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满目青山映彩霞---写在湘西州实施退耕还林工程20周年之际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9-08-08 08:43 信息来源:

  7月初,座无虚席的吉首武陵山大剧院,在湘西州直机关“学党史讲党史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主题宣讲会上,省政府参事、省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张志初在作专题讲座时有一段深情的开场白,他感慨地说,到过不少的地方,还是觉得湘西的绿水青山真是美,让人百看不厌。

  事实上,无论是久居湘西的本地人,还是初来乍到的外地人,每每面对青山叠翠、层林尽染的山水自然,这般的感慨便会油然而生。
  建设绿色湘西、生态湘西、美丽湘西,让美好生活惠及更多人民群众,是州委、州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从湘西州2000年被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范围,退耕还林工程试点在永顺县率先开展,到2001年在全州全面铺开,至今已走过20个年头。20年光阴,弹指一挥间,湘西的山山水水,换了容颜,昔日“濯濯童山”,如今“满目葱茏”。2018年10月,湘西州如愿荣膺“国家森林城市”。
  20年不改初心,牢记使命,20年乘风破浪,奋楫前行。一代代的湘西人,用担当、汗水乃至生命,播种绿色希望,建设绿色家园,捍卫绿色屏障,用蘸满真情的工笔画在秀美的武陵山脉刻下一行行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答卷,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出最生动的注脚。
  实施退耕还林20年,湘西有不竭努力,山川有沧海巨变,群众有满满收获。
  驰而不息的绿色行动
  时光倒回到20年前,由于湘西耕地不足,人们把对粮食的需求寄托在毁林开垦陡坡耕地上,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全州水土流失面积达5221平方公里,导致生态脆弱,地质灾害频发。
  2000年8月,永顺县被国家正式列入全国首批4个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之一;2001年,全州八县市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州里出台文件,要求州、县市财政将退耕还林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制定退耕还林项目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严格质量管理和政策兑现。全面推行“四包两制”工作机制:即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包丘块和“一票否决制”“末位淘汰制”。
  “节、封、造、管”四措并举,一手抓退耕还林,一手抓封山育林,全州退耕还林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到2013年(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全州水土流失面积减少至3897平方公里,其中强度流失面积下降53%;年保土量达到403万吨,森林年蓄水量增加7300万立方米。
  特别是2013年以来,依托“绿色湘西”建设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大力实施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全州累计整合涉林资金44.5亿元,完成营造林面积120万亩,建设“秀美村庄”1168个,新建义务植树基地47个,义务植树3305万株,初步构建了以矮寨国家森林公园为中心,以酉水、沅水水系为脉络,以八面山、羊峰山、腊尔山为架构的“一园二水三山”生态屏障。
  时值酷暑,走进坐落在海拔700多米半坡上的永顺县沙坝镇高楼村,放眼望去,群山环抱,林木葱郁,绿树成荫,山涧小溪潺潺,终年不息,村民们全无干旱之忧。谁能想到,退耕还林前,这里交通闭塞,旱情不断,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念好荒山经,打好绿色牌”,高楼村大力实施退耕还林,经过多年努力,全村累计投工73900多个,营造速生松杉林3200多亩,杂交板粟380多亩,茶叶520多亩,户均栽种苗木25亩,人均6亩。全村森林覆盖率达到71.4%,活立木蓄积量达20000多立方米,总产值达300多万元。
  村支书自豪地说:“这都是我们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退耕还林政策,号召广大村民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的结果啊!”
  据统计,2013年至2018年,全州森林覆盖率由66.86%增加到70.24%,森林蓄积量由3122.3万立方米增加到4643.55万立方米,有林地面积由1152万亩增加到1346.65万亩,林业产业总产值由61.7亿元增长到129.2亿元。其中人均占有活立木蓄积量17.5立方米,为全省的2倍以上。
  2014年,国家林业局发布了《2014年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数据表明湘西州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物质量和生态效益价值量,位居湖南省14个市州之首,生态效益总价值量达192.21亿元/年,占全省的20.2%;仅仅“涵养水源”每年就达6.64亿立方米,每年“保育土壤”固土1041.84万吨。湘西州空气质量,常年保持湖南省第一,优良天数稳定在325天以上。
  山绿了,水清了,自然灾害明显减轻了,收入一年年增加了,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退耕还林带来的好处。
  颜值爆表的绿色名片
  举世闻名的矮寨大桥,位于吉首市旅游重镇矮寨镇。一桥飞架南北,连通秀峰,慕名而来的游客叹为观止。
  盛夏时节的矮寨镇,青山巍然,翠绿一片,霞光万丈,诗意盎然。
  矮寨镇林业站站长杨真红介绍说,这一幕自然风光,得归功于退耕还林。目前全镇共有林地面积17.89万亩,森林覆盖率79.24%,比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前分别增长6.84万亩、22.62%。
