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生态文化 建设文明之城 ——湘潭市林业局积极助推我市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生态兴则文明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湘潭是历史文化名城,是生态资源要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深化生态文化建设的进程中,我市林业部门始终强化对森林文化、湿地文化、花卉文化、野生动植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等多种生态文化的深度挖掘,同时,糅合体现莲城地域特色的湖湘文化、伟人文化、红色文化等人文元素,打造我市特有的生态文化品牌,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政绩观、价值观、道德观,增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逐步构建和培育起了湘潭繁荣的生态文化系统,助推了湘潭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一、保护优先,牢筑森林资源宝库
森林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丰富森林资源是繁荣生态文化强有力的支撑。
我市林地面积不大,但气候适宜,生态区位优势明显,森林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红色圣地韶峰、长株潭绿心昭山、湘中第一峰褒忠山、国家森林公园东台山等健康森林遍布全城,湘水、涟水、涓水萦绕其中,水府庙、紫荆湖点缀城中,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成为湘潭生态文化强有力的支撑。
近年来,市林业部门加大森林资源管护,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守底线,严格森林覆盖率和湿地面积等林业生态红线,开展了“禁伐”行动,划定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两旁禁伐区界线,对昭山“绿心”区全面禁伐,加强全市林地保护,守护了全市森林生态红线;立制度,2016年1月1日实施了《湘潭市生态绿心地区生态公益林管理与补偿办法》,对绿心区湘潭范围内8.9万亩林地按每亩50元的标准由市财政给予补偿,从资金上和制度上对我市森林资源予以保障。2017年3月21日我市出台了《湘潭市湿地管理办法》,该《办法》明确了禁止在重要湿地内所从事的活动,也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破坏湿地的行为明确了相应的责任主体和追责办法,这也标志着我市湿地保护工作走上法制化道路;严打击,我市森林公安成功破获了“3.11”“6.4”两起特大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系列案件,成功打断了一条跨越东南亚国家-中国东南沿海-湖南、江西等地的贩卖国家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交易链,社会反响大,得到国家森林公安局、省林业厅的充分肯定。
二、文化引领,打造生态文化品牌
自古以来,湘潭就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意识。湘潭的山文化(韶峰、东台山、昭山、隐山等)、水文化(湘江、涟水、涓水)、花文化(菊花、杜鹃花),在历史的沉淀中形成了具有莲城特色的生态文化。市林业部门充分发挥我市生态文化优势,以资源为支撑,以文化为引领,将湖湘文化与森林资源相互融合,打造了特有的生态文化品牌。
我市将红色文化与韶峰、滴水洞等森林景观相结合,成功打造了全国生态旅游圣地;昭山将佛教文化、历史传说与“山市晴岚”美景相结合,开发昭山风景区;湖湘文化的发源地隐山、齐白石故里晓霞山、抗元名将殉国之处褒忠山等,每一处森林美景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作引领,文化的沉淀积累背后有着森林生态的强大支撑。
同时,通过开展创建活动,丰富了生态文化传播载体。2016年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能整体提升我市的生态文化水平。通过几年的探索,我市确定了“强创建、贴标签”的工作思路来发展全市的林区、库区等各类林业资源,提升森林资源文化内涵。
国家湿地公园、省级森林公园、秀美村庄示范村、森林旅游基地、全国生态文化村等创建活动的开展,在带动当地休闲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极大地丰富了我市生态文化传播载体,使更多市民走进森林、认识森林、保护森林,为繁荣我市森林生态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搭建平台,形成生态文化共识
弘扬生态文化,传播文明理念,提高保护意识,重在全民参与。2015年,市林业局“一园两室”(林业科普园、野生动植物标本室、林业疫源疫病检疫室)对外开放,共栽植了80余科200多种树木花草,展示了300余种生物标本,不到一个月,吸引了上万市民、教师、学生前来参观学习,成为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一个亮点。
今年3月1日至4月20日,由湘潭市政府、中国花卉协会杜鹃花分会共同举办,盘龙大观园承办的第十四届中国杜鹃花展览,充分展示了湘潭丰富自然资源和厚重的杜鹃花文化底蕴;在盘龙大观园的科普体验区,开设了花卉种植、移栽小讲坛,让前来参观游览的市民在旅游的同时增长知识,在大地园林珍贵树种苗木基地,建立起了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学生们在学校课堂学习生态文化理论知识,在“基地课堂”进行现场实践。这些生态文化教育平台,拓展了生态文化教育空间,增强了生态文化教育的科普性、趣味感和观赏性,让广大市民进一步了解林业科普知识,提高了生态保护意识,形成了生态文化共识。
同时,市林业部门深入农村、社区、学校、企业,组织义务植树节、国际湿地日、爱鸟周等形式多样的生态文化节庆活动,充分利用林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林业科普基地等场所开展生态文化教育实践活动,使生态知识、生态意识在公众日常生活中落实到行动上,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社会风尚,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大幅提高。在耳濡目染中,广大市民提升了生态文化精神境界,培育了高尚情操,增强了社会责任,使生态文明理念真正融入时代生活,走进人们心灵,引领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