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林业“十二五”取得骄人业绩
“十二五”时期,永州市林业以绿色永州建设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主线,以林业资源总量、质量和均量“三量提升”为主业,全面推进“健康森林、美丽湿地、秀美林场、绿色通道”建设,成效显著。全市“十二五”林业主要建设指标与“十一五”末相比,实现了“九增长”。即森林覆盖率由60.30%增长到64.47%;活立木蓄积量达到5902.73万立方米,净增长1095.22万立方米;林业产业总产值301.2亿元,比“十二五”规划指标增长66.67%,比“十一五”期末翻了近二番;全市林地总面积达到2320.51万亩,净增19.64万亩;有林地总面积达到1844.09万亩,净增269.18万亩;国家湿地公园由0处增至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达到4个,净增2个;全市花卉苗木基地面积达到14万亩净增11.42万亩;全市共争取上级林业项目资金40余亿元,增长近40%。天蓝、地绿、水净、宜居已成为永州新名片。
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大力植树造林,发展生态林业,全市共造林259.3万亩,完成绿色通道5176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64.47%,水岸、道路、村庄林木绿化率分别达到92.4%、86.6%和33.7%。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8个,省级森林公园4个。已建立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区(保护小区)和水源保护地254处,湿地保护面积59.19万亩。先后申报江华涔天河、双牌日月湖、东安紫水、宁远九嶷河和金洞猛江河5个国家湿地公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正在变为现实。
民生林业夺得新胜利。林油、林板、林化、林药、毛竹、家具、森林食品、林下经济、森林生态旅游和花卉苗木产业形成了支柱产业,林业产业总产值大幅提高,2015年林业产业总产值达301.2亿元。全市已建成新田家具工业园、东安竹产业园等9个林业产业园区。以金浩茶油、林之神茶油和永大九嶷为代表的油茶产业,以新田家具工业园和零陵红木家具为代表的家具产业,以湖南云生竹木有限公司、湖南舜皇峰竹木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竹产业等三个百亿产业来势很好,形势喜人。森林生态旅游业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实现旅游年收入10亿元。全市花卉苗木基地面积由2011年的2.58万亩发展到2015年的14万亩,年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红豆杉、楠木育苗在全国苗木市场具有话语权,金洞管理区荣膺“中国楠木之乡”。永州异蛇、祁阳珍贵药材、双牌生姜和养殖、蓝山特种养殖等林下经济蓬勃发展,日益强劲。
林业改革获得新突破。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主体的林业改革稳步推进,到2015年底,全市集体林地明晰产权现场核实率达到99%以上,林权发证率达到97.4%,山林纠纷调处率达到90%以上。实施了“林木采伐指标入村到户工程”,对采伐指标实行“阳光分配”。全市29个国有林场全部定性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共定编 3978人并纳入了财政预算和社会保障。全市669.35万亩国家级公益林和174.31万亩省级公益林全部纳入财政补偿范围,每年争取国家和省财政补偿资金1.21亿元。育林基金征收标准由原来销售价的20%统一调减到10%,每年减轻农民和企业负担5300万元。全市国有林场、苗圃和森工林场三期10121套危旧房改造工程全部完成并分配到户,全市国有场圃职工住房条件得到全面改善。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去年永州市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2013年,永州市被授予“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市”。在省政府“湘林杯”林业建设目标管理考核中,永州市连续5年荣获先进。全市现有林业科技工作人员1197人,其中:正高2 人,副高108 人,中级548 人,技术实力雄厚。林业科技创新取得丰硕成果,共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10项,尖吻蝮繁殖、油茶采穗圃穗果兼营、柑橘幼林高效立体栽培和南方红豆杉苗木培育分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三奖。新开发了松节油树脂、活性炭、红木(实木)和竹集成材家具、茶油软胶囊、生物柴油等一系列新产品,引进推广了油桐栽培技术、油茶优良品种栽培等林业实用新技术多项,年新增产值5亿多元。全市13 个县区林业主管部门及所有基层林业站均开通了湖南省林业政务网(内网),集体林权数据库、林地测土配方等信息实现了共建共享。“十二五”期末,全市省级以上林业产业龙头企业41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个,“湖南省名牌产品”7个,“湖南省著名商标”10个。阳明山获批成为全国37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之一,九嶷山风景名胜区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