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发展林下经济 助推山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1-07-08 00:00
信息来源:
已有1800多年置县史的浏阳,连接湘赣两省,扼守吴楚咽喉,举世闻名的浏阳河九曲蜿蜒,莽莽苍苍的罗宵山脉横贯东西,将5007平方公里的区域包围在崇山峻岭之中,就这样造就了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市)。浏阳林地面积达517万亩,是湖南省十大林区县(市)之一,占据了市国土面积的68.8%。全市的森林覆盖率65.82%,森林蓄积量1180.6万立方米,毛竹约8872.5万根。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林业的潜力,促进浏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浏阳林业人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我市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明晰产权后,充分发挥林地的潜力,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助推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一、立足县情,科学规划,提升整体促发展
浏阳市林业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但由于存在地域差异,林业资源分布不均匀。鉴于各地实际,浏阳在发展规划布局上作了深入思考,注重积极引导向“一村一品、一乡一特色、一区一优势”的方向发展:东区林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适宜发展森林景观旅游和林下养殖业,主要以森林旅游、农家乐、林下养羊、养鸡、养蜂等为主;西区林地面积小,林地资源稀缺,但当地的花木产业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主要以发展立体栽培花卉苗木为主;北区、南区的林地分布零散,地势平坦,适宜林下套种,主要引导以 展林下药材种植、食 用菌培育及各类林农间作为主。通过合理布局及区域优势的发挥,全市林下经济发展力度大大提升。
二、典型示范,规模带动,整合资源聚合力
由于林下经济是农户或林农自发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探索性和试验性,也就带来了大多数农户或林农的等待观望。因此,扶持好典型,抓好大户带动就显得举足轻重。浏阳通过挖掘一批有丰富林下种养经验,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发展规模的大户作为典型,示范带动全市林下经济发展。如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浏阳市大围山镇的湖南省蜜蜂哥哥蜂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来带动发展林下养蜂事业。该公司在浏阳山区农村已经拥有养蜂基地1420余处,带动山区农民养蜂5000余人,为蜂农增收9800万元。浏阳市东部的高坪镇,座落在浏阳河的两条支流—大溪河与小溪河的交汇处,森林覆盖率达70%,全镇80%的山林为生态公益林,他们结合自身的区位和森林资源优势,将双江、杨潭两村纳入浏阳市杨潭度假休闲区,在沿河两岸建立林家休闲农庄近60家,迎合了都市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消费,开展的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沐森林浴等系列体验项目。每年吸引游客近10万人次,实现产值3000万元。目前,浏阳市林农合作组织发展已初具规模,全市各类林业合作组织达162家,已成功申报国家林业局创建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县,东区的张坊镇与官渡镇的两个林农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项目也被列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支持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试点项目之一。
三、科学引导,规范发展,促进融资保壮大
林下经济的发展,不能停留在农民自发阶段,必须进一步规范,走科学发展之路。浏阳市对全市的林下经济和各类的林业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普查,根据普查的结果对全市的林下经济按照经营项目和类别的不同,分别进行指导与帮扶,促使其在规范有序的生产中不断壮大。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市财政对发展林下经济的典型示范户给予资金奖励支持,各级政府还在林地的集中使用、供水、供电等方面,加大协调和扶持力度,农牧、林业等职能部门做好了林下经济开发的技术服务工作。全面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和政策性森林保险工作,帮助广大农民和林业生产经营者解决林业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目前,浏阳除了与农村商业银行建立了合作关系外,已经有多家金融机构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已有26家资金不足的林下经济发展农户与合作社通过林权抵押的方式贷款800多万元,注入到林下经济发展项目中。全市84%的林农参加了政策性森林保险,其中有2家林下经济的林户发生灾后及时得到了理赔金。
四、多种模式,科技引导,创新发展增效益
