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着力”加快建设品质长沙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6-04-05 00:00 信息来源: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城市,现有有林地面积52.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4.93%,活立木总蓄积2675万立方米,有蜚声海内外的岳麓山、湘江水、橘子洲勾勒出“山水洲城”的独特城市风貌。近年来,长沙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于2012年底启动了“三年造绿大行动”,并迅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森林生态安全的重要讲话精神,在2015年底启动了新的“三年造绿大行动”,着力建设“宜居宜业、精致精美、人见人爱”的品质长沙,努力描绘“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城市新画卷。

  一、着眼“控、建、添”,着力推进国土绿化,让长沙更加宜居宜业。

  近年来,长沙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着眼“控、植、留”,统筹推进城区、城郊、农村“三位一体”的城乡绿化,让城市更加宜居宜业。一是加强规划“控”绿。2014年新修订的《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突出了生态保护与园林绿地规划,提出了‘两带两圈五楔’的生态绿地空间结构,“两带”即湘江风光带和浏阳河风光带,“两圈”指外围的城市林业生态圈和都市区内的绿色包围圈,“五楔”指规划区内“楔形绿地”,强化了规划引领,同时着力完善控制性详规和专业规划,出台了《长沙市绿地系统规划》等专业规划,进一步优化了城市整体风貌,保护好自然山体、水体和景观风貌,突出滨江山水城市特色。在规划执行过程中,强化刚性执行,不打折扣,坚守生态红线,对侵绿行为绝不容许、决不答应、决不妥协。二是加快植树造林“建”绿。由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各区县(市)积极响应,因地制宜,大力实施生态公益林、长防林、血防林、碳汇林、矿山植被修复、珍贵树种培育等重点造林生态工程,加快营造林步伐,广泛建立义务植树基地,积极开展植纪念树、造纪念林,给每一片林子起一个名字,鼓励认建、认养等创新性义务植树活动,着力推进国土绿化。近三年来,全市每年完成迹地更新、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和“三边”造林、“四旁”植树10余万亩,新增义务植树基地面积1万余亩,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的市民群众达400余万人次,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了92%以上,每年都实现人均新栽一株树的目标。三是开展绿色创建“添”绿。按照“100米见绿、300米见园”的原则,进一步梳理社区公园,以植树、种草等方式提质改造社区公园;加快推进“规而未建”的公园建设,以造景、添景等方式建设城市公园;切实加强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以及湿地公园的保护力度,着力建设自然公园;大力开展绿色集镇、绿色村庄(社区)、绿色庭院、绿色屋场创建活动,着力建设形式多样的乡村公园,形成“四级”公园体系,打造“千园之城”,让市民群众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经过三年的努力,全市新增街景(立体)绿化面积9.2万平方米,已创建市级绿色示范社区90个,市级绿色示范集镇39个、市级绿色示范村庄90个、绿色示范庭院7100户,建成各类公园82个,基本上实现了市民群众出门300-500米以内有休闲绿地、公园或广场,城市开门见绿,乡村推窗见景的目标。

  二、着眼“优、护、转”,着力提高森林质量,让长沙更加人见人爱。

  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具有可再生性、多样性、多功能性。近几年来,长沙市着眼“优、护、转”,加大森林抚育培育,有序实施退耕还林,逐步改造残次林,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逐步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效益。一是抓森林资源抚育培育管理“优”绿。坚持将人工造林、补植补造与抚育培育等相结合,加强了对新造林和中幼林的抚育管理,确保新造林和现有未成林造林地转为有林地,提高林分结构。将荒山荒地造林与消灭裸露山地、国家木材储备林基地建设等结合起来,突出项目重点,确保造林质量,努力促进森林资源增长方式的转变。近几年来,全市累计实施退耕还林2万余亩、封山育林10万余亩、改造残次林11万余亩,实施森林珍贵树种培育2万余亩。二是坚决保护好天然林“护”绿。按照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宜林则林、宜灌则灌的原则,全市切实加强了生态公益林保护,并逐步推进生态公益林扩面提标,市、区县(市)两级均配套建立了财政补偿制度,全市纳入补偿范围的县级以上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227.4401万亩,占全市林地面积的28.7%,中央、省、市、区县(市)四级每年投入林业生态和效益补偿资金达4000余万元。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城市森林、城市周边森林近自然式的森林景观。三是绿化不适宜耕作的土地“转”绿。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优先将城市周边特别是城郊结合部已经不适宜再作耕地的农田、湘江流域等重要水源地,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湿,有序实现耕地、河湖休养生息。围绕打造“整洁靓丽风景线,宽敞快捷的文明路,特色鲜明的产业廊”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已完成了S207线、黄兴大道、永安—大瑶线等10条城乡连接的重点通道共计长473.18公里的绿化提质,共栽植、补植树木118.3万株。围绕“水清流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要求,完成“一江六河”及库区、山塘、堤坝周边和重点干渠等绿化面积149.96万平方米,栽植树木81.46万株。

