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明珠耀湘南 ——江华国有林场科学发展纪实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9-10-12 00:00
信息来源:
这里是湘南五岭北麓,瑞气呈祥,万物和美,有人杰地灵之称;这里是湘粤桂三省(区)交界之地,潇水和珠江水系源头,有物华天宝之誉;这里是一颗璀璨夺目的绿色明珠,江华国有林场因盛产“江华条子”而名扬东南沿海。
这里是一座绿色宝库,境内山川秀丽,溪河密布,林木茂盛,植被丰富,有保存完好的大龙山、姑婆山两大原始次生林群落; 植物 1200余种,珍稀植物40余种; 动物260余种,国家、省级保护动物20余种; 水能蕴藏量3.5万千瓦,是除了林业以外的另一天然再生资源。
得天独厚的江华国有林场,始建于1954年,其前身为江华森林经营管理局,先后隶属于省、市管理,1985年以后下放到江华瑶族自治县管理,为县团级建制,为全省四大国有林场和全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森工企业之一。
改革篇
长期以来,江华国有林场坚持“以林为本,合理开发,多种经营,以短养长”的办场方针,充分发挥引导、带动、示范、辐射作用,如今荒山披上了绿装,森林资源稳步增长,为国家建设提供了750余万立方米的优质商品木材,为全县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由于国有林场的特殊性,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其改革与发展面临严峻考验。随着国家调整林业政策,实施天然林保护,采伐量大幅减少,加上木材替代品增多,原木滞销,林场管理体制弊端又日益显现,经济开始举步维艰。至1999年,已累计亏损6750万元,总负债1.2亿元。特别是1995至1999年连续5年间,职工工资只能按63.7%的标准发放,企业到了拖欠工资、借贷度日的艰难境地。在职职工人心涣散,离退休职工和下岗职工上访不断,给林场的发展、稳定带来了极大隐患。
市场的无情给了林场人当头一棒。有着48万亩山林、人均林地占有量居全省前列的中型国有林场竟然发不出工资,这是谁也无法接受的事实,但又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2006年7月,先后在县扶贫办担任过主任、县民政局担任过局长、后在县交通局局长位置上干得红红火火的李行某,被组织上物色调任江华国有林场场长。当时,李行某内心十分矛盾,他了解到林场从1990年代开始同大多数国有林场一样遇到了市场疲软、经济滑坡的严峻考验,加上人多包袱重,全场近5000职工,其中下岗的就达1400多人。得知他要到林场当场长,亲朋好友劝他:“林场那么不景气,你现在去不是自讨苦吃吗?”从局长到场长,从端铁饭碗的好单位到一家困难重重的企业单位,对一般人来说,真的觉得是从“米箩掉进了糠箩里”。而作为个人来说,李行某深深感到,自己是一个党员干部,必须服从组织安排。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他排除社会、家庭的重重阻力,欣然受命来到了林场工作。
面对困难,李行某没有退缩。他凭着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很快把压力变为动力。上任第一天,他主动找班子成员和中层骨干座谈沟通,充分听取意见,统一干部思想,让他们一起为林场出点子想办法。然后层层开会,广纳群言,让全场广大干部职工的心统一起来,拧成一股绳,形成一盘棋。思想统一后,他立刻下乡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尽快制定林场的改革发展大计。
“改革才是林场脱困的唯一出路!”很快,在李行某的带动下,新一届场领导班子对改革达成了共识,吹响了改革的号角。
改革现行木材经营方式,实现利润最大化。长期以来林场只是以卖原木为主,林木生长周期长,生产管理费用高,经济效益差。新一届场领导班子成员一合计,决定对林场现行生产经营模式进行改革。首先,对全场的森林资源开展调查,摸清“家底”,然后将全场划分为用材林、经济林、水土保持林几个经营区,提出分类经营方案。在此基础上,场里成立考察调研组,历时2个月,对省内兄弟国有林场进行实地考察,充分借鉴他们好的经验和做法,很快便从林场的主业——木材经营中制定出了一套提高木材经营效益的营销办法,即改过去木材由林场自身生产经营为对国有活立木进行市场流转,实行“包砍包买”“包产包销”的办法,对全场活立木进行竞价拍卖,有效减少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每年可为林场减少生产成本,增加收入600多万元。
重点对场直单位进行改革,变“包袱”为“盈利户”。林场80年代末90年代初建起的造纸厂、花岗石厂、胶合板厂、腊味制品厂、海绵厂等企业,投产后每年亏损高达1800万元,为了堵住这些亏损“黑洞”,场领导班子以壮士断腕的气魄进行关闭停产,并及时进行清产核资。为了盘活资产,对造纸厂以711万元整体拍卖给县内民营企业主, 山城大楼、汽车修配厂实行租赁经营年增租金30多万元。2008年,又对原胶合板厂的废旧机械设备进行公开拍卖,对厂房实行对外招租,变现资金30多万元。面对日日萎缩的木材外销市场,果断撤销长沙、江苏木材销售网点,对木材公司实行“分灶吃饭”,由场调配木材给公司自行销售,自己养活自己。职工医院更名为“林场卫生院”,并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投入65万元,对医院房屋进行彻底改造,并转变经营策略,由过去仅面对职工转为面向市场。通过一系列改革,过去的“包袱”企业,变成了“上交户”和“盈利户”,每年为林场减亏增收2100多万元。