投入少、见效快、易操作、潜力大,林下经济成为一项新兴的富民产业。通过实践,浏阳逐步探索出林畜、林禽、林菌、林苗、林蜂、林药、森林旅游和林蔬、林粮等多种林地经济开发模式,这些切实可行的林下开发模式既充分利用林地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林地资源的主体优势,又给广大农户和地方经济带来了巨大收益,同时也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效益双赢,并逐渐成为林改后全市林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我市积极搭建企业、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之间的合作平台,推进科技协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林下产业发展机制。积极引进和推广适宜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加强林间种养新模式的研究,推进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建立林下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体系,同时加强对企业、示范户和农民技术骨干的信息咨询和技术培训服务。浏阳林业技术推广站与中南林科院谭著民博士签订了林下种植寒菌的合作协议,浏阳黑山羊已经成为有名的地方特产,浏阳林下土鸡享誉长株潭,浏阳土产蜂蜜甜蜜全国,这些科技创新的成果成为了林下经济的效益源泉。
五、生态经济、和谐共赢,县域经济得发展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不一定是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一定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深深影响了浏阳决策者的思维,为了更好的发挥林业生态优势,浏阳一方面从2009年起每年主动减少采伐计划10万立方米。另一方面,加大了林地综合开发,发展林下经济的力度。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周洛野生桂花保护小区、道吾山等生态旅游基地逐步成为全市森林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浏阳株树桥水库的水质,已经达到了国家优质水源标准,为长沙600多万人民提供了清洁的饮用水源。林下经济的发展,使山林的利润空间明显加大,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和社会投资林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各种生产要素迅速向林业聚集。许多原来从事花炮经营的老板以及其他经营主体纷纷投资流转山林,发展林下种养。近年来,社会各界参入流转山林的资金已达5.2亿元;投入林下经济的资金已达3.6亿元。2010年我市农民人均来自林业的收入5000元,其中林下经济收入占了60%。目前,浏阳已发展林下经济61.8万亩,其中:林下养殖25.6万亩,林下药材种植3.8万亩,林下花木种植5.2万亩,林下养蜂13.5万亩,森林生态旅游11.7万亩,林下培育食用菌0.8万亩,林下林蔬林粮种植1.2万亩。为浏阳农民增加收入近3.1亿元,4.6万户林农摆脱了贫困。林下经济不仅增加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增强了水土保持和涵养水源的能力,还改变了农村人畜混居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林下经济的发展正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林下经济是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实现从平面林业向立体林业跨越、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跳越的“助推器”,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林地生产力、铺就农民增收致富路的“新引擎”。
一、立足县情,科学规划,提升整体促发展
浏阳市林业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但由于存在地域差异,林业资源分布不均匀。鉴于各地实际,浏阳在发展规划布局上作了深入思考,注重积极引导向“一村一品、一乡一特色、一区一优势”的方向发展:东区林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适宜发展森林景观旅游和林下养殖业,主要以森林旅游、农家乐、林下养羊、养鸡、养蜂等为主;西区林地面积小,林地资源稀缺,但当地的花木产业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主要以发展立体栽培花卉苗木为主;北区、南区的林地分布零散,地势平坦,适宜林下套种,主要引导以 展林下药材种植、食 用菌培育及各类林农间作为主。通过合理布局及区域优势的发挥,全市林下经济发展力度大大提升。
二、典型示范,规模带动,整合资源聚合力
由于林下经济是农户或林农自发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探索性和试验性,也就带来了大多数农户或林农的等待观望。因此,扶持好典型,抓好大户带动就显得举足轻重。浏阳通过挖掘一批有丰富林下种养经验,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发展规模的大户作为典型,示范带动全市林下经济发展。如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浏阳市大围山镇的湖南省蜜蜂哥哥蜂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来带动发展林下养蜂事业。该公司在浏阳山区农村已经拥有养蜂基地1420余处,带动山区农民养蜂5000余人,为蜂农增收9800万元。浏阳市东部的高坪镇,座落在浏阳河的两条支流—大溪河与小溪河的交汇处,森林覆盖率达70%,全镇80%的山林为生态公益林,他们结合自身的区位和森林资源优势,将双江、杨潭两村纳入浏阳市杨潭度假休闲区,在沿河两岸建立林家休闲农庄近60家,迎合了都市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消费,开展的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沐森林浴等系列体验项目。每年吸引游客近10万人次,实现产值3000万元。目前,浏阳市林农合作组织发展已初具规模,全市各类林业合作组织达162家,已成功申报国家林业局创建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县,东区的张坊镇与官渡镇的两个林农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项目也被列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支持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试点项目之一。
