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仙林业:振兴三大产业 实现富民强区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0-11-30 00:00
信息来源:
2010年11月22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林业技术多媒体讲课在苏仙区荷叶坪乡政府电教室举办,这是区林业局正组织林业专家为该乡60多位林农和技术干部传授油茶、楠竹、油桐营造和低改新技术,权威的新技术发布、新颖的授课方式吸引着林农的注意力。2008年来,这种形式的送科技下乡活动全区每年都举办10多场,2010年秋季农闲以来,在各乡镇就举办了9场,培训林农和技术干部800多人次。林业新技术的推广,政策的扶持,经营模式的创新,龙头企业的培育,为苏仙区油茶、楠竹、油桐三大产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一、 领导高度重视、加大政策扶持。油茶、楠竹、油桐是苏仙区三大传统经济树种,50、60年代大量种植,90年代初全区曾有油茶林面积24万亩,楠竹林面积12万亩,油桐林面积1万多亩,但由于品种老化,产量降低,林农不得不大量砍伐,改种杉木、松树林。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让农民增收,林业增效,2007年3月,区委区政府制定出台《苏仙区发展三大产业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将油茶、楠竹、油桐开发列入我区新农村建设 “四三二一”工程之中。2008年初的南方冰灾,全区林木损失殆尽,只有油茶因韧性较好耐住了冰灾,楠竹发笋成林恢复快战胜了冰灾,油茶、楠竹树种再次引起大家关注。区委区政府趁势引导,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来区调研 ,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同时积极争取将我区列为国家级科技进村入户示范区,并争取了每年400万元的资金援助,从此,油茶、楠竹、油桐三大产业发展在我区上下同心,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一是区里专设了“三大产业”办公室,区、乡两级成立了三大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具体负责产业建设的规划、落实、指导、督查、考核和验收工作;二是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油茶产业的意见》,制定了近期和远期目标,明确到2012年全区油茶林要新造6万亩、油茶低改10万亩,楠竹低改13万亩、油桐新造5万亩的发展目标;三是切实加大了资金扶持力度,除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外,区财政每年安排预算资金投入不少于500万元。2009年来已连续2年将三大产业发展纳入全区为民办实事之一,纳入村干部年度目标考核内容,直接与工资福利挂钩。同时,调整三大产业以奖代投标准,高标准连片500亩以上的新造面积由过去的300元/亩提高到600元/亩, 还投资建成了面积达200亩的油茶良种采穗园,每年提供良种油茶苗200多万株,保证全区油茶造林用苗。
二、 实施科技进村入户,为产业保驾护航。良种良法是油茶、楠竹、油桐发展的关键,过去,由于没有良种良法,导致油茶产量低,楠竹径材小,不仅林农收益不高,挫伤了林农种植的积极性,而且由于楠竹径材小,像海华竹木等知名出口企业80%的竹子都是从江西等地进料,从苏仙区进的竹子只取竹头部分,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为此,苏仙区开始注重良种良法的推广,大力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作。一是邀请省林院专家到我区举办油茶高产栽培技术和苗木生产技术,与北京三安公司签订技术合作协议,由三安公司技术专家亲自授课和技术指导,采用三安制肥素、土壤净化剂、植物保护剂和三安生物肥料进行油茶栽培,生产超有机茶油;二是“走出去”参访,使更多的人懂得油茶、楠竹高产栽培技术和苗木生产技术,重点培养和扶持种植大户,通过运用新技术和优良品种营造高产示范基地进行示范带动;三是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利用农民远程教育平台,到村组开展技术培训,着重讲解“整地表土回填、施足基肥、良种壮苗、栽树保湿、适时追肥、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四是依靠专业合作社为林农提供栽培管理技术服务,提供相关行业以及测土配方信息,推动产业走精细管理,立体开发,安全食品之路。
三、 创新发展模式,集聚产业规模。2008年苏仙区开展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让山林产权落实到了千家万户,过去小打小闹的家庭经营无法形成规模。为了做大做强油茶、楠竹、油桐产业,苏仙区通过招商宣传、牵线搭桥等方式,引进了邦尔泰、玉泰农庄、天堂油脂、永和农庄、涂鑫生态乐业等5家公司落户从事油茶产业建设,其中玉泰农庄油茶连片种植面积达6000多亩,其他4家公司油茶种植面积都在千亩以上;还引进了海华竹木和湖南玖荣生物能源公司在我区建立基地,从事楠竹、油桐生产和加工开发。出现了多种土地流转经营模式。一是企业+农户模式,即企业租赁土地后请当地人阶段性劳动或反包给当地农户永久性劳动;二是企业+农户+合作社模式,即企业租赁土地后,组织成立专业合作社,形成农户自治管理;三是专业合作社管理+林地入股+农户劳动力参股+公司投资模式,即土地入股模式,其中利润按“1234”分成,这种经营模式既解决了企业与林农争地的矛盾,又解决了农民发展油茶产业缺少资金和技术的问题,从而真正达到了“企业要茶果、农民要收入”的目的。