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银行我的梦 ---记怀化芷江杨公庙乡绿色创业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0-06-23 00:00
信息来源:
在芷江杨公庙乡马田村白上组和桐木元组,树木郁郁葱葱、简直遮天蔽日,而以前的这里却荒山遍野,满布残次林、灌木。由于国家对生态环境建设越来越重视,加上林产品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林业发展前景广阔,很多农民意识到植树造林利国利民利已,荒山坡地其实很容易被打造成“绿色银行”,于是纷纷投入到绿色创业实践中,在满目翠绿中发育创富梦想。
咬定青山,12小时凑齐22万
杨敦常家的林地对乡亲们来说,几乎就是一个神话。在芷江杨公庙乡村,村民很早就适应了这种生活:女人在家带孩子做家务,男人外出打工或者在家务农;家中分的一亩三分薄地,当然根本不能满足一家老小的日常开支。村里田很少山很多,但都是荒山,没有农民认为荒山能有什么作用,杨敦常在这方面却是个例外的“另类”。2008年入秋,村上来了一群收购木材的老板,他们看上了55岁的杨敦常家的五亩林地,这片林地是杨敦常13年前抚育的,那时候他是村上的积极分子,积极造林,积极种地,自己家能利用的荒山都被他利用起来了。“出去打工总还得回家乡来,不如呆在村里,一样能赚钱。”杨敦常跟老板们讨价还价,最后以500元一立方的价格,
五、六亩林地上面的树木卖得3.5万元,让乡亲们大开眼界。
在杨敦常看来,一个好农民是不应该让土地闲着的,“土地是财富之父劳动是财富之母,庄稼人怎么能让土地闲置抛荒呢?不管好地差地,都不能闲着荒着。”亲眼见识杨敦常开垦荒山植树造林获得丰厚经济回报,少数村民也就有样学样,跟着开垦荒坡山地了,他们不仅植树造林,还在荒山上种上橘子树,而杨敦常本人就在自家山上种上了500株橘子树。2008年冬,一场百年难遇的冰灾让杨敦常的橘子树全部被冻坏,好在他抚育的林地基本无损。2009年初,村上520亩集体荒山以3万元的价格出租给了外镇的两个老板,出租期限无限期。眼看着好好的山以低价出租给了外人,很多村民感觉不是滋味,但又如鲠在喉,杨敦常见此情形,也先自闷在心里不做声。春节期间,趁在外打工的村民们陆续回家过年之际,杨敦常和其他几个领头人把大家召集起来,直奔商议主题:夺回520亩荒山的经营权!大家集体出资,由他统筹经营。杨敦常和树林打了几十年交道,对于520亩林地15年之后可能创造的预期利润,心里自有分寸。
杨敦常的提议几乎得到所有村民的赞同,接下来就是具体如何具体操作了,他和村上几个非常了解市场行情又懂造林的村民一起商量合计,还做了周密预算,将520亩分为54股、每股4000元,村民可以自发认购股份,由此集资所得,将钱拿来造林、抚育。“要么不做,要么快做”,杨敦常是个雷厉风行的急性子,年纪虽然已经不小但气势不减当年,“给大家一天时间筹集资金,12个小时之后必须将第一笔资金筹措到位,过期不候。”这套说辞称得上是斩钉截铁。村民们相信杨敦常,也相信他匡算出的预期经济效益,于是争先恐后,纷纷抓紧时间筹措资金认购股权,连平时老嚷嚷着家里穷、拿不出钱的村民这次也能掏出个4000块,个别手头着实紧张的,也马不停蹄地从外面借到4000元。于是,在规定时间内,带着村民体温和致富渴望的第一期资金22万元顺利筹集到位,他们的绿色创业之路也由此迈出第一步。
村干部们闻讯也很支持村民们的行动,第二天跟外地老板毁约,认了1.6万元的毁约金罚款,把林地经营权重新赎了回来,两位老板烦恼不已但又感觉众怒难犯,只好悻悻地开了路。
动员工作做得如此滴水不漏,这一点超乎杨敦常的想象。“我知道肯定会有部分人支持我的做法,但实在想不到大家会这么积极、这么齐心,12小时就凑齐了22万。”说着,他脸上不由露出了微笑。
齐心协力,预期收益令人瞩目
在杨公庙,农户们户均也就操持着亩把几亩地,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中间打几次药,其余大把时间可以用来帮别人打零工挣现金。而在45岁的杨敦鹏看来,在工地包点活儿干,或者做装修或者跑运输甚至搬运、烧砖,“田里的活不耽误,额外还有每天一两百的收入,干嘛不挣?”这次却不同了,杨德元和杨和平等几个大股东一商量,决定尽量由村民自己出劳力,在集资款中列支资金,出工干活的每人每天50元,把钱留给自己人挣,出工的内容为开山炼土、购买树苗、植树造林、以及日后的抚育等。村民皆股东,50多个村民股东干劲十足,到3月底,已全面完成了520亩的植树任务,荒山被种上9万多株马尾松苗和杉树苗。