三、科学引导,规范发展,促进融资保壮大
林下经济的发展,不能停留在农民自发阶段,必须进一步规范,走科学发展之路。浏阳市对全市的林下经济和各类的林业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普查,根据普查的结果对全市的林下经济按照经营项目和类别的不同,分别进行指导与帮扶,促使其在规范有序的生产中不断壮大。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市财政对发展林下经济的典型示范户给予资金奖励支持,各级政府还在林地的集中使用、供水、供电等方面,加大协调和扶持力度,农牧、林业等职能部门做好了林下经济开发的技术服务工作。全面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和政策性森林保险工作,帮助广大农民和林业生产经营者解决林业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目前,浏阳除了与农村商业银行建立了合作关系外,已经有多家金融机构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已有26家资金不足的林下经济发展农户与合作社通过林权抵押的方式贷款800多万元,注入到林下经济发展项目中。全市84%的林农参加了政策性森林保险,其中有2家林下经济的林户发生灾后及时得到了理赔金。
四、多种模式,科技引导,创新发展增效益
投入少、见效快、易操作、潜力大,林下经济成为一项新兴的富民产业。通过实践,浏阳逐步探索出林畜、林禽、林菌、林苗、林蜂、林药、森林旅游和林蔬、林粮等多种林地经济开发模式,这些切实可行的林下开发模式既充分利用林地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林地资源的主体优势,又给广大农户和地方经济带来了巨大收益,同时也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效益双赢,并逐渐成为林改后全市林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我市积极搭建企业、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之间的合作平台,推进科技协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林下产业发展机制。积极引进和推广适宜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加强林间种养新模式的研究,推进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建立林下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体系,同时加强对企业、示范户和农民技术骨干的信息咨询和技术培训服务。浏阳林业技术推广站与中南林科院谭著民博士签订了林下种植寒菌的合作协议,浏阳黑山羊已经成为有名的地方特产,浏阳林下土鸡享誉长株潭,浏阳土产蜂蜜甜蜜全国,这些科技创新的成果成为了林下经济的效益源泉。
五、生态经济、和谐共赢,县域经济得发展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不一定是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一定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深深影响了浏阳决策者的思维,为了更好的发挥林业生态优势,浏阳一方面从2009年起每年主动减少采伐计划10万立方米。另一方面,加大了林地综合开发,发展林下经济的力度。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周洛野生桂花保护小区、道吾山等生态旅游基地逐步成为全市森林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浏阳株树桥水库的水质,已经达到了国家优质水源标准,为长沙600多万人民提供了清洁的饮用水源。林下经济的发展,使山林的利润空间明显加大,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和社会投资林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各种生产要素迅速向林业聚集。许多原来从事花炮经营的老板以及其他经营主体纷纷投资流转山林,发展林下种养。近年来,社会各界参入流转山林的资金已达5.2亿元;投入林下经济的资金已达3.6亿元。2010年我市农民人均来自林业的收入5000元,其中林下经济收入占了60%。目前,浏阳已发展林下经济61.8万亩,其中:林下养殖25.6万亩,林下药材种植3.8万亩,林下花木种植5.2万亩,林下养蜂13.5万亩,森林生态旅游11.7万亩,林下培育食用菌0.8万亩,林下林蔬林粮种植1.2万亩。为浏阳农民增加收入近3.1亿元,4.6万户林农摆脱了贫困。林下经济不仅增加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增强了水土保持和涵养水源的能力,还改变了农村人畜混居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林下经济的发展正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林下经济是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实现从平面林业向立体林业跨越、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跳越的“助推器”,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林地生产力、铺就农民增收致富路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