目前,全区已发展千亩以上种植开发企业6家,200亩以上种植大户36家,成立三大产业专业合作社2个,融资融合三大产业建设投入资金达8000多万元。通过创新经营模式,2008年来,全区共完成高产油茶新造2万亩,油桐新造2000亩,完成油茶低产林改造5.8万亩,楠竹低改6万亩,全区三大产业规模效益、高产效益、品质效益正日益显现。目前,苏仙区正研究制定“十二五”三大产业实施纲要,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在北部乡镇建设20万亩优质高产油茶基地,全区种植油茶、油桐、或楠竹10亩以上的农户达到8000户,新造油茶100亩以上的组达到600个,1000亩以上的村达到100个,1万亩以上的乡镇达到10个,使苏仙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油茶产业示范区。
四、 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形成品牌效应,产生经济效益,区委区政府积极实施品牌战略。一是积极为企业提供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2008年,区委区政府与北京三安公司签订全面技术合作协议,引进 “三安技术模式”指导全区油茶栽培管理,生产超有机茶油。目前,苏仙区玉泰农庄等企业采用了“三安技术模式”栽培管理油茶,面积达0.8万亩。二是积极为企业出谋划策。郴州邦尔泰苏仙油脂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油茶种植与精深加工为主的省级龙头企业,也是一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区委区政府安排一名区级领导联系该企业,为了掌握提高产油量的技术,使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该区领导和公司董事长阳冬云带着样品先后6次赶到省林业厅、省林科院,虚心请教油茶专家,终于拿到了提高产油量的第一手资料,实实在在的提高了企业发展能力。2009年1月,邦尔泰公司开始实施《油茶籽精深加工技术改造项目》,新增了茶籽油精炼生产线、山茶精油生产线、茶皂素洗发露生产线、茶粕多抗有机肥生产线共四条生产线,实现年新增销售收入冰灾,在苏仙区的郴州海华竹木有限公司、郴州邦尔泰苏仙油脂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省级龙头企业,其中海华竹木公司生产的“海华”牌竹地板畅销欧美等海外市场;邦尔泰公司已成为集基地、科研、生产于一体的现代化油脂精深加工企业,年生产能力在6万吨以上,主要生产“苏仙”牌物理冷榨有机茶油、纯山茶籽油、山茶油软胶囊、茶皂素洗发香波、护肤山茶精油、茶花沐浴露、茶皂素粉、出口茶粕等八大类近100个品种,“海华”牌竹地板、“苏仙”牌茶油成为知名畅销品牌。2010年,郴州邦尔泰苏仙油脂有限公司被上海世博会组委会批准成为赞助商,“苏仙”牌系列产品成为上海世博会湖南馆推荐产品。品牌战略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苏仙区三大产业的发展,为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生态苏仙和富裕苏仙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 领导高度重视、加大政策扶持。油茶、楠竹、油桐是苏仙区三大传统经济树种,50、60年代大量种植,90年代初全区曾有油茶林面积24万亩,楠竹林面积12万亩,油桐林面积1万多亩,但由于品种老化,产量降低,林农不得不大量砍伐,改种杉木、松树林。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让农民增收,林业增效,2007年3月,区委区政府制定出台《苏仙区发展三大产业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将油茶、楠竹、油桐开发列入我区新农村建设 “四三二一”工程之中。2008年初的南方冰灾,全区林木损失殆尽,只有油茶因韧性较好耐住了冰灾,楠竹发笋成林恢复快战胜了冰灾,油茶、楠竹树种再次引起大家关注。区委区政府趁势引导,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来区调研 ,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同时积极争取将我区列为国家级科技进村入户示范区,并争取了每年400万元的资金援助,从此,油茶、楠竹、油桐三大产业发展在我区上下同心,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一是区里专设了“三大产业”办公室,区、乡两级成立了三大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具体负责产业建设的规划、落实、指导、督查、考核和验收工作;二是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油茶产业的意见》,制定了近期和远期目标,明确到2012年全区油茶林要新造6万亩、油茶低改10万亩,楠竹低改13万亩、油桐新造5万亩的发展目标;三是切实加大了资金扶持力度,除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外,区财政每年安排预算资金投入不少于500万元。2009年来已连续2年将三大产业发展纳入全区为民办实事之一,纳入村干部年度目标考核内容,直接与工资福利挂钩。同时,调整三大产业以奖代投标准,高标准连片500亩以上的新造面积由过去的300元/亩提高到600元/亩, 还投资建成了面积达200亩的油茶良种采穗园,每年提供良种油茶苗200多万株,保证全区油茶造林用苗。