强化内部管理,推行全员竞争上岗。精简林场管理机构,由最多时50多个减少到35个,后勤管理由 270人减少到 180人。通过强化内部管理,定岗定员,竞争上岗,达到了减员增效的目的,每年可为林场增收节支300多万元。同时,加大分流安置力度,确保社会稳定。定岗定员后,产生了大量的富余职工,给林区稳定带来了很大隐患。为确保稳定,林场通过天保工程森林管护、林业生态重点工程的实施和大力发展种养业,共安置富余职工60多人。
积极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解决职工后顾之忧。早些年,由于林场经济萎缩,1994年以后职工参保途径中断,下岗职工和离退休职工基本生活无法保障,常常为此上访不断。场领导几年来一直向省市呼吁,通过努力,终于在1999年恢复进了养老保险“笼子”。退休职工终于能按时足额地领到基本养老金了。2008年,全场共完成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 1571.21万元,其中,养老保险费1194.31万元,失业保险费85.1万元,工伤保险、职工医疗保险、生育保险费近300万元,彻底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
改革给林场带来了实惠,收到了“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功效。职工月工资9年间增加了800多元,并解决了在职职工、离退休职工以及下岗职工多年来的工资拖欠等历史遗留问题。为了让职工充分享受改革成果,2008年,新一届场领导班子作出决策,调整职工工资,林场为此年增资150多万元,职工月人平增资近200元。职工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微笑,纷纷对新一届场领导班子竖起了大拇指。
发展篇
2008年年初那场历史罕见的冰雪灾害,江华国有林场受损的森林资源达到33万亩,森林资源遭到了近乎毁灭性的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达到6.6亿元。林场面临可采伐资源不足,后备资源接续不上的危险。林场到了第二次创业、实施战略性抉择的又一个关键时刻。
对此,林场一班人深感保护森林,培育后备资源刻不容缓。他们采取强化森林资源管理,促进林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多种措施,按照国家“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林业方针,彻底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的“重伐轻管、重材轻林”的传统观念,按照“分类区划,集约经营,合理开发,有效管护”的方针,在48万亩的经营面积中,建立四个基地:一是重点生态公益林基地,将22万亩生态公益林区划地列入禁伐区,全面禁伐;二是兼容生态公益林基地,对其他基地采取了保护为主,合理开发的对策;三是规划工业原料基地,10年后可为林产工业深加工提供部分人工林原料;四是过熟林采伐利用基地,在严格执行限额采伐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并做到更新跟上采伐。目前,林场年均造林5000余亩,其中2009年造林达8000余亩,新造树种结构改变较大,主要以杉、松、竹及其他阔叶林为主,结构日趋合理,后续资源培育工作有了坚实基础。
林场还把注意力放在森林资源的有效管护上。全场建立了一支由 110余人组成的护林队伍,卡住了入山人员和木材外流的咽喉。同时,林场修建了防火瞭望台,组建了专业扑火队伍,配备了森防通讯运输和各种灭火工具,在内部层层建立责任制,签订防火责任状,使辖区通讯覆盖率和火情控制面达100%,创造了连续20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的佳绩。同时,森林病虫害的科学防治工作也得到加强,每年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植物检疫率达100%,每年挽回林木生长量约6600多立方米,减少木材损失约198万元。
“春风乍起热潮涌,万物复苏处处新”。面对改革发展带来的新变化、新起点、新思维,林场领导班子在抓好发展的同时特别注重文化建设,不断研究探索企业文化形式和载体,各级党组织结合林场改革力度大、经济建设任务重、发展进程困难多的实际,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破解改革、发展与生产经营中的重点和难点。在生产领域重点开展了质量、产品、效益创优活动,在企业管理和社会领域开展了各种寓教于乐的文化创建活动,如今,当你走进位于县城沱江的林场场部,篮球场、门球场、宣传栏、老年活动中心、花草绿树成荫的场部休闲广场,雄伟端庄的办公大楼,还有整洁优美的职工住宅小区,让人真正感受到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所带来的欢乐和满足。
