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青山作证——写在湘西州实施退耕还林20周年之际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9-08-15 08:06 信息来源:

  咬定青山不放松

  如今,在湘西,说起退耕还林,人们总是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一首诗、一个人。
  湘西一梦六十年,故地依稀另有天。
  吉首学中多俊彦,张家界顶有神仙。
  熙熙新市人兴旺,濯濯童山意怏然。
  浩浩汤汤何日观,葱茏不见梦难圆。
  这首题为《重访湘西有感并怀洞庭湖区》是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2001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湘西有感而发之作。他为湘西的发展变化由衷高兴,同时也对湘西生态环境遭遇严重破坏而深表担忧。
  诗中的“濯濯童山”便是当时我州脆弱生态满目疮痍的生动写照。长期以来,由于人们把粮食的需求,寄托在毁林开垦陡坡耕地上,以及过度的乱砍滥伐,造成森林植被的减少,生态环境的恶化,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因此,必须有计划、分步骤地对陡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从根本上改变生态恶化状况,成了时任国务院总理和湘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心愿。
  就这样,在国家退耕还林的大背景下,一场史无前例的“绿色革命”在湘西大地荡起了滚滚春潮。广大湘西儿女在西部大开发的激越鼓点中,战天斗地吞山河,誓圆葱茏梦。
  湘西州委、州政府紧紧抓住退耕还林这一重大发展契机,高度重视,稳步推进。州县市政府分别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林业局局长为办公室主任,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退耕还林工作领导小组。州与县市、县市与乡镇,层层签订责任状。各乡镇也相继成立了退耕还林工作领导小组和项目实施班子。就这样,全州领导干部的责任与退耕还林工作紧紧地捆在了一起。此后,我州上下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干就是二十年!
  在工程实施中,湘西州力求“七到位”。即规划设计到位,种苗质量过关、供应到位,检查验收到位,人员培训到位,政策兑现到位,后期管护到位,档案管理到位,确保工程保质保量,交出了满意的时代答卷。
  青山作证,生态效益全省第一
  退耕还林,生态效益优先。在工程推进中,我州坚持以生态效益为基础,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优先,要求以县为单位,生态林比例不得低于80%。”如今的州林业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时任州林业局退耕办主任曾俊如此介绍说。
  在具体推进中,湘西州将坡度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同时,退一亩耕地配套一亩荒山造林。在树种的选择上,我州从全国范围内调苗,力争尽快改变生态面貌。根据我州石漠化严重的情况,选择了桤木、楠竹等适宜树种。
  “桤木,一年可生长一米多高,根还有固氮作用。这样既可减轻百姓的造林负担,又可较快的改善生态。我州率先在雅酉镇种植了这种桤木林。实践证明,桤木为湘西州的退耕还林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回首过来的退耕还林工作,曾俊感慨由上至下决策的英明。
  曾俊同时透露,选择楠竹也是看重其强大的“水土保持功效”,和强大的自然生发能力。当时,楠竹要数元一株,加上运费,到湘西,价格达10元每株,价格并不便宜。但是,为了生态发展的需要,我州咬牙调来了幼苗,并在河道两岸、山湾两岸进行栽种。如今,吉首市峒河两岸的良好生态,就与退耕还林时栽种的楠竹密切相关。
  十年树木,二十年足以让栽种的树木成山成林,构筑起一道道绿色的生态屏障。2000年至2018年,我州共完成退耕还林420.2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02.45万亩,宜林荒地造林192万亩,封山育林25.75万亩。如今,我州现有林地面积1741.63万亩,活立木蓄积量4643.5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0.24%,分别比退耕还林前增加了45.5%、118.6%、18.3%。
  据省退耕还林效益监测站监测统计,湘西州退耕还林工程区内,水土地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生物多样性日渐丰富,昔日“濯濯童山”,如今“满目葱茏”。退耕还林实施前,全州水土流失面积为5221km2,到2013年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全州水土流失面积减至3897.4km2,减少了25%。
  而国家林业局发布的《2014年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数据表明,湘西州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物质量和生态效益价值量位居湖南省14个市州之首。生态效益总价值量192.21亿元/年,占全省的20.2%。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森林资源总量的增长,生态环境的改善,森林覆盖率的提高,生态效益的彰显,2018年10月,我州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产业结构调整,生态富民乐万家
  针对生态遭受严重破坏的地方,多是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这一严峻现实,我州有意识地在退耕还林中坚持“四结合”“两原则”,确保“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
  所谓的“四结合”“两原则”,即坚持退耕还林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防洪减灾相结合,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与扶贫攻坚相结合;坚持区域治理、集中连片的原则,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原则。由此,我州林下经济、绿色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林药、林果、林禽、林旅”等多种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了传统原始的耕作方式,农业生产实现了由广种薄收向规模型、经济型、效益型农业转变。
  金秋时节,车过矮寨镇,道路两旁满是黄澄澄的金秋梨,空气中弥漫着梨子的清香,卖梨农民的脸上洋溢着丰收与致富的喜悦。2001年9月,吉首市矮寨镇坡头片阳孟、补育、高筹、排兄、幸福等村,在立地条件好的退耕地中采取金秋梨的方式推进,栽种金秋梨4000亩。如今,每亩净产值2000元,与开发前种植玉米相比,每亩净产值增加1700元。受益农户757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21户,带动近千名贫困人口脱贫。阳孟村的向清顺栽种金秋梨4亩,2018年仅此项收入达8000元。
  龙山县在退耕还林中形成了“北药南桔”经济林果产业体系。北部以大安乡、石牌镇、茨岩塘镇、水田坝镇为重点,发展黄柏、厚朴、杜仲等木本药材3万亩,2018年产量达3410吨,产值达5456万元;南部以里耶镇为中心,辐射内溪、苗儿滩、咱果3个乡镇,形成了以“里耶脐橙”为优势品牌的4万亩柑橘基地,2018年柑橘产量达78310吨,产值达31324万元。其中,里耶镇贾市社区的向碧友,2018年家庭脐橙单项收入达到28万元。
  永顺县结合县情,大力抓实油茶产业发展。该镇羊峰万亩油茶低改示范园就是其中的成果之一。该基地位于青龙、羊峰、狮子、毛土坪四个村境内,涉及农户2069户7906人。基地年产油量达150吨,总产值1890万元,带动2049户建档立卡户增收。
  借助退耕还林政策形成的满山青翠的竹林、茶园,以及座靠坐龙峡、红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天下第一漂猛洞河景区,与千年古镇芙蓉镇毗邻的地理交通优势,古丈县红岩林镇河西村的青竹山庄乘上了“林旅融合发展”的快车。如今,来此体验采茶、制茶、品茶,休闲观光的游客不断,“茶旅”年收入800万元。其“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让该村农户实现了在家门口务工、增收致富的多年夙望。
  目前,湘西州已建成桤木、马尾松、日本落叶松等工业原料林200余万亩;开发重点药材专业乡镇20个,木本药材面积达25万亩,产值15亿元;建立板栗、核桃、猕猴桃、金秋梨等林果面积60万亩,产值达6亿元;发展野生动物人工驯养繁殖户180多户,驯养繁殖黑斑蛙、蛇类、蓝孔雀等30个品种,年养殖量达100万头(只),年收入2000万元;打造了德夯、夯沙、夯吾等10个生态旅游示范村,新增农家乐100余家,2017年全州生态旅游产值达189亿元。
  山青了,水秀了,民富了。目前,全州退耕农户年收入的30%来自林业。2018年全州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29.2亿元。而退耕还林以来,国家累计下达给我州退耕还林项目相关资金59.4亿元,全州退耕还农户累计获得钱粮补助户均14380元,人均3533元。众农户每年从退耕办领粮领钱,从“林业绿色银行”中分享发展成果,乐滋滋地端上了“生态饭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退耕还林,对湘西群众的生态观,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曾俊坦言,退耕还林给湘西群众带来了思想与理念的“大变革”。
  在退耕还林中,湘西州各级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国家实施“以粮代赈”和“谁造林、谁经营、谁管护、谁受益”等相关政策,让群众吃透政策。针对群众担心政策有变的心理,严格兑现退耕还林钱粮,让群众吃下“定心丸”。在退耕还林后,我州又通过组建护林队、村规民约等形式,加强对山林的管护,确保“造成一片,封住一片,管死一片”,守护退耕还林成果。
  由于政策宣传到位,加上吃过丧失树林的亏,退耕还林在永顺试点后,官坝乡高楼村的村民在村委一班人的带领下,知痛后勇,决心“念荒山经,打绿色牌”,谋致富路。从2000年开始,村里就打响了几次植树造林的持久战。经过多年努力,全村高标准营造速生杉林3200多亩,杂交板栗380多亩,茶叶520多亩。通过悉心栽培,林木长势良好,村森林覆盖率达到71.4%,活立木蓄积量达20000多立方米,总产值达300多万元。在此基础上,李家村创办了茶叶加工厂,创建了自己的品牌“云楼毛尖”,年产量500多公斤,收入6万多元。
  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这一美好财富,村里又组成了护林队。同时,出台“三禁三倡一大吃”的《护林公约》。即:严禁在退耕还林地放牧;严禁在林区砍伐树木;严禁在林区动土。提倡村民在自家房前屋后种植树木;提倡村民在全村范围内一切可能的地方种树;提倡村民保护林区以外的树木。如发现谁在林区砍伐树木,全村每家每户要在他家大吃大喝三天。有一年秋,一个7岁小男孩将牛羊放在了林区内,被护林员发现教育叮嘱后,仍不改正,再次把牛羊放进了另一片林区。为此,全村人在这个违反公约的男孩家吃了三天的饭食,让这家村民承受不堪,后悔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小孩……至此,该村违反《护林公约》的现象绝迹,守护青山绿水成村民的自觉习惯。
  泸溪县石榴坪乡坚持“一分造九分管”,制定了《封山公约》和《护林员管理办法》,通过乡人代会表决后公布于众,在该乡产生了强烈反响,群众的爱林护林意识明显增强。
  永顺县对山乡新龙村烂柴组村民,为退耕还林守护绿水青山,整组搬迁……
  如今,在湘西大地,还有许多的石榴坪乡、许多的高楼村、许多的烂柴组,广大群众逐步由“要我退”转变为“我要退”,自觉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人翁。
  上世纪末,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着眼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审时度势,面向新世纪,作出了实施退耕还林的重大战略决策。通过极力争取,2000年我州被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范围,并在永顺县成功实施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工程。2001年,我州8县市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为湖南省退耕还林的主战场。
  如今,近20年过去了,我们欣喜地见到,通过退耕还林,湘西的山由黄变绿了,湘西的环境由绿变美了,湘西群众的生活因绿变富了,绿水青山真正成为了湘西人的金山银山…… 

湘西州:青山作证——写在湘西州实施退耕还林20周年之际

9684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