二、 实施科技进村入户,为产业保驾护航。良种良法是油茶、楠竹、油桐发展的关键,过去,由于没有良种良法,导致油茶产量低,楠竹径材小,不仅林农收益不高,挫伤了林农种植的积极性,而且由于楠竹径材小,像海华竹木等知名出口企业80%的竹子都是从江西等地进料,从苏仙区进的竹子只取竹头部分,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为此,苏仙区开始注重良种良法的推广,大力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作。一是邀请省林院专家到我区举办油茶高产栽培技术和苗木生产技术,与北京三安公司签订技术合作协议,由三安公司技术专家亲自授课和技术指导,采用三安制肥素、土壤净化剂、植物保护剂和三安生物肥料进行油茶栽培,生产超有机茶油;二是“走出去”参访,使更多的人懂得油茶、楠竹高产栽培技术和苗木生产技术,重点培养和扶持种植大户,通过运用新技术和优良品种营造高产示范基地进行示范带动;三是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利用农民远程教育平台,到村组开展技术培训,着重讲解“整地表土回填、施足基肥、良种壮苗、栽树保湿、适时追肥、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四是依靠专业合作社为林农提供栽培管理技术服务,提供相关行业以及测土配方信息,推动产业走精细管理,立体开发,安全食品之路。
三、 创新发展模式,集聚产业规模。2008年苏仙区开展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让山林产权落实到了千家万户,过去小打小闹的家庭经营无法形成规模。为了做大做强油茶、楠竹、油桐产业,苏仙区通过招商宣传、牵线搭桥等方式,引进了邦尔泰、玉泰农庄、天堂油脂、永和农庄、涂鑫生态乐业等5家公司落户从事油茶产业建设,其中玉泰农庄油茶连片种植面积达6000多亩,其他4家公司油茶种植面积都在千亩以上;还引进了海华竹木和湖南玖荣生物能源公司在我区建立基地,从事楠竹、油桐生产和加工开发。出现了多种土地流转经营模式。一是企业+农户模式,即企业租赁土地后请当地人阶段性劳动或反包给当地农户永久性劳动;二是企业+农户+合作社模式,即企业租赁土地后,组织成立专业合作社,形成农户自治管理;三是专业合作社管理+林地入股+农户劳动力参股+公司投资模式,即土地入股模式,其中利润按“1234”分成,这种经营模式既解决了企业与林农争地的矛盾,又解决了农民发展油茶产业缺少资金和技术的问题,从而真正达到了“企业要茶果、农民要收入”的目的。目前,全区已发展千亩以上种植开发企业6家,200亩以上种植大户36家,成立三大产业专业合作社2个,融资融合三大产业建设投入资金达8000多万元。通过创新经营模式,2008年来,全区共完成高产油茶新造2万亩,油桐新造2000亩,完成油茶低产林改造5.8万亩,楠竹低改6万亩,全区三大产业规模效益、高产效益、品质效益正日益显现。目前,苏仙区正研究制定“十二五”三大产业实施纲要,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在北部乡镇建设20万亩优质高产油茶基地,全区种植油茶、油桐、或楠竹10亩以上的农户达到8000户,新造油茶100亩以上的组达到600个,1000亩以上的村达到100个,1万亩以上的乡镇达到10个,使苏仙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油茶产业示范区。
四、 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形成品牌效应,产生经济效益,区委区政府积极实施品牌战略。一是积极为企业提供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2008年,区委区政府与北京三安公司签订全面技术合作协议,引进 “三安技术模式”指导全区油茶栽培管理,生产超有机茶油。目前,苏仙区玉泰农庄等企业采用了“三安技术模式”栽培管理油茶,面积达0.8万亩。二是积极为企业出谋划策。郴州邦尔泰苏仙油脂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油茶种植与精深加工为主的省级龙头企业,也是一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区委区政府安排一名区级领导联系该企业,为了掌握提高产油量的技术,使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该区领导和公司董事长阳冬云带着样品先后6次赶到省林业厅、省林科院,虚心请教油茶专家,终于拿到了提高产油量的第一手资料,实实在在的提高了企业发展能力。2009年1月,邦尔泰公司开始实施《油茶籽精深加工技术改造项目》,新增了茶籽油精炼生产线、山茶精油生产线、茶皂素洗发露生产线、茶粕多抗有机肥生产线共四条生产线,实现年新增销售收入冰灾,在苏仙区的郴州海华竹木有限公司、郴州邦尔泰苏仙油脂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省级龙头企业,其中海华竹木公司生产的“海华”牌竹地板畅销欧美等海外市场;邦尔泰公司已成为集基地、科研、生产于一体的现代化油脂精深加工企业,年生产能力在6万吨以上,主要生产“苏仙”牌物理冷榨有机茶油、纯山茶籽油、山茶油软胶囊、茶皂素洗发香波、护肤山茶精油、茶花沐浴露、茶皂素粉、出口茶粕等八大类近100个品种,“海华”牌竹地板、“苏仙”牌茶油成为知名畅销品牌。2010年,郴州邦尔泰苏仙油脂有限公司被上海世博会组委会批准成为赞助商,“苏仙”牌系列产品成为上海世博会湖南馆推荐产品。品牌战略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苏仙区三大产业的发展,为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生态苏仙和富裕苏仙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