“以前是给别人打工,现在是自己给自己打工,拿着一样的工资,心里还更有盼头,怎么不做呢?”按照杨德元的想法,通过干劳力,实际上村民把自己集资的钱又部分的挣了回去。当然,不愿意为整理荒山出力的人,也可以继续在外面打工赚钱。
“其实,这种集体参股的形式实际上就是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尝试。”芷江林业局办公室黄主任说,520亩林地由一两个人承包经营下来,从资金、管理等方面来说难度都太大,而成立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把分散的力量有效结合,也形成了其在资金、信息、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能更好抗击经营风险。村民们实行按股分红,按劳拿工钱,帐目由专人进行管理,实行帐目公开,大事都会召开会议由集体研究决定。在管理方面,由于54个股东基本涵盖了相关两个组的全部村民,村民皆股东,他们保护林子的意识会更加强烈,并且由于自主管理,还大幅减少了管理成本。
杨公庙乡林业站站长杨承海分析道,林业主要是三方面的投入,即租地的租金、人工费以及管理抚育费,“资金投入的大头是前三年的抚育费,过了这三年,后面基本上不用投入了。”由于是村里的集中山,520亩地的租金为3万元,人工费300元/亩,每年抚育2次,每次100元/亩,需要抚育3年,共计抚育费600元/亩,苗木费30元/亩,除去租金,每亩的成本近千元,520亩的成本约52万元。而每亩大概能产生10立方米的木材,按现在的均价650元/立方算(不包括育林基金、更新造林费等费用),每亩能卖出6500元,每亩的砍伐费、税费等费用约800元。由此,按现在的市场均价,520亩林地总计能卖出338万元,除去成本52万元,砍伐费等费用41.6万,租金3万元,保守估计,这520亩荒山至少能给当地农民带来241.4万元的收入,利润是投入的近3倍,“随着木材不断涨价,利润还有客观的上涨空间。”
当被问及树木要15至20年才有收益,是否周期太长、成效太慢,村民们显得毫不在乎。“15年后我们可能享受不了多少好处,但是儿子孙子肯定能享受。”38岁的村民刘正永坦言道,15之后当树木能变钱的时候,他已经是50多岁,那时“就当为儿子存点钱呗!这种买卖投资小,回报大着呢。”
眼下22万元前期筹资已经用完,据杨敦常数据,前三年的抚育费,缺口在30万元左右。“30万不是小数目,但分到股东头上,每人也就不到6000元。”杨敦常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道,“下一步资金筹集,我再来个‘12小时限定’就足够了。”
行情看涨,政策利好破后顾之忧
昔日杨公庙的荒山,正在现在杨敦常们的精心打理下变身为绿色银行。经了解,当地农民开山造林的积极性高涨,直接原因由于近几年木材价格提升速度快,行情持续看涨,植树造林显然是个值心培育的经济增长点,是发家致富的好路子。权威资料显示,2002年木材价格大概是200—300/立方,从2007年开始上涨,2009年已涨到平均650/立方,七年上涨了近3倍。
“现在的木材价钱年年在涨,平均两三年就涨一倍,到可以砍伐时,我们的木材收入一定很可观。而且,我们这里的土质好,如果再加上我们抚育得好的话,我们的木材价肯定会高于市场均价,对此我本人很有信心。”杨和平乐此不彼。
国家对植树造林的扶持、林业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利好政策,也是农民大力追捧绿色创业的重要原因。林权证是确认农村林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凭证,林权证的发放给想勤劳致富的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农民们没有了后顾之忧,干劲更足了,更有想头奔头了。此外,林业部门也采取多项措施进行扶持,用心呵护林农们的创业积极性:乡林业站免费提供苗木210株/亩,以奖代补120元/亩;县林业局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办班培训和印发造林技术资料等,为农民答疑解难,并组织技术人员从规划设计到造林管护,进行全程跟踪服务。交谈时,杨和平表示“我们接受过一些林业部门的培训,现在村里都形成了植树造林的传统,家家户户都知道要怎么开山炼山,怎么抚育了。”据芷江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54户农民有七成以上是返乡农民工,该局还因此及时制定和调整了一些政策,对返乡农民工承包造林优先落实计划、优先给予指标和相关补助,并帮助他们合理流转土地,颁发林权证,村民们因此没有后顾之忧。