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健康优良的生活环境,安定和谐的治安环境,灿烂丰富的企业文化,这朵精神文明之花正盛开在浩瀚林海,将江华国有林场这颗潇湘绿色明珠装扮得更加妩媚,分外妖娆。
这里是一座绿色宝库,境内山川秀丽,溪河密布,林木茂盛,植被丰富,有保存完好的大龙山、姑婆山两大原始次生林群落; 植物 1200余种,珍稀植物40余种; 动物260余种,国家、省级保护动物20余种; 水能蕴藏量3.5万千瓦,是除了林业以外的另一天然再生资源。
得天独厚的江华国有林场,始建于1954年,其前身为江华森林经营管理局,先后隶属于省、市管理,1985年以后下放到江华瑶族自治县管理,为县团级建制,为全省四大国有林场和全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森工企业之一。
改革篇
长期以来,江华国有林场坚持“以林为本,合理开发,多种经营,以短养长”的办场方针,充分发挥引导、带动、示范、辐射作用,如今荒山披上了绿装,森林资源稳步增长,为国家建设提供了750余万立方米的优质商品木材,为全县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由于国有林场的特殊性,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其改革与发展面临严峻考验。随着国家调整林业政策,实施天然林保护,采伐量大幅减少,加上木材替代品增多,原木滞销,林场管理体制弊端又日益显现,经济开始举步维艰。至1999年,已累计亏损6750万元,总负债1.2亿元。特别是1995至1999年连续5年间,职工工资只能按63.7%的标准发放,企业到了拖欠工资、借贷度日的艰难境地。在职职工人心涣散,离退休职工和下岗职工上访不断,给林场的发展、稳定带来了极大隐患。
市场的无情给了林场人当头一棒。有着48万亩山林、人均林地占有量居全省前列的中型国有林场竟然发不出工资,这是谁也无法接受的事实,但又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2006年7月,先后在县扶贫办担任过主任、县民政局担任过局长、后在县交通局局长位置上干得红红火火的李行某,被组织上物色调任江华国有林场场长。当时,李行某内心十分矛盾,他了解到林场从1990年代开始同大多数国有林场一样遇到了市场疲软、经济滑坡的严峻考验,加上人多包袱重,全场近5000职工,其中下岗的就达1400多人。得知他要到林场当场长,亲朋好友劝他:“林场那么不景气,你现在去不是自讨苦吃吗?”从局长到场长,从端铁饭碗的好单位到一家困难重重的企业单位,对一般人来说,真的觉得是从“米箩掉进了糠箩里”。而作为个人来说,李行某深深感到,自己是一个党员干部,必须服从组织安排。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他排除社会、家庭的重重阻力,欣然受命来到了林场工作。
面对困难,李行某没有退缩。他凭着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很快把压力变为动力。上任第一天,他主动找班子成员和中层骨干座谈沟通,充分听取意见,统一干部思想,让他们一起为林场出点子想办法。然后层层开会,广纳群言,让全场广大干部职工的心统一起来,拧成一股绳,形成一盘棋。思想统一后,他立刻下乡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尽快制定林场的改革发展大计。
“改革才是林场脱困的唯一出路!”很快,在李行某的带动下,新一届场领导班子对改革达成了共识,吹响了改革的号角。
改革现行木材经营方式,实现利润最大化。长期以来林场只是以卖原木为主,林木生长周期长,生产管理费用高,经济效益差。新一届场领导班子成员一合计,决定对林场现行生产经营模式进行改革。首先,对全场的森林资源开展调查,摸清“家底”,然后将全场划分为用材林、经济林、水土保持林几个经营区,提出分类经营方案。在此基础上,场里成立考察调研组,历时2个月,对省内兄弟国有林场进行实地考察,充分借鉴他们好的经验和做法,很快便从林场的主业——木材经营中制定出了一套提高木材经营效益的营销办法,即改过去木材由林场自身生产经营为对国有活立木进行市场流转,实行“包砍包买”“包产包销”的办法,对全场活立木进行竞价拍卖,有效减少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每年可为林场减少生产成本,增加收入600多万元。
重点对场直单位进行改革,变“包袱”为“盈利户”。林场80年代末90年代初建起的造纸厂、花岗石厂、胶合板厂、腊味制品厂、海绵厂等企业,投产后每年亏损高达1800万元,为了堵住这些亏损“黑洞”,场领导班子以壮士断腕的气魄进行关闭停产,并及时进行清产核资。为了盘活资产,对造纸厂以711万元整体拍卖给县内民营企业主, 山城大楼、汽车修配厂实行租赁经营年增租金30多万元。2008年,又对原胶合板厂的废旧机械设备进行公开拍卖,对厂房实行对外招租,变现资金30多万元。面对日日萎缩的木材外销市场,果断撤销长沙、江苏木材销售网点,对木材公司实行“分灶吃饭”,由场调配木材给公司自行销售,自己养活自己。职工医院更名为“林场卫生院”,并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投入65万元,对医院房屋进行彻底改造,并转变经营策略,由过去仅面对职工转为面向市场。通过一系列改革,过去的“包袱”企业,变成了“上交户”和“盈利户”,每年为林场减亏增收2100多万元。
