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开福区林下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2-11-22 00:00
信息来源: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是国家、省、市全面推进林业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一项重要强农富农措施。开福区立足生态林业建设,全面提高林业三大效益,为了一进步掌握该区林下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结合特色发展林下经济的对策与建议,合理确定林下经济发展的方向、模式和目标,特作一次全面调研。
一、开福区概况
(一)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
开福区森林地形较为简单,是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四季分明,降水集中,暑热期长,严寒期短。年平均气温17度,年均日照1610小时,年降水量1410毫米,无霜期274天,平均相对湿度80%。
开福区位于长沙市北部,辖区总面积188平方公里,林地面积4761.3公顷,有林地面积4313.6公顷,辖长沙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正县级)、洪山管理局(副县级)、青竹湖生态(科技)产业园(副县级)、金霞保税物流园、10个街道办事处和3个镇40个行政村。以第六次人口普查为准,开福区总人口41.98万人,全区农业人口8.92万人,交通发达,经济较好。
(二)森林资源现状
开福区山区分布在青竹湖镇、新港镇、捞刀河镇、洪山局,林地面积4761.3公顷,有林地面积4313.6公顷,公益林5119.5公顷,集体林地面积13760.4公顷,林木绿化率35.45%,森林覆盖率23.69%,活立木蓄积287411立方米
二、开福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一)森林旅游业的发展状况
开福区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全面发展。首先,全区具有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全区建成有青竹湖森林公园、秀峰山公园、月湖公园等,现已建成开放式的市民休闲生态景观公园。其中青竹湖森林公园是全区唯一的省级森林公园,于2010年9月获省林业厅批复。截至目前,全区每年共接待游客5万人次以上,招商引资完成2000多万元,初步建成了青竹湖高尔夫球场和初具规模的青竹湖森林公园为依托的市民休闲场所。同时,开福区发展大小山庄、农庄、度假村、农家乐150多家,解决了当地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其中20多家被省、市评为星级旅游单位和星级农庄,其中5星级就占七家,区内不少休闲山庄开展了各式各样的乡村旅游和农事体验活动,吸引了以城市市民为主的众多游客,累计产值1.9亿元。
(二)林下养殖业的发展状况
目前,开福区农民及部分企业单位利用森林散养各种动物,以德为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大明生态休闲山庄、河村山庄、海天山庄为代表的林下经济产业方式,据调查统计,全区养殖业的农户有6100户,企业经营100家,其中林下养殖以鸡、鸭家禽为主,年出栏家禽19万羽,林下养殖年产值达684万元以上,人均养殖鸡、鸭3羽。开福区林下经济企业单位主要以流转林地,然后更新改造,采取种植、养殖的发展模式开展生产,实现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林地的生产率。
三、开福区林下经济取得的效益
一是提高了林业综合效益。通过大力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努力做到在兴林中富民、在富民中兴林,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双赢。结合发展都市农业,搞好花卉苗木基地、公园、农庄等规划布局,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技术支持,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和生态文化产业,打造了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品牌,从而提升了林业综合效益。
二是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发展林下经济,促使了农村农林牧各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有效带动了当地农产品的种、养、加工业的发展和升值,解决了一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激活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农民开辟了一个新的增收渠道。同时,改变了传统家庭养殖业污染居住环境、影响村容整洁的问题,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三是有效的提高了林业及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农民及部分企业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养殖,使禽类具有较大的活动范围和采食范围,这样保证了禽类的运动量,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疾病抵抗力,同时,青草和昆虫都能成为采食对象,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所产生的粪便为林木提供大量有机肥,促进林木生长。
四、开福区林下经济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全区林下经济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发展中仍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效益不明显。近年来,以林下种植、养殖模式发展的一些企业,虽然取得了初步进展,但由于缺乏产业带动和行业牵动,林下经济发展规模主要还是小而散,缺乏规模效应,而且产品的品牌不多,数量有限,市场竞争力不强,即使是一些销路较好的产品,也因规模小,只能满足自产自销或订单销售,难以满足市场的批量需求。