  三、着眼“透、复、插、补、聚、扩”,着力建设更高品质的森林城市,让长沙更加精致精美

  2006年,长沙市成功创建了“国家森林城市”。近几年来,长沙市着力通过“透、露、增、补、聚、扩”,推进更高水准、更高品质的森林城市建设,全市完成拆墙透绿208万平方米,拆违后整土复绿304.84万平方米,城区新增绿地面积1455.85公顷,实施了长沙磁浮快线两厢生态走廊、环城绿带生态圈等一批重大绿化建设项目,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21%,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67平方米(含湿地),大幅提升了城市品位。一是拆墙“透”绿。对城市建成区范围内临路临街的实体围墙能够拆除的全部拆除,并进行通透式提质改造,开放绿地,将所有的机关大院变成了群众的“花园”。二是拆违“复”绿。通过开展大规模的拆违行动,以拆促建、以拆促管,同步推进净化、硬化、绿化,有机结合拆违还路、拆违治脏、拆违改造、拆违增绿、拆违添景,做到“拆除一片、清理一片、绿化一片”。三是见缝“插”绿。对经违建拆除、棚户区改造、道路拓宽等腾退出来的空间进行补植,在城市主次干道、中心街景、社区公园等配建绿地,通过立体绿化、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措施,充分挖掘城市的绿化空间。四是改造背街小巷“补”绿。针对棚户区、城中村和老旧社区等城市绿化薄弱的地方,按照增加公共绿地、公共空间、配套设施、支路网密度,减少居住人口密度,减少开发强度“四增两减”的要求,进行改造提质,把群众本应该享有的绿化补起来。五是实施重大绿化景观项目“聚”绿。充分挖掘长沙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文明和湘楚文化发源地的历史文化特色,更好地结合长沙山水洲城的自然资源特色,致力将磁浮快线生态走廊打造成具有国际品质拥有湖湘文化标识全国知名的生态景观走廊,建设国家级“中央公园”,将环城绿带生态圈打造成独具长沙山水洲城地方特色的城市生态、休闲、观光带。六是在城市周边实施大的造林项目“扩”绿。在因城市发展需要而存在的变电站、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厂、污水处理厂等不适宜集中居住的地方,实施大的造林绿化项目,把这些城市敏感性基础设施“藏”起来,让绿色充盈起来。在新的三年造绿大行动中,将重点推进环黑麋峰周边垃圾填埋场综合治理项目等敏感性基础设施造绿项目。

  四、依托现有的保护地,统筹保护与利用,着力建设国家公园

  根据国际公认的概念,国家公园是一个国家为保护典型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而划定的、需要特殊保护和管理,并适度地利用其自然景观,开展生态教育、科学研究和生态旅游的自然区域。2015年1月,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门出台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湖南是首批9个试点省份之一,该方案旨在解决各类保护地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的问题,形成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资金保障机制,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归属更加明确,统筹保护和利用。经过多年的努力,长沙市已建设有国家级森林公园5家、省级森林公园7家,省级以上森林公园总面积达到33.8万亩;建设有国家级湿地公园4家,湿地保护面积达到2.49万公顷,保护率62.7%;有岳麓山、沩山2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并出台了《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国家公园是国际上通行的、能较好地处理保护和利用关系的保护地管理方式。依托现有的各类保护地类型,进一步理顺职责关系,是建立国家公园的主要形式。长沙市将按照国家、省的相关部署,加快各类保护地的资源整合,推动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转型发展,力争在十三五期间,通过切实保护好“长株潭生态绿心”( 地处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结合部,规划面积约为522.87平方公里。2011年8月,省政府批准了《长株潭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2010-2030年)》,并出台了《湖南省长株潭生态绿心保护条例》),有效整合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和沩山风景名胜区,建设1-2个国家公园。

“四个着力”加快建设品质长沙

670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