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市扎实推进湘江流域退耕还林还湿试点工作
近日,省林业厅野保处徐永新副处长率省湘江保护协调委员会、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世界自然基金会和省林科院专家到涟源市杨市镇现场考察湘江流域退耕还林还湿试点工作,娄底市林业局局长龚洵胜、涟源市林业局和杨市镇主要负责同志陪同考察。湘江流域退耕还林还湿试点项目区位于杨市镇污水处理厂下游4公里处,处于孙水河与沙溪河交汇处。在项目建设上突出四项基本原则:
一是因地制宜。在不考虑降雨情况下,拟建人工湿地所在区域要有稳定的处理水源,水文、边界条件简单、可控,以利于展示湿地的净化功能;尽可能少地改造地形,利用自然水位梯度,采用非动力系统建造人工湿地系统,充分利用乡土植物,降低建造成本,力求运行维护简单。交通方便,便于作为宣教基地,方便考察交流。
二是科学论证。对试点区域内拟退耕还林还湿地等现状情况进行调查,包括污水厂处理水量、出水水质,试点区域拟退耕还林还湿耕地土地权属、面积、地形标高、乡土植物及气候资料等,在此基础上进行污染负荷分析、水量平衡测算以及退耕还林还湿耕地面积、水生植物净化面积确定等工作。
三是多方参与。坚持政府主导,流域统筹,创新保障机制。全面统筹规划,妥善处理好与当地各利益相关方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探索和创新多元化投资建设和维护运行模式,确保试点项目可持续运营,并认真总结经验,为进一步推广创造条件。
四是效益多样。在突出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水质减少污染的功能的同时,通过人工湿地建设,种植兼具一定经济价值的湿地植物,营造湿地生态景观,建设科普宣教设施,开展湿地生态旅游和科普教育,发挥退耕还湿、还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在试点的基础上,探索城镇污水处理厂配套建设人工湿地生态系统进一步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的机制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