二是农户热情不高。因开福区靠近城郊,大多数农户对发展林下经济热情不高,由于林下经济发展需要靠劳动力来经营,政府以城市化规模向北开发,大部分农户有不劳而益思想,另外农户个体对林业经济不了解,不能开发成立体林业,使得农户对林下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三是形式单一。主要以森林旅游为主要发展模式,靠企业自身投入建设为主,缺少上级主管、财政部门的资金扶持,同时也缺乏集约化模式和特色旅游模式发展,使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壮大。
四是缺少科技支撑。目前开福区林下经济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全区发展林下经济的数量占全区林地总面积不多,绝大部分林地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规模小,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不高,处于学习和摸索发展阶段。
五、开福区林下经济的建议和对策
一是整合多部门资源,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技术支持和金融服务。科技、林业、农业、畜牧等部门负责林下经济产业的技术服务;上级主管部门在项目建设上对一些起步晚,规模小的企业,应同时采取大力扶持的效果,让微小企业得到更多的资金、技术支持,有利于加快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多部门资源整合,搞好科技服务下乡,形成支持服务发展林下经济的合力。
二是结合实际,组织编制全区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把发展林下经济与林业产业化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特色,合理确定林下经济发展的规模、方向和模式。
三是典型示范,打造品牌。拟规划建设一批规模连片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典型企业和大户,在技术和资金上予以重点扶持,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的作用。大力支持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积极创建森林旅游示范区,引进和培育一批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名牌产品,强化标准化建设,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确保林下经济产品质量。搞好林下产品产地认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是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充分发挥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生态良好的优势,合理利用森林景观、自然环境和林下产品资源,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山庄等产业,大力发展森林旅游。
五是加强技术服务。积极搭建企业、林农与高校、科研院等单位之间的合作平台,推进产研协作,形成产研一体化的林下产业发展机制。引进和推广适宜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建立林下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体系;加强对企业、示范基地和农民技术骨干的信息咨询和技术培训的服务,力争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使开福林下经济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带动全市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一、开福区概况
(一)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
开福区森林地形较为简单,是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四季分明,降水集中,暑热期长,严寒期短。年平均气温17度,年均日照1610小时,年降水量1410毫米,无霜期274天,平均相对湿度80%。
开福区位于长沙市北部,辖区总面积188平方公里,林地面积4761.3公顷,有林地面积4313.6公顷,辖长沙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正县级)、洪山管理局(副县级)、青竹湖生态(科技)产业园(副县级)、金霞保税物流园、10个街道办事处和3个镇40个行政村。以第六次人口普查为准,开福区总人口41.98万人,全区农业人口8.92万人,交通发达,经济较好。
(二)森林资源现状
开福区山区分布在青竹湖镇、新港镇、捞刀河镇、洪山局,林地面积4761.3公顷,有林地面积4313.6公顷,公益林5119.5公顷,集体林地面积13760.4公顷,林木绿化率35.45%,森林覆盖率23.69%,活立木蓄积287411立方米
二、开福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一)森林旅游业的发展状况
开福区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全面发展。首先,全区具有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全区建成有青竹湖森林公园、秀峰山公园、月湖公园等,现已建成开放式的市民休闲生态景观公园。其中青竹湖森林公园是全区唯一的省级森林公园,于2010年9月获省林业厅批复。截至目前,全区每年共接待游客5万人次以上,招商引资完成2000多万元,初步建成了青竹湖高尔夫球场和初具规模的青竹湖森林公园为依托的市民休闲场所。同时,开福区发展大小山庄、农庄、度假村、农家乐150多家,解决了当地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其中20多家被省、市评为星级旅游单位和星级农庄,其中5星级就占七家,区内不少休闲山庄开展了各式各样的乡村旅游和农事体验活动,吸引了以城市市民为主的众多游客,累计产值1.9亿元。
(二)林下养殖业的发展状况
目前,开福区农民及部分企业单位利用森林散养各种动物,以德为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大明生态休闲山庄、河村山庄、海天山庄为代表的林下经济产业方式,据调查统计,全区养殖业的农户有6100户,企业经营100家,其中林下养殖以鸡、鸭家禽为主,年出栏家禽19万羽,林下养殖年产值达684万元以上,人均养殖鸡、鸭3羽。开福区林下经济企业单位主要以流转林地,然后更新改造,采取种植、养殖的发展模式开展生产,实现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林地的生产率。
三、开福区林下经济取得的效益