“等着看吧,15年以后,这里肯定是另一番景象。”谈及未来,现年57岁的杨敦常脸上写满憧憬,挂满信心。
咬定青山,12小时凑齐22万
杨敦常家的林地对乡亲们来说,几乎就是一个神话。在芷江杨公庙乡村,村民很早就适应了这种生活:女人在家带孩子做家务,男人外出打工或者在家务农;家中分的一亩三分薄地,当然根本不能满足一家老小的日常开支。村里田很少山很多,但都是荒山,没有农民认为荒山能有什么作用,杨敦常在这方面却是个例外的“另类”。2008年入秋,村上来了一群收购木材的老板,他们看上了55岁的杨敦常家的五亩林地,这片林地是杨敦常13年前抚育的,那时候他是村上的积极分子,积极造林,积极种地,自己家能利用的荒山都被他利用起来了。“出去打工总还得回家乡来,不如呆在村里,一样能赚钱。”杨敦常跟老板们讨价还价,最后以500元一立方的价格,
五、六亩林地上面的树木卖得3.5万元,让乡亲们大开眼界。
在杨敦常看来,一个好农民是不应该让土地闲着的,“土地是财富之父劳动是财富之母,庄稼人怎么能让土地闲置抛荒呢?不管好地差地,都不能闲着荒着。”亲眼见识杨敦常开垦荒山植树造林获得丰厚经济回报,少数村民也就有样学样,跟着开垦荒坡山地了,他们不仅植树造林,还在荒山上种上橘子树,而杨敦常本人就在自家山上种上了500株橘子树。2008年冬,一场百年难遇的冰灾让杨敦常的橘子树全部被冻坏,好在他抚育的林地基本无损。2009年初,村上520亩集体荒山以3万元的价格出租给了外镇的两个老板,出租期限无限期。眼看着好好的山以低价出租给了外人,很多村民感觉不是滋味,但又如鲠在喉,杨敦常见此情形,也先自闷在心里不做声。春节期间,趁在外打工的村民们陆续回家过年之际,杨敦常和其他几个领头人把大家召集起来,直奔商议主题:夺回520亩荒山的经营权!大家集体出资,由他统筹经营。杨敦常和树林打了几十年交道,对于520亩林地15年之后可能创造的预期利润,心里自有分寸。
杨敦常的提议几乎得到所有村民的赞同,接下来就是具体如何具体操作了,他和村上几个非常了解市场行情又懂造林的村民一起商量合计,还做了周密预算,将520亩分为54股、每股4000元,村民可以自发认购股份,由此集资所得,将钱拿来造林、抚育。“要么不做,要么快做”,杨敦常是个雷厉风行的急性子,年纪虽然已经不小但气势不减当年,“给大家一天时间筹集资金,12个小时之后必须将第一笔资金筹措到位,过期不候。”这套说辞称得上是斩钉截铁。村民们相信杨敦常,也相信他匡算出的预期经济效益,于是争先恐后,纷纷抓紧时间筹措资金认购股权,连平时老嚷嚷着家里穷、拿不出钱的村民这次也能掏出个4000块,个别手头着实紧张的,也马不停蹄地从外面借到4000元。于是,在规定时间内,带着村民体温和致富渴望的第一期资金22万元顺利筹集到位,他们的绿色创业之路也由此迈出第一步。
村干部们闻讯也很支持村民们的行动,第二天跟外地老板毁约,认了1.6万元的毁约金罚款,把林地经营权重新赎了回来,两位老板烦恼不已但又感觉众怒难犯,只好悻悻地开了路。
动员工作做得如此滴水不漏,这一点超乎杨敦常的想象。“我知道肯定会有部分人支持我的做法,但实在想不到大家会这么积极、这么齐心,12小时就凑齐了22万。”说着,他脸上不由露出了微笑。
齐心协力,预期收益令人瞩目
在杨公庙,农户们户均也就操持着亩把几亩地,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中间打几次药,其余大把时间可以用来帮别人打零工挣现金。而在45岁的杨敦鹏看来,在工地包点活儿干,或者做装修或者跑运输甚至搬运、烧砖,“田里的活不耽误,额外还有每天一两百的收入,干嘛不挣?”这次却不同了,杨德元和杨和平等几个大股东一商量,决定尽量由村民自己出劳力,在集资款中列支资金,出工干活的每人每天50元,把钱留给自己人挣,出工的内容为开山炼土、购买树苗、植树造林、以及日后的抚育等。村民皆股东,50多个村民股东干劲十足,到3月底,已全面完成了520亩的植树任务,荒山被种上9万多株马尾松苗和杉树苗。
“以前是给别人打工,现在是自己给自己打工,拿着一样的工资,心里还更有盼头,怎么不做呢?”按照杨德元的想法,通过干劳力,实际上村民把自己集资的钱又部分的挣了回去。当然,不愿意为整理荒山出力的人,也可以继续在外面打工赚钱。
