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武县大力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
近年来,临武县围绕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典型示范、规范管理的要求,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结合林业产业发展良好机遇,通过整合林业生产要素,创新经营模式,积极培育合作经营实体和特色的林业经营主体,加快林业从“自然人林业”向“法人林业”迈进,全县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165个,其中,专业大户52个、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95个,林业企业(公司)18个,实现了荒山变绿、农民变富、企业获利的多赢局面。
回乡承包荒山创业,向荒山要效益。舜峰镇大岭村,林地面积较多,长期由各农户分散承包,不能发挥效益。2011年,在广东经商多年的大岭村村民蒋建高将全村的山岭承包,对荒山、荒岭进行统一规划、综合开发、科学管理,建设高标准珍稀树种培育基地,完成总投资1300余万元,承包总面积达6000余亩,栽植楠木30万株、高脂松5万余株、马尾松15万余株,杉木50万株,其它乡土珍贵树种8万余株,林下套作西瓜、南瓜等经济作物,并养牛羊进行立体开发。实现了林地资源“规模化开发、园区化建设、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走出了一条山区商品林建设与发展现代立体生态林业相结合的道路。
开展土地流转,撬动资源整合。土地资源整合是规模化生产的重要前提。为了将农民手中的林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在县城经营副食批发多年的南强镇元富村民李林强,从2007年开始,将分到村民各家各户的林地1000余亩统一承包,种植油茶林,并投资创办了林富茶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几年来不断的土地资源整合,至今该公司已承包林地6000多亩,投资达4000余万元,2015年油茶初挂果,获利60余万元。近年来,全县造林大户、专业合作社、林业公司等经营主体,利用创办林业专业合作社、公司等方式,采取承包、入股、租赁等多种形式整合以林地为主的土地资源,全县流转土地16.99万亩,有效解决了农户承包地块不集中、不利于规模开发和集约经营、现代化科技手段不容易施展的问题。
创办专合组织,实现农民与企业共赢。2013年,南强镇邹家村林业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实行“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和利益联结驱动机制,全村农户以林地入股,村民持股加入合作社,参与村油茶林基地和林下经济发展。村民将土地租给合作社后,再到合作社上班做工,除赚取土地租金外,每年还能赚取3000多元的工资,获利后年终参与分红。目前,汾市、水东、南强、麦市、万水、香花等乡镇都创办了林业专业合作社,参社人数达到20000多人,初步走上了农户联合、共同发展的道路。
开发林业产业,解决集体经济空壳村。麦市镇乐园村,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解决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瓶颈,麦市镇党委、政府转变观念,创新理念,引导村两委将村林地承包权收回,创办乐园生态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以此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目前,该村共栽植楠木、桂花近30万株,预计五年后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将突破200万元。乐园村以珍稀林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培育珍贵树种,提高森林效益。为进一步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和效益,我县除要求退耕还林、珠防林、中央财政造林补贴等重点林业项目工程的人工造林全部营造混交林外,同时要求各造林大户、专业合作社、林业公司等经营主体大力培育乡土珍贵树种,鼓励引导经营者营造混交林,全面提升森林整体质量。目前,全县已有近40户经营者,种植红豆杉、楠木、香樟、桂花、南方红栎、美国橡木等十多个乡土珍贵树种,面积达5万余亩,改变了单一的以松杉为主的造林模式,混交造林和造阔叶林得到了逐步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