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创新举措保护野生珍稀植物
涟源市创新举措保护野生珍稀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加大宣传,增强保护意识。一是加大对国家和地方有关保护珍稀植物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的保护意识;二是制作挂图、小册子、音像制品等广为宣传;三是公布珍稀植物名录种类与保护等级使干部群众都了解,做到执法过程有可靠依据。
二、制订保护规划。出台的县域各项发展规划,优先考虑珍稀植物拯救保护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规划出台前事先征求林业主管部门的意见,各项保护措施切实可行。
三、探索保护路径。采取就地保护和近地保护的模式,对所有珍稀植物通过县级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就地保护模式给予了有效保护,同时与相关单位及村级护林员签订珍稀植物保护管理责任书,落实专门经费,严格考核奖惩;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范围内采集(挖)的以及执法管理过程中没收的珍稀植物全部交由市内具备经营主体资格的业主就近移栽实施近地保护,林业主管部门建立登记台账,确保珍稀植物不出县城。
四、加大天然林和生态公益林的保护。一是封山育林。二是采伐基地人工促进天然林更新,最大限度扩大阔叶林和针阔叶林混交林的面积;三是“三防”(防火、防病虫害、防盗);四是对巨瓣尾囊草、珙桐、水杉、银杏等古树名木采取工程性保护和拯救措施。
五、筹措专项资金。一是财政拨款;二是从育林基金中划出一定的比例;三是接受社会各界捐助,同时制定严格的资金管理办法,做到专款专用使保护得以长期坚持。
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定期进行业务培训,提高植物分类学方面的知识,特别是识别本地区有分布的珍稀植物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认识、了解珍稀濒危植物,科学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