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濯濯童山变葱茏—写在退耕还林工程20年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9-08-16 09:26
信息来源:
一段时间来,有这么一组照片引起了人们的热议——在同一个地方,拍摄者分别于2001年9月、2013年7月和2017年8月拍了三幅照片。
2001年9月的照片上,黄褐色的主色调,层层叠叠的耕地,突突兀兀的山石,一条亮白的公路将山体切割成上下两个部分,画面充斥着疮痍荒凉之感。
2013年7月的照片上,远远近近的山坡上都披上了绿装,裸露山体不见了踪影,满山的树木不很茂密,绿色掩映下的山坡道路依然清晰可见。
2017年7月的照片上,湛蓝天空下,山林稠密,在林间能隐隐约约、断断续续地看到公路横亘山腰。这一组拍摄于花垣县雅酉镇的图片,真实地记录了我州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前后的变化——濯濯童山披绿衣,葱茏绿色成了湘西大地的最靓丽的色调。
退耕还林20年,我们收获了一个“绿色湘西”
20年来,湘西州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面积420.2万亩,推进了全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截至2018年底,全州森林覆盖率达70.24%,林地面积达1741.63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4643.55万立方米,绿色生态成为湘西最亮丽的名片。
退耕还林20年,湘西州严守森林、林地、湿地、植被保护四条红线制度,大力推进森林城市、绿色通道、绿色城镇、秀美村庄和人居生态工程建设,努力打造绿色生态景观和乡村田园风光,森林生态系统多种防护功能的增强,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促进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增强了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优化了生态环境。目前,州内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沿线以及城镇、水库、河流周围宜林山地实现基本绿化,全州有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和活立木蓄积量分别列湖南省第5、第3和第5位。
2018年10月15日,湘西州以城区绿化覆盖率41.87%、城区道路绿化率81.5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46平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260天以上、新增城区绿地面积1333公顷、新增公园绿地面积340万平方米等靓丽成绩,成为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第一个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的城市。
“我们追求的是让湘西的地更绿、水更净、天更蓝、空气更清新、城市更美丽,让生态文明深入人心。”州委书记叶红专说过的这段话,解释了我州十多年如一日地坚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初衷和使命。
退耕还林20年,我们收获的是一个“绿色湘西”。
退耕还林20年,我们探索出了“湘西路径”。
退耕还林20年,我们坚持将退耕还林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防洪减灾、生态旅游开发、精准扶贫相结合,让这一伟大工程在湘西大地上留下不一样的足迹。
在退耕还林工程带动下,湘西州林下经济、绿色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林药、林果、林禽、林畜、林旅”等多种经济发展模式。目前,全州建成工业原料林200余万亩;开发重点药材专业乡镇20个,种植厚朴、黄连、金银花等木本药材面积达25万亩,产值15亿元;建立板栗、核桃、猕猴桃、金秋梨等经济林面积60万亩,产值达6亿元;发展野生动物人工驯养繁殖户180多户,年养殖量达100万头(只),年收入2000万元;打造了德夯、夯沙、夯吾等10个生态旅游示范村,新增农家乐100余家。目前,全州退耕农户年收入的30%来自林业。退耕还林改变了传统原始的耕作方式,农业生产实现了由广种薄收向规模型、经济型、效益型农业的转变。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我州地表植被得到有效恢复,固土保水能力明显增强。据湖南省退耕还林效益监测站监测统计,我州退耕还林工程区内,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生物多样性持续。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我州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森林植被覆盖面积及质量得到提高,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大大提高,森林防护功能增强。我州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全州水土流失面积为5221平方公里;到2013年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时,全州水土流失面积减少至3897.4平方公里,净减少1323.6平方公里,年保土量达到403.17万吨,森林年蓄水量增加7300万立方米。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奠定了湘西州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近年来,我州公园森林旅游产业多形式、多渠道、多方式发展,森林公园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全方位加强。全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国家湿地公园5个,国家地质公园3个,建有3家森林旅游康养产业园。2018年,全州森林公园接待国内外游客207.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204.3万元。
湘西州将退耕还林工程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相结合,在推进实施工程的同时,不断放大绿色优势,汇聚精准扶贫的生态力量,让贫困群众实现“绿色增收”,绿水青山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金山银山。据统计,在全州退耕还林项目区内,农户累计获得国家退耕还林补助资金57.23亿元、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10.92亿元,160多万群众享受到前所未有的“生态红利”。2018年,通过实施生态扶贫工程,全州有2.3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退耕还林20年,我州得到了“湘西启示”
退耕还林20年,是湘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20年,是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20年。20年来,我们从退耕还林的伟大实践中得出了深刻启示——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必须成为全州上下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生态效益是基础、是前提、是关键,在最大限度地追求生态效益的同时,努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确保了退耕还林工程实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
——退耕还林为湘西发展蓄积了巨大潜能,将长期助力湘西绿色发展。山青水碧好生态,绿色生态成为了世人认识湘西的“第一印象”,产于湘西的特色农产品成为了健康安全农产品的“代名词”,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了湘西最大的“发展优势”;让湘西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旅游胜地、投资洼地、人居福地,有力提升了全州环境承载能力,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更大空间。
——退耕还林是一场“人民战争”,打赢这场战争的关键在于人民群众。从最初的不理解、不支持、不参与到主动参与、爱山护林,广大人民群众在收获生态安全、收获“绿色增收”中,从根本上转变了思想观念,退耕还林工程得到了极大的支持。
