报道。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进镇村、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活动。广泛开展中小学生生态教育,组织志愿者走上街头、走进社区,让保护源头生态环境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专门设立举报电话,全天候接受群众举报不法行为,实现群防群控,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