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市实施“三大工程”加快林业发展
涟源为湘江流域源头。近年来,涟源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按照,“生态美、林业安、农民富、奔小康”的思路,推动林业转型发展,下先手棋,打主动战,取得了巨大的生态利益、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一、实施“美丽涟源”工程,全力打造秀山靓村。一是大力开展封山育林,让山绿起来。“四年绿化行动”期间全市范围内实施封山育林、禁伐限伐,对生态公益林、国有林场、天然林实行全封禁伐。创新森林采伐管理,全封区以“政府花钱买生态”的方式补偿林农,保护青山绿水。全市完成封山育林面积15万亩,新增湄峰湖国家湿地公园等湿地保护区,湿地多样性恢复面积1000亩。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对洞庭湖与湘江流域大中城市的饮用水水质保障与防洪调蓄意义重大。二是大力推进植树造林,让林丰起来。“四年绿化行动”期间,市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500万元,作为四年绿化行动计划的以奖代补资金,各乡镇办事处投入绿化资金1800余万元,市直各单位通过联村建绿活动,整合项目资金,累计投入绿化资金2100余万元,用于“三边”造林、通道绿化、规模油茶种植。大力实施“裸露山地绿化攻坚战”推进荒山造林、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矿山复绿、“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等 “五大”工程,蓄绿于山、藏水于林。近四年,完成绿色通道建设任务500公里、裸露山地绿化面积20000亩、石漠化治理面积4000亩、生态公益林保护面积80.1万亩、矿山植被修复面积3000亩。三是大力建设秀美村庄,让村靓起来。四年绿化行动期间完成秀美村庄示范村建设任务380个,秀美村庄建设促进了农村环境的整体改善。
二、实施“林业富民”工程,全力提升综合效益。突出抓好“三转”。一是由单独户转向规模经营。积极培育造林大户、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业企业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规范引导工商资本参与林业建设,以“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林农”为主要模式,加快推进林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水平。二是由传统林业转向现代特色林业。加快推动林业结构由“单打型”向“复合型”转变,着力构建公益林、商品林、特色林齐驱发展的现代林业格局,促进林业增效,林农增收;三是由卖木头转向立体开发。做好林上、做强林中、做大林下、做活资源,加快推进林业产业链条由“短”向“长”转变,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三、实施“转型升级”工程,全力推进可持续发展。一是改好制。创新推进龙山国有林场、包围山林场改革,通过改革为林业转型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护好林。探索“科技+制度”模式,在全市聘请护林员957名配备GPS,实现巡山护林智能化管理,建起森林资源安全保障网。同时,结合精准扶贫,推进生态移民。三是服好务。一是大力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产权、颁“铁证”,建成“两中心一平台”;创新金融扶持林业,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和森林保险等金融服务持续实现森林保险全覆盖,有效降低了林业经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