“其实,这种集体参股的形式实际上就是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尝试。”芷江林业局办公室黄主任说,520亩林地由一两个人承包经营下来,从资金、管理等方面来说难度都太大,而成立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把分散的力量有效结合,也形成了其在资金、信息、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能更好抗击经营风险。村民们实行按股分红,按劳拿工钱,帐目由专人进行管理,实行帐目公开,大事都会召开会议由集体研究决定。在管理方面,由于54个股东基本涵盖了相关两个组的全部村民,村民皆股东,他们保护林子的意识会更加强烈,并且由于自主管理,还大幅减少了管理成本。
杨公庙乡林业站站长杨承海分析道,林业主要是三方面的投入,即租地的租金、人工费以及管理抚育费,“资金投入的大头是前三年的抚育费,过了这三年,后面基本上不用投入了。”由于是村里的集中山,520亩地的租金为3万元,人工费300元/亩,每年抚育2次,每次100元/亩,需要抚育3年,共计抚育费600元/亩,苗木费30元/亩,除去租金,每亩的成本近千元,520亩的成本约52万元。而每亩大概能产生10立方米的木材,按现在的均价650元/立方算(不包括育林基金、更新造林费等费用),每亩能卖出6500元,每亩的砍伐费、税费等费用约800元。由此,按现在的市场均价,520亩林地总计能卖出338万元,除去成本52万元,砍伐费等费用41.6万,租金3万元,保守估计,这520亩荒山至少能给当地农民带来241.4万元的收入,利润是投入的近3倍,“随着木材不断涨价,利润还有客观的上涨空间。”
当被问及树木要15至20年才有收益,是否周期太长、成效太慢,村民们显得毫不在乎。“15年后我们可能享受不了多少好处,但是儿子孙子肯定能享受。”38岁的村民刘正永坦言道,15之后当树木能变钱的时候,他已经是50多岁,那时“就当为儿子存点钱呗!这种买卖投资小,回报大着呢。”
眼下22万元前期筹资已经用完,据杨敦常数据,前三年的抚育费,缺口在30万元左右。“30万不是小数目,但分到股东头上,每人也就不到6000元。”杨敦常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道,“下一步资金筹集,我再来个‘12小时限定’就足够了。”
行情看涨,政策利好破后顾之忧
昔日杨公庙的荒山,正在现在杨敦常们的精心打理下变身为绿色银行。经了解,当地农民开山造林的积极性高涨,直接原因由于近几年木材价格提升速度快,行情持续看涨,植树造林显然是个值心培育的经济增长点,是发家致富的好路子。权威资料显示,2002年木材价格大概是200—300/立方,从2007年开始上涨,2009年已涨到平均650/立方,七年上涨了近3倍。
“现在的木材价钱年年在涨,平均两三年就涨一倍,到可以砍伐时,我们的木材收入一定很可观。而且,我们这里的土质好,如果再加上我们抚育得好的话,我们的木材价肯定会高于市场均价,对此我本人很有信心。”杨和平乐此不彼。
国家对植树造林的扶持、林业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利好政策,也是农民大力追捧绿色创业的重要原因。林权证是确认农村林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凭证,林权证的发放给想勤劳致富的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农民们没有了后顾之忧,干劲更足了,更有想头奔头了。此外,林业部门也采取多项措施进行扶持,用心呵护林农们的创业积极性:乡林业站免费提供苗木210株/亩,以奖代补120元/亩;县林业局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办班培训和印发造林技术资料等,为农民答疑解难,并组织技术人员从规划设计到造林管护,进行全程跟踪服务。交谈时,杨和平表示“我们接受过一些林业部门的培训,现在村里都形成了植树造林的传统,家家户户都知道要怎么开山炼山,怎么抚育了。”据芷江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54户农民有七成以上是返乡农民工,该局还因此及时制定和调整了一些政策,对返乡农民工承包造林优先落实计划、优先给予指标和相关补助,并帮助他们合理流转土地,颁发林权证,村民们因此没有后顾之忧。
“等着看吧,15年以后,这里肯定是另一番景象。”谈及未来,现年57岁的杨敦常脸上写满憧憬,挂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