一是提高了林业综合效益。通过大力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努力做到在兴林中富民、在富民中兴林,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双赢。结合发展都市农业,搞好花卉苗木基地、公园、农庄等规划布局,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技术支持,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和生态文化产业,打造了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品牌,从而提升了林业综合效益。
二是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发展林下经济,促使了农村农林牧各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有效带动了当地农产品的种、养、加工业的发展和升值,解决了一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激活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农民开辟了一个新的增收渠道。同时,改变了传统家庭养殖业污染居住环境、影响村容整洁的问题,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三是有效的提高了林业及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农民及部分企业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养殖,使禽类具有较大的活动范围和采食范围,这样保证了禽类的运动量,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疾病抵抗力,同时,青草和昆虫都能成为采食对象,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所产生的粪便为林木提供大量有机肥,促进林木生长。
四、开福区林下经济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全区林下经济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发展中仍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效益不明显。近年来,以林下种植、养殖模式发展的一些企业,虽然取得了初步进展,但由于缺乏产业带动和行业牵动,林下经济发展规模主要还是小而散,缺乏规模效应,而且产品的品牌不多,数量有限,市场竞争力不强,即使是一些销路较好的产品,也因规模小,只能满足自产自销或订单销售,难以满足市场的批量需求。
二是农户热情不高。因开福区靠近城郊,大多数农户对发展林下经济热情不高,由于林下经济发展需要靠劳动力来经营,政府以城市化规模向北开发,大部分农户有不劳而益思想,另外农户个体对林业经济不了解,不能开发成立体林业,使得农户对林下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三是形式单一。主要以森林旅游为主要发展模式,靠企业自身投入建设为主,缺少上级主管、财政部门的资金扶持,同时也缺乏集约化模式和特色旅游模式发展,使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壮大。
四是缺少科技支撑。目前开福区林下经济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全区发展林下经济的数量占全区林地总面积不多,绝大部分林地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规模小,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不高,处于学习和摸索发展阶段。
五、开福区林下经济的建议和对策
一是整合多部门资源,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技术支持和金融服务。科技、林业、农业、畜牧等部门负责林下经济产业的技术服务;上级主管部门在项目建设上对一些起步晚,规模小的企业,应同时采取大力扶持的效果,让微小企业得到更多的资金、技术支持,有利于加快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多部门资源整合,搞好科技服务下乡,形成支持服务发展林下经济的合力。
二是结合实际,组织编制全区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把发展林下经济与林业产业化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特色,合理确定林下经济发展的规模、方向和模式。
三是典型示范,打造品牌。拟规划建设一批规模连片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典型企业和大户,在技术和资金上予以重点扶持,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的作用。大力支持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积极创建森林旅游示范区,引进和培育一批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名牌产品,强化标准化建设,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确保林下经济产品质量。搞好林下产品产地认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是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充分发挥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生态良好的优势,合理利用森林景观、自然环境和林下产品资源,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山庄等产业,大力发展森林旅游。
五是加强技术服务。积极搭建企业、林农与高校、科研院等单位之间的合作平台,推进产研协作,形成产研一体化的林下产业发展机制。引进和推广适宜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建立林下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体系;加强对企业、示范基地和农民技术骨干的信息咨询和技术培训的服务,力争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使开福林下经济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带动全市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