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造林绿化 打造生态通道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0-11-15 00:00 信息来源:
  近年来,通道县紧紧围绕“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增绿与增收并重,造林与造景并举,绿化与美化同步,打响了一场造林绿化攻坚战,走出了“生态经济双赢,人文景观相融,城镇乡村互动,全民参与共享”的兴林富民新路。先后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生态示范县、全省消灭宜林荒山达标县、全国造林百佳县、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中国大学生最喜欢的旅游目的地。
  变活思路,造林绿化产业化
  主要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把造林绿化作为富民产业来发展。通道地处云贵高原东缘向南岭过渡地带,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禀赋是通道最突出的特点和优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科学决策,出台了《通道县生态县建设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快造林绿化的决定》等系列文件,把造林绿化作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科学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来抓,紧紧围绕实现“生态增量、产业增效、环境增色、林农增收”的目标,大力推进造林绿化,不断放大生态优势。特别是广大干部群众积极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兴林致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靠山育林,靠山养人”、“人要文化,山要绿化”已经成为全县上下的广泛共识。二是坚持把造林绿化作为重点项目来管理。抓住国家实施林业重点工程的机遇,每年争取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等重点项目建设资金300万元以上,实行资金捆绑集中使用,重点打造5万亩优质油茶基地、万亩楠竹实生苗标准化建设、25万亩工业原料林及“两条彩带”建设、“三边”绿化等特色板块,楠竹实生苗造林标准化建设示范区已通过国家验收。三是坚持把造林绿化作为“一把手”工程来落实。实行“书记抓、抓书记,县长查、查乡镇长”造林绿化工作机制,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组织、亲自检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书记和县乡村长抓造林绿化的工作合力。各级领导抓住造林绿化的关键时期,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推行了工作日报、工作例会、督查通报、重点督办、约谈问责、一票否决等制度,强力推动了造林绿化工作,全县造林绿化呈现出由部门推动向政府推动转变,由行业实施向社会共建转变,由一般工作向重点工作转变的新格局。
  激活主体,造林绿化多元化
  着力创新“五大机制”:一是优化激励引导机制。出台了《通道侗族自治县造林绿化补助暂行办法》,对营造楠竹及马尾松、国外松、桉树及其它软质阔叶树小班面积在1亩以上且验收合格的,分别按80元/亩至140元/亩不等的标准兑现种苗和造林补助;对低改、补植楠竹小班面积在1亩以上以上且验收合格的,分别按25元/亩至70元/亩不等的标准兑现;对实行油茶新造和抚育改造的分别给予补助300元/亩和150元/亩,由县里向林农免费提供优质种苗。通过出台这些措施并及时兑现到位,极大激发了林农参与造林绿化的积极性。二是优化示范带动机制。出台了《关于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与造林绿化的若干意见》,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离岗投资造林绿化,脱岗造林500亩以上的机关干部,三年内其组织关系、身份、编制、级别、人事关系不变且基本工资和奖金补助照发。全县310余名机关干部投入资金1500余万元,开发基地2.5万亩。同时,各级领导带头创办造林基地。今年县委书记、县长、分管林业的副县长、县林业局局长等领导分别在临口镇石壁村、县溪镇晒口村、下乡乡坪地村、木脚乡更头村创办示范标准化造林基地,总面积达2927亩,起到了极强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三是优化监督约束机制。出台了更新造林保证金收缴办法,对皆伐、择伐和低产林改造等林木,每亩出材量在2立方米以上的,按150元/亩至450元/亩不等的标准收取造林保证金。通过验收且验收合格的小班,退还更新造林保证金;在规定两年内未进行更新造林,其保证金用于全县造林绿化。四是优化资金投入机制。建立起了“上级部门争一些、县财政投一些、育林基金提一些、社会各界筹一些、义务植树添一些”的造林绿化多元投融资机制。近三年,全县投入林业生态建设资金达1.8亿元,其中林农自筹、企业出资、自愿捐助等社会融资 1.5亿元。