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湖:绿色经济展现勃勃生机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2-12-31 00:00 信息来源:
  郴州市北湖区鲁塘矿区,曾一度被认为是湖南省安全生产的“癌症”地区,不整治是“死”,整治也是“死”。但北湖人民不相信。他们以坚定不移的信心、破釜沉舟的决心、坚持不懈的恒心,硬是让“癌症病人”站了起来,并逐渐恢复元气,焕发生机。他们所走的道路,正是一条坚定的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绿色发展之路。
  
  三湘大地,流金淌银,矿产资源丰富,采掘业及其延伸加工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35%以上。然而,曾几何时,高度发达的矿业经济背后,潜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部分地区无证开采、乱采滥挖、超深越界开采等行为屡禁不止。如今已步入绿色经济发展快车道的郴州市北湖区鲁塘矿区,堪称当时的“代表”。
  
  第一个超亿元乡镇
  
  出郴州市区往西南方向,沿途山川秀美,行驶50公里后,路边不断闪现高大而又空荡的黑棚子,以及写有“石墨”、“煤炭”字样的牌子,公路左侧并不算高的山峰突然闯进眼帘,这里就是鲁塘矿区。鲁塘镇就在这块45平方公里的矿区中间位置的西侧。
  
  鲁塘矿产资源丰富,有“煤炭之乡”、“石墨之都”美誉,是我国目前惟一大型微晶石墨产地,其储量和品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正所谓“靠山吃山”,长期以来,当地群众上山大肆开矿,形成了以煤炭及石墨开采、加工为主的黑色经济。1995年,鲁塘矿区17平方公里的矿藏带,拥挤着690个矿井。而据2009年9月当地的统计资料显示,全镇16个村(居)约90%的人口直接从事煤炭及石墨开采、加工和运输业,75%以上户头持有矿山股份,当地矿业从业人员2万多人,外来务工人员3万多人。
  
  碧潭村有村民500多户人家。“那时,大家都不耕地,男男女女全部在挖矿。”既是村民也是矿老板的何赞波回忆,而他自己是从上世纪80年代步入这个行业的。与何赞波出身、经历类似的矿老板在鲁塘镇非常多。
  
  部分富裕起来的农民在鲁塘盖起了一幢幢别墅。而“鲁塘新农村建设一路奔向前”也被当时一些媒体津津乐道。
  
  整个鲁塘就像废镇
  
  然而,“兴也资源,衰也资源”。多年来的无序开采、恶性竞争,使矿区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年年整治年年乱”的泥沼而无法自拔,牵扯了区委、区政府的主要精力,鲁塘人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2010年8月,郴州市人大常委会在对鲁塘矿区的调研报告中如此描述:
  
  超深越界开采严重,“矿区内巷道密如蛛网,层层叠叠,犬牙交错,整个矿区各矿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乱到无法区分矿界”。
  
  争抢资源现象严重,“鲁塘镇100多个矿都在南部山区5个区块开采,还有荷叶镇近100个矿井从底部长驱直入鲁塘矿区,恶性争抢资源”。
  
  环境污染情况严重,“过渡开采对鲁塘环境造成近乎毁灭性的破坏”。当地河流干涸、土地受污,当时鲁塘2.4万人中有2万人饮水困难。此外,部分山体整体下陷,土地塌陷,居民住房严重开裂。
  
  “必须用壮士断腕之心、举全区上下之力、用斩钉截铁之法来整顿!”在2010年7月的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北湖区区委书记王周发出了“死命令”。矿区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命题,再次摆在区委、区政府面前。
  
