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绘丹青 绥宁县加快建设生态经济大县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10-01-25 00:00 信息来源:
  泉水潺潺,林涛阵阵,青山绿水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一种原生态的自然美让人流连忘返。这是推进生态建设以来,36万绥宁人民努力打造出来的一幅幅优美的山水画卷。
  正是在这块绿色的土地上,绥宁生态经济正日益勃兴,湘西南生态经济大县轮廓初现……
  发展生态经济,是绥宁主动顺应世界生态化潮流的战略性选择,是绥宁独特的优良生态资源和优势决定的最佳选择,也是绥宁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新思路。
  绥宁一直以来享有“全国重点林区县”、“三湘林业第一县”等荣誉,曾经有过连续四十年无财政赤字的辉煌历史。但近年来,随着国家林业政策的调整,特别是2008年以来全球范围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该县经济发展一度面临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困难、工业效益下滑、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等系列问题。 “根据绥宁外源性压力增加、内源性动力不足和产业转型任务十分艰巨的发展现状,必须立足县域比较优势,着眼打基础谋长远,着力优 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以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城镇、生态旅游为重点,做大做强生态经济。”在多次调研后,县委书记唐渊如是说。 “从绥宁现有的生态、资源比较优势出发,必须把打造生态产业作为加快后发赶超的主攻方向,做到生态农业上规模、生态工业上档次、生态旅游上品位。”县长罗建南同样坚定了发展生态经济的理念。 于是,生态与经济巧妙“联姻”。全县上下围绕建设生态经济大县目标,紧紧扣住“兴农林、强工业、扩城镇、活旅游”四个战略重点,在消耗能源与科学发展的选择中,强力推进生态建设,破解高耗低产难题,走出了一条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推进的希望之路。
  绥宁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照、雨量、土壤等具备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天然条件。杂交稻制种、油茶、高山无公害蔬菜、魔芋、罗汉果、茯苓、无核椪柑、食用菌、生态养殖等九“花”怒放,农民增收路子越迈越大。
  随着国家生态保护和林业禁伐政策的实施,该县传统粗放型的竹木加工业逐步淘汰,精深加工型企业开始成为主流。全县竹木加工企业由2002年的630余家减少到140余家,产值由6亿元增加到18亿元。近年来,该县先后引进了中草药材种植加工、玫瑰精油开发、六氟化硫生产、生物质能发电、风能发电等非竹木加工重点企业和项目,打破了原来竹木加工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全县已建立了以竹木加工、水电、采矿、冶炼、化工、建材、医疗器械生产为重点的工业体系。
  该县按照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总体要求,加快县城扩容提质步伐,抓好县城绿化、灯化、亮化、美化工程,切实打造生态城镇。县城大公坪、虾子溪、园艺场三大片区开发,污水处理厂、民族公园、体育广场、沿河风光带、黄桑路等一大批城建项目的建设,必将大大提升县城品位。
  绥宁县历系苗疆要区,民俗奇特,人文鼎盛,再加上森林生态得天独厚,尤其适合发展生态旅游业。该县启动了寨市古城、大园古村、上堡古国等一批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加快以黄桑景区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旅游开发合作,争取把绥宁建成湘西南旅游网络的主要连接点和承接西南旅游圈的重要过渡区。
  生态经济为绥宁招商引资、加快发展撑起了一片蓝天,生态产业经济开始呈现强劲发展态势。2009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6.95亿元,财政收入1.7165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13.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3亿元,招商引资到位内资1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30元。 BR>
  青山绿水绘丹青,生态家园谱华章。绥宁人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信心奏响生态经济大县的绚烂乐章。
  

青山绿水绘丹青 绥宁县加快建设生态经济大县

674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