通过政策吸引,大批林产开发企业落户通道,涌现出了一批造林大户,如香港嘉裕木业公司投资造林2.5万亩、县公安局干警杨昌文造林3600亩,在他们的带动下,一大批有资金的林农、返乡农民工和社会人士纷纷加入造林绿化建设队伍。五是优化林地流转机制。充分利用闲置林地,鼓励农民以林地入股,直接参与投资企业的利润分红,变林地资源为林地资本。鼓励转包、转让、出租等方式,优化林地资源配置,有效解决因林改后,林地分散到户难以集中连片生产经营的困境。同时,规范森林资源流转交易,组建了森林资源评估交易中心,做到“两必须”,即承包租赁山场造林绿化签订合同必须到县林业部门备案、公证部门公证;集体森林资源流转必须先评估、后拍卖、再采伐。今年9月,公开拍卖了江口乡两个山场,使当地林农增加收入近20万元,这也是全省率先完成的第一例森林资源流转交易。目前,全县已成功公开流转集体山场13个,流转面积2981亩,较好地促进了林农增收。
  放活经营,造林绿化效益化
  切实落实“四权”:一是保障所有权。以1982年林业“三定”为基础,林农原有的自留山、责任山,坚持“谁造林、谁所有”,不栽无主树,不造无主林。所造林木由当地县级政府核发林权证。目前,全县已分山到户、产权明晰的林地,《林权证》基本发放到户。二是改革处置权。从去年底开始对林木采伐指标由“人头分配”,改为按“山头分配”,做到“单编方案、单列指标、单独运作”。也就是说,只要林农的林木年龄达到采伐要求,就可以得到合理的指标分配。在非林地上投资造林的林木采伐,不受采伐指标限制,降低育林基金征收基价,免费登记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和木材运输证。三是保障收益权。积极整合全县竹木加工企业,把原有的48家整合为13家,着力培育一批有市场竞争力、与林农关联度大的木竹加工龙头企业,大力推广“订单林业”、“合同林业”、“公司+基地+农户”等有效组织形式,实现企业与农户“双赢”,走出了一条林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路子。按照当前市场,每亩造林可以增加林农收入3096元,实现了“不离乡可就业、不出山能致富”,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逐步成为现实。四是下放管事权。就是给乡镇林业站下放能独立完成的如森林经营作业设计等森林经营管理事权,极大地方便了林改后千家万户分散的森林经营活动。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有力地保护了造林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提高了林农收益。
  搞活服务,造林绿化集约化
  始终突出“三注重”:一是注重造林技术服务。积极研究、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了针阔竹阔混交造林、楠竹实生苗笋期切秆育苗造林等实用技术,为全县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针对以前全县造马尾松成活率非常低,以致林农只造杉树不造松树的实际情况,从2003年开始,县里组织力量开展马尾松切根育苗、容器育苗、生根粉醮根技术研究,攻克了马尾松造林成活率低、受季节限制、生长周期长等系列技术难题,极大地调动了林农种植马尾松的积极性,实现了由以往的“飞籽成林”向“人工造林”的转变。二是注重施工管理服务。制定了《通道县造林绿化技术标准》、《通道县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作业设计》和《通道县油茶林基地建设作业设计》,严格实行统一规划、统一供苗、统一标准、统一模式、统一施工时间、统一验收标准的“六统一”作业法,推行了育苗品种良种化、整地抚育精细化、工程管理网络化、督促检查经常化、多种功能一体化的“五化”管理;实施了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建档一条龙的管理程序,基本实现了“山当地种、树当粮管”的集约化经营。三是注重日常管护服务。始终坚持依法治林,把封山育林作为一项关键措施来抓。建立了万佛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龙底沟谷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划定了“四点四线一圈”生态保护范围,实行生态公益林补偿,严格控制林木采伐。积极引导农民建立基层林业防火、防盗、防病虫害“三防”组织,聘请276名公益林专职护林员,实现了群防群治与专业防治有机结合。同时,将林业系统目前在编在岗的人员全部纳入财政全额拨款,林业基层派出所全部升格为副科级单位,充分调动林业系统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不断增强林业执法部门的服务意识。近年来,我们通过思路更新、机制创新、政策保障和服务跟上,造林绿化工作实现了由政府主导向全民绿化、零星分散向整体推进、单纯绿化向绿化效益兼具、季节性造林向全年造林转变。全县造林绿化以平均每年6万亩的速度推进,五年完成植树造林30万亩,森林覆盖率75%以上,人工造林保存面积65万亩,占全县森林面积的27.6 %,实现了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和森林覆盖率三项指标同步增长。
  

推进造林绿化 打造生态通道

674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