强化内部管理,推行全员竞争上岗。精简林场管理机构,由最多时50多个减少到35个,后勤管理由 270人减少到 180人。通过强化内部管理,定岗定员,竞争上岗,达到了减员增效的目的,每年可为林场增收节支300多万元。同时,加大分流安置力度,确保社会稳定。定岗定员后,产生了大量的富余职工,给林区稳定带来了很大隐患。为确保稳定,林场通过天保工程森林管护、林业生态重点工程的实施和大力发展种养业,共安置富余职工60多人。
积极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解决职工后顾之忧。早些年,由于林场经济萎缩,1994年以后职工参保途径中断,下岗职工和离退休职工基本生活无法保障,常常为此上访不断。场领导几年来一直向省市呼吁,通过努力,终于在1999年恢复进了养老保险“笼子”。退休职工终于能按时足额地领到基本养老金了。2008年,全场共完成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 1571.21万元,其中,养老保险费1194.31万元,失业保险费85.1万元,工伤保险、职工医疗保险、生育保险费近300万元,彻底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
改革给林场带来了实惠,收到了“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功效。职工月工资9年间增加了800多元,并解决了在职职工、离退休职工以及下岗职工多年来的工资拖欠等历史遗留问题。为了让职工充分享受改革成果,2008年,新一届场领导班子作出决策,调整职工工资,林场为此年增资150多万元,职工月人平增资近200元。职工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微笑,纷纷对新一届场领导班子竖起了大拇指。
发展篇
2008年年初那场历史罕见的冰雪灾害,江华国有林场受损的森林资源达到33万亩,森林资源遭到了近乎毁灭性的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达到6.6亿元。林场面临可采伐资源不足,后备资源接续不上的危险。林场到了第二次创业、实施战略性抉择的又一个关键时刻。
对此,林场一班人深感保护森林,培育后备资源刻不容缓。他们采取强化森林资源管理,促进林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多种措施,按照国家“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林业方针,彻底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的“重伐轻管、重材轻林”的传统观念,按照“分类区划,集约经营,合理开发,有效管护”的方针,在48万亩的经营面积中,建立四个基地:一是重点生态公益林基地,将22万亩生态公益林区划地列入禁伐区,全面禁伐;二是兼容生态公益林基地,对其他基地采取了保护为主,合理开发的对策;三是规划工业原料基地,10年后可为林产工业深加工提供部分人工林原料;四是过熟林采伐利用基地,在严格执行限额采伐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并做到更新跟上采伐。目前,林场年均造林5000余亩,其中2009年造林达8000余亩,新造树种结构改变较大,主要以杉、松、竹及其他阔叶林为主,结构日趋合理,后续资源培育工作有了坚实基础。
林场还把注意力放在森林资源的有效管护上。全场建立了一支由 110余人组成的护林队伍,卡住了入山人员和木材外流的咽喉。同时,林场修建了防火瞭望台,组建了专业扑火队伍,配备了森防通讯运输和各种灭火工具,在内部层层建立责任制,签订防火责任状,使辖区通讯覆盖率和火情控制面达100%,创造了连续20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的佳绩。同时,森林病虫害的科学防治工作也得到加强,每年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植物检疫率达100%,每年挽回林木生长量约6600多立方米,减少木材损失约198万元。
“春风乍起热潮涌,万物复苏处处新”。面对改革发展带来的新变化、新起点、新思维,林场领导班子在抓好发展的同时特别注重文化建设,不断研究探索企业文化形式和载体,各级党组织结合林场改革力度大、经济建设任务重、发展进程困难多的实际,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破解改革、发展与生产经营中的重点和难点。在生产领域重点开展了质量、产品、效益创优活动,在企业管理和社会领域开展了各种寓教于乐的文化创建活动,如今,当你走进位于县城沱江的林场场部,篮球场、门球场、宣传栏、老年活动中心、花草绿树成荫的场部休闲广场,雄伟端庄的办公大楼,还有整洁优美的职工住宅小区,让人真正感受到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所带来的欢乐和满足。
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健康优良的生活环境,安定和谐的治安环境,灿烂丰富的企业文化,这朵精神文明之花正盛开在浩瀚林海,将江华国有林场这颗潇湘绿色明珠装扮得更加妩媚,分外妖娆。