雄关漫道真如铁。退耕还林走过了辉煌的20年,在未来,湘西还将续写辉煌,让绿色永驻湘西。
2001年9月的照片上,黄褐色的主色调,层层叠叠的耕地,突突兀兀的山石,一条亮白的公路将山体切割成上下两个部分,画面充斥着疮痍荒凉之感。
2013年7月的照片上,远远近近的山坡上都披上了绿装,裸露山体不见了踪影,满山的树木不很茂密,绿色掩映下的山坡道路依然清晰可见。
2017年7月的照片上,湛蓝天空下,山林稠密,在林间能隐隐约约、断断续续地看到公路横亘山腰。这一组拍摄于花垣县雅酉镇的图片,真实地记录了我州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前后的变化——濯濯童山披绿衣,葱茏绿色成了湘西大地的最靓丽的色调。
退耕还林20年,我们收获了一个“绿色湘西”
20年来,湘西州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面积420.2万亩,推进了全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截至2018年底,全州森林覆盖率达70.24%,林地面积达1741.63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4643.55万立方米,绿色生态成为湘西最亮丽的名片。
退耕还林20年,湘西州严守森林、林地、湿地、植被保护四条红线制度,大力推进森林城市、绿色通道、绿色城镇、秀美村庄和人居生态工程建设,努力打造绿色生态景观和乡村田园风光,森林生态系统多种防护功能的增强,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促进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增强了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优化了生态环境。目前,州内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沿线以及城镇、水库、河流周围宜林山地实现基本绿化,全州有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和活立木蓄积量分别列湖南省第5、第3和第5位。
2018年10月15日,湘西州以城区绿化覆盖率41.87%、城区道路绿化率81.5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46平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260天以上、新增城区绿地面积1333公顷、新增公园绿地面积340万平方米等靓丽成绩,成为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第一个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的城市。
“我们追求的是让湘西的地更绿、水更净、天更蓝、空气更清新、城市更美丽,让生态文明深入人心。”州委书记叶红专说过的这段话,解释了我州十多年如一日地坚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初衷和使命。
退耕还林20年,我们收获的是一个“绿色湘西”。
退耕还林20年,我们探索出了“湘西路径”。
退耕还林20年,我们坚持将退耕还林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防洪减灾、生态旅游开发、精准扶贫相结合,让这一伟大工程在湘西大地上留下不一样的足迹。
在退耕还林工程带动下,湘西州林下经济、绿色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林药、林果、林禽、林畜、林旅”等多种经济发展模式。目前,全州建成工业原料林200余万亩;开发重点药材专业乡镇20个,种植厚朴、黄连、金银花等木本药材面积达25万亩,产值15亿元;建立板栗、核桃、猕猴桃、金秋梨等经济林面积60万亩,产值达6亿元;发展野生动物人工驯养繁殖户180多户,年养殖量达100万头(只),年收入2000万元;打造了德夯、夯沙、夯吾等10个生态旅游示范村,新增农家乐100余家。目前,全州退耕农户年收入的30%来自林业。退耕还林改变了传统原始的耕作方式,农业生产实现了由广种薄收向规模型、经济型、效益型农业的转变。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我州地表植被得到有效恢复,固土保水能力明显增强。据湖南省退耕还林效益监测站监测统计,我州退耕还林工程区内,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生物多样性持续。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我州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森林植被覆盖面积及质量得到提高,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大大提高,森林防护功能增强。我州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全州水土流失面积为5221平方公里;到2013年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时,全州水土流失面积减少至3897.4平方公里,净减少1323.6平方公里,年保土量达到403.17万吨,森林年蓄水量增加7300万立方米。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奠定了湘西州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近年来,我州公园森林旅游产业多形式、多渠道、多方式发展,森林公园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全方位加强。全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国家湿地公园5个,国家地质公园3个,建有3家森林旅游康养产业园。2018年,全州森林公园接待国内外游客207.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204.3万元。
湘西州将退耕还林工程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相结合,在推进实施工程的同时,不断放大绿色优势,汇聚精准扶贫的生态力量,让贫困群众实现“绿色增收”,绿水青山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金山银山。据统计,在全州退耕还林项目区内,农户累计获得国家退耕还林补助资金57.23亿元、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10.92亿元,160多万群众享受到前所未有的“生态红利”。2018年,通过实施生态扶贫工程,全州有2.3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退耕还林20年,我州得到了“湘西启示”
退耕还林20年,是湘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20年,是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20年。20年来,我们从退耕还林的伟大实践中得出了深刻启示——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必须成为全州上下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生态效益是基础、是前提、是关键,在最大限度地追求生态效益的同时,努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确保了退耕还林工程实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
——退耕还林为湘西发展蓄积了巨大潜能,将长期助力湘西绿色发展。山青水碧好生态,绿色生态成为了世人认识湘西的“第一印象”,产于湘西的特色农产品成为了健康安全农产品的“代名词”,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了湘西最大的“发展优势”;让湘西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旅游胜地、投资洼地、人居福地,有力提升了全州环境承载能力,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更大空间。
——退耕还林是一场“人民战争”,打赢这场战争的关键在于人民群众。从最初的不理解、不支持、不参与到主动参与、爱山护林,广大人民群众在收获生态安全、收获“绿色增收”中,从根本上转变了思想观念,退耕还林工程得到了极大的支持。
雄关漫道真如铁。退耕还林走过了辉煌的20年,在未来,湘西还将续写辉煌,让绿色永驻湘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