  2010年8月8日,由北湖区区长欧阳建华率领的800余人进驻矿区,鲁塘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整治开始了。近两年后的今天,鲁塘天也蓝了,山也青了,地也绿了,鲁塘矿区正在实现嬗变。“靠山吃山”终有尽头。在矿山整合成功之后,鲁塘镇决定,调整产业结构,摆脱资源依赖。目前,鲁塘镇已初步形成了“四大农业板块”;2011年绿色经济实现总产值6.43亿元,占全镇GDP的64.6%。
  蔚蓝的天空下,清澈的水在山间沟渠里流淌。山腰曾经密布的非法矿洞已全部封闭,满目疮痍的山体被逐渐“缝合”。
  碧绿的田野里、山坡上,村民们这里一群,那里一伙,或在田里栽种烟叶、蔬菜,或在山上给桉树、油茶树施肥。
  昔日忙乱开采场面已不再现。
  这块因矿而兴、因矿而乱的45平方公里大地,经历矿产资源整合、矿业秩序整顿的洗礼,正从喧嚣走向平静,悄然实现嬗变。
  干了多年没干好的大事
  从北湖区到鲁塘镇,70多个部门(单位)、800多人参与,出钱的出钱、出人的出人、出车的出车……到2011年2月,鲁塘镇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整治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可以说,鲁塘矿区的整顿、整合工作,是干了很多地方想干而没去干的大事,是干了鲁塘多年在干而没干好的大事。”郴州市安监局局长曾凡军介绍,与郴州其他矿区相比,鲁塘矿区的整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例如涉及的人多(约10万人)、矿区隐患多(面积小而矿井多)、整治投入多(共需投入40多亿元)、化解矛盾多(共1600多个)等。在这样的难度之下,北湖举全区之力,完成了许多人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事。
  但是整顿、整合工作的完成,只是走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被毁坏的植被、被损害的水系、被破坏的地表,还有村民们的生计问题,都如一个个堡垒,等着去攻克。“停产‘打非’不是目的,整顿、整合也只是手段,为的是从根本上解决鲁塘矿区秩序紊乱的问题,寻找鲁塘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出路。”北湖区副处级干部黄义钢说。
  采访中,在离鲁塘镇政府不到500米的地方,记者看到了一个正在火热建设的新村。十几幢整齐排列的楼房正在拔地而起。这里是太洞村村民的新家。太洞村是离矿区最近的一个村,共有450户。由于多年的乱采滥挖,全村农田全部被毁,村民的房屋中,有三分之一为A级危房,其余均为B级危房,搬迁刻不容缓。今年初,省、市、区各出一部分钱,南方石墨有限公司出一部分钱,在2400万元资金的保障下,新村正式开建,村民预计今年10月前后可入住。
  此外,无矿可开的当地村民,今后大部分还是要以农业为主。水是农业的命根子。可原有的水系基本被破坏,地表水严重下渗,原来畅通的河道大部分被矿渣掩埋。
  2011年,鲁塘镇大兴水利,仅此一年就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治理河道。截至目前,立项的水利设施90%已治理完毕,被毁坏的460公顷耕地已有约260公顷恢复耕种。
  记者在矿区采访发现,鲁水河、西河的河道已治理完毕,清澈的水哗哗地流着,河道两侧不少农田已插上秧苗。而以前,“河里的矿渣堆得老高,顺着水流到了田里、地里,到处都是荒地”。
  此外,以廉租房建设、土地治理等为龙头的民本、民生项目,建设数量之多、资金投入之大均创鲁塘历史之最。
  全镇人都在寻思让土地变绿
  “没想到矿井会关得这么快。”鲁塘镇碧潭村村民何赞波谈起矿井的事,还有点回不过神来。上世纪60年代末出生的何赞波说,从他懂事起,所见所闻都与矿井分不开。政策的变动,让与何赞波有相似出身的村民,不得不从矿井里抬起头,正视前方的路。
  一时富不等于长久富,一代富可能三代穷,“靠山吃山”终有尽头。在矿山整合之后,鲁塘镇决定,一方面要做大做强矿业经济,增加话语权,引进南方石墨有限公司,通过他们带动集开采、储运、销售和精深加工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发展,形成完整的煤炭、石墨产业链条;另一方面就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扶持当地村民转产转业,发展绿色经济,摆脱资源依赖。
  何赞波等12位村民联合创建了碧香源油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鲁塘镇因挖矿荒废的山坡上,种上了大片大片的油茶林。补偿款成了油茶林的前期投入,目前已开发80公顷。“不可能再走原来的老路了。虽然油茶种植时间长、来钱慢,但熬过去了就是无限生机。”何赞波告诉记者,油茶林全部成熟后,预计每年利润可达700多万元。他的目标是种植万亩油茶林。
  像何赞波这样的村民还有很多。村民骆小华说,现在他承包了40公顷耕地,主要种植水稻、红薯、香芋,已经与有关公司签订了销售合同,产品很好销。何将建了鲁塘和兴高优质牛肉有限公司,何二忠建了自来水厂。
  太山里村有400多户村民,以前几乎都是从事与石墨、煤炭生产经营有关的工作。从2011年开始,该村以合作社经营方式,修建牛圈3000多平方米,引进德国西门达尔牛和日本黑牛,实行规模化养殖。尝到甜头的村民,今年又新建了一个年出栏2400余头的太山里兴旺生猪养殖场。
  实际上,在当地政策、资金、技术等扶持下,鲁塘镇已经初步形成了太山里村、水车洞村、冷水村、仁和村等“四大农业板块”,每个板块各有特色。太山里村、太洞村片区打造以草食性动物养殖、药材种植为主的产业带,水车洞村、同祥村片区以大棚蔬菜种植基地为主,冷水村、碧潭村片区以种植香芋、油茶、金银花为主,仁和村片区则着力打造优质烤烟、黄金梨种植基地。
  “四大农业板块”建设的风生水起,不仅带动了鲁塘镇绿色经济的崛起,还实现了发展的转型。2011年,鲁塘绿色经济实现总产值6.43亿元,占全镇GDP的64.6%,比2008年分别提升25.5%、23.6%。在此基础上,为了保障村民稳定的收入来源,当地政府与南方石墨有限公司达成一致,允许当地村民入股,目前村民共入股5000多万元。
  埋头苦干,顽强拼搏,事业方可一以贯之;努力探索,不断创新,工作才会事半功倍。可以说,鲁塘矿区正从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在今年2月召开的鲁塘矿区整治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欧阳建华激动之余,脱稿引用了温家宝总理的话,“我有一个信念,就是处事不避难,勇于担当,奋勇向前”。他说:“为官就要勇于担责,越是艰险越要向前。”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鲁塘矿区,一个充满活力与生机的“石墨之都”正向人们走来。
  

北湖:绿色经济展现勃勃生机

6755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