  “我们祖祖辈辈靠种地吃饭,现在坡地都种了树,以后吃什么?”刚实施退耕还林时,村民顾虑重重。林业站的工作人员迎难而上,拉家常,讲政策,“5+2”“白+黑”,白天到村里检查、协调,进行树苗栽植现场技术指导,晚上开会总结,苦思良方,确保顺利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如今,这里已建成国家森林公园。回首20年激情燃烧的岁月,望着眼前的满目青山,杨真红认为所有的付出全都值得。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有人无限回味,有人无穷遗憾。花垣县的隆祖安、隆兴华、龙再青三名老护林员,将一生奉献给了莲台山,让千亩荒山变林场。今年3月2日, 三人一起巡山处理冰雪压木时,当了37年护林员、62岁的场长隆兴华不幸被树木砸倒,将生命托付给了他甘于清贫、一生挚爱的莽莽青山。
  “这片森林是县里的财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工资只有几百块,但也要为乡里为县里守好这些金山银山。”78岁的隆祖安说。
  贫穷,是湘西的最大州情;绿色,是湘西的最大优势。2015年来,为响应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号召,进一步巩固和放大湘西州绿水青山优势,打造美丽、开放、幸福的城市名片,我州作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大部署,为退耕还林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坚持与精准脱贫工作相结合,努力使特色产业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当家产业”;坚持与发展旅游产业相结合,努力使“神秘湘西”成为中外游客的“诗与远方”;坚持与繁荣民族文化相结合,努力使生态文化成为助推民族文化繁荣的“新引擎”;坚持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努力让人民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开展“美丽乡村三年行动”,启动森林禁伐限伐三年行动,统筹推进420.2万亩退耕还林、290万亩天然林、718.5万亩生态公益林的管护,完成通道绿化2971.47公里,水岸绿化124公里,新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湿地公园3个,挂牌保护古树名木4.5万株,全州湿地保护率达到70.96%,森林覆盖率达到70.24%,绿色生态屏障不断夯实。
  绿色湘西,愈发明媚而闪亮。
  生生不息的“绿色银行”
  现年56岁的张孝红,是永顺县小溪镇长官居委会村民。在退耕还林前,家里2个女儿和儿子上初中,仅靠他和妻子做农活供全家开支,生活十分困难。
  2002年,他响应退耕还林号召,将荒山和坡耕地进行梯土平整,深沟撩壕,填肥压青种植柑桔,实施退耕还林20亩。夫妻俩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利用退耕还林补助资金购买肥料及农药精心管护,终结硕果。2006年产鲜果15000斤,收入1.8万元;2007年产鲜果46000斤,收入5万余元……2014年,张孝红在镇上建起了一栋三层小洋楼,专门从事柑桔销售生意,年收入达30余万元。
  退耕还林工程,不仅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再造秀美山川、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工程,也成为湘西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富民工程” “民心工程”,成为保鲜增值的“绿色银行”。
  随着国家对生态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系列生态补偿政策纷纷出台,我州积极争取,精准落实,将政策落实作为生态补偿脱贫重要举措加以推进,努力消除“绿水青山掩盖下的贫穷问题”,通过落实公益林补偿、天然林保护补偿、退耕还林补助湿地保护修复补助等实实在在的增收政策,让群众“绿色增收”。
  据统计,2000年以来,国家累计下达退耕还林项目相关资金59.4亿元,全州退耕农户累计获得钱粮补助户均14380元,人均3533元;其中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9.8万余户38.32万余人。
  美丽的紫霞湖畔,有一片同样美丽的玫瑰庄园——花垣梓鑫玫瑰园,这里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大马士革玫瑰种植基地,面积达2174亩。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玫瑰园带动土地流转674户、741人,其中精准扶贫户156户、761人,实现户均年增收4000元。预计大马士革玫瑰全面进入盛花期后,产值将达1.6亿元。
  受政策红利驱动,在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油茶造林、天然林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带动下,全州林业产业快速发展,经济效益稳步提升,油茶、苗木花卉、林下经济等优势产业不断壮大,生物医药、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截至2018年底,全州林业产业总产值129.2亿元,同比增长15%。
  2017年底,全州油茶种植面积80.79万亩,年产值近1.99亿元。2017至2018年度全州投入资金2.6亿元,新造油茶近20万亩,垦复抚育16.6万亩,建成省级油茶产业园5家,国家油茶重点县3个,全州油茶专业合作社(协会、经济组织)250个,参与人数77811人,油茶产业扶贫参与户数17902户,参与人数70744人。
  到2017年底,全州林下经济经营主体达到553家,参与林下经济农户达18.52万户,经营面积187.82万亩,林下经济综合产值达19.2亿元。全州有国家级林业专业合作示范社4个、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示范基地4个、省级林下经济示范社16个、林下经济示范建设项目36个。
  立足丰富的生态自然资源,我州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我州现有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5个,国家湿地公园5个,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区32个,建有森林旅游康养产业园3家。2018年全州森林公园接待国内外游客207.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204.3万元。
  志不求易,事不避难。20年,有孜孜不倦的追求,20年,有难以磨灭的记忆。干群众志成城,大地重披绿装,梦从心中扩展,路在脚下延伸。退耕还林,将续写湘西新的华章。 

湘西州:满目青山映彩霞---写在湘西州实施退耕还林